又称洞箫箫管,是中国古老的吹管乐器,特征为单管、竖吹、开管、边棱音发声[1]。「箫」字在唐代以前本指排箫,唐宋以来,由於单管竖吹的箫日渐流行,便称编管箫为排箫,以示区别[2]。至于「洞箫」之名,则来自于箫管底端之开孔[3]。 其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

琴箫与洞箫
木管乐器
乐器别名竖吹、竖篴、通洞
分类管乐器
相关乐器
尺八
东汉时期的陶制箫奏者人像,出土于彭山江口汉崖墓,藏于南京博物院

历史

汉代以前,无论是横吹还是竖吹的管乐器,都可称为[4],从马融《长笛赋》可知,竖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侧,而后西汉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与今传之洞箫基本上一致[5]。汉代王褒曾作《洞箫赋》,然而文中有「参差」一词,故应是指排箫[6]

笛曲的最早记录见于晋书[7], 但只说“三弄”却并未记录曲名,此曲之谱已不存在,仅存有据此改编而来的古琴曲梅花三弄[8]

唐代,开始以「笛」专称横吹之笛,至于竖吹之箫,则因其长度为一尺八寸,称之为「尺八」[9],并传到日本成为“古尺八[10]。而“箫”在唐代以前则是用来称排箫[11]

元代,宴乐之器已有五孔箫的记载,也将箫与排箫做了区别[12]。箫在之后的宫廷礼乐都有广泛的应用[13]

明代,单管直吹的“箫”、多管的“排箫”、横吹的“笛”有了更明显的区别[14]。现存最早的独立谱见于《文林聚寳万卷星罗》,为工尺谱。清代有任兆麟的《箫谱》一书[15]

到二十世纪,彭祉卿于《今虞琴刊》发表〈新制雅箫图说〉,发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便于与琴音合奏,现在的八孔箫是据此发展得来,强调其十二平均律便于乐器合奏。

形制

G调六孔全音箫、六孔半音箫及八孔箫的音孔排列。

粗短型

[16]管体较粗而短之箫,为传统古洞箫,或称「南箫」[17]。以南管洞箫为代表,桂竹孟宗竹石竹制成,前五孔、后一孔,十目九节,吹口为V字形。音色浑厚深沉,吹奏时双臂擡成凤凰展翅之势。

细长型

[16]管体较细而长之箫。如琴箫,又称「北箫」,是中国北方后来发展出的箫种[18]。由彭祉卿发展出来的琴箫体型比较细小,故音量较少。管身较长,没有竹根头,有箫盖,多以紫竹制作。传统洞箫是一体成形。琴箫出现后,有于吹口与按孔之间加上金属套环,把箫管一分为二,便可以像单簧管、木笛那样调整音准。而三节箫的出现,据前香港中乐团乐师陈树桂忆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香港粤曲乐师向广州的乐器厂特别订制一些箫,除了要在吹口与按孔之间加上金属套环外,还要在第一按孔下再加上金属套环,得以分为三节,便于携带。


  • 6孔箫/8孔箫:6孔箫亦有所谓「全音箫」及「半音箫」。「全音箫」即是传统的6孔箫,音孔平均分布。而「半音箫」则先以十二平均律定出8孔的孔位,但是第2孔及第6孔不开孔,故看起来音孔分布不平均。
  • U口/V口/唐口:吹口内削而切割成U字或V字则称U口或V口。唐口则是尺八的开口,外切。
洞箫的吹口:V口和U口
洞箫的吹口:有箫盖与没有箫盖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第74页. ISBN 7040150026. 箫又称洞箫,单管、竖吹、开管、边棱音气鸣乐器。
  2. 刘东升. . 华一书局有限公司. 1993: 第70页. ISBN 9571147052. 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蓬……唐代以前,排箫迳称箫。唐宋以来,由於单管竖吹的箫日渐流行,便称编管箫为排箫,以示区别。唐赵璘《因话录》: "古箫,都下所谓排箫是也,今箫管乃别器"。宋朱裹《朱子语类》: "今日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3. 温廷宽, 王鲁豫.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 第70页. 这里的箫即指排箫。排箫是由长短不同的若干竹管编排而成,有封底与不封底两种,封底称底箫,不封底称洞箫。
  4. 刘东升. . 华一书局有限公司. 1993: 第70页. ISBN 9571147052. 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蓬
    陈正生.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3. ISBN 7806921680. 在我国汉代以前,无论是横吹还是竖吹的,统统都叫做笛
  5. 袁静芳.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94. ISBN 7806921680. 马融《长笛赋》中云……其型制已经与今传之洞箫基本上一致了。
  6. 沈冬. .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第154页. ……当为凤翼参差之排萧
  7. . ……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8. 蒋述卓.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0680260. 《梅花三弄》最早是一首古老的笛曲,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
  9. 沈冬. .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第97页. 由陈旸《乐书》可知唐人将竖笛称为尺八,而横笛遂简称为笛已
  10. 陈正生.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12. ISBN 7806921680. 日本称其为“古尺八”
  11. 傅湘仙.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55. ISBN 7806921680. 《隋书·音乐下》:「竹之属三,一曰箫,十六管……」
  12. 沈冬. .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第98页. 元史礼乐志「登歌乐器」之箫乃加说明「亦号排萧」
  13. 蒋菁,管建华,钱茸.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15-318. 宫廷宴乐所用乐器,主要有箫……在淸代分为祭祀乐、朝会乐、宴乐三种,所用乐器有……
  14. 傅湘仙.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56. ISBN 7806921680. 单管直吹的“箫”与多管的“排箫”、横吹的“笛”有着明显区别
  15. 陈万鼐. . 文史哲出版社. 2000: 第384页. ISBN 9789575492670. 箫的吹奏如清任兆麟《箫谱》
  16. 傅湘仙.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58. ISBN 7806921680. 《隋书·音乐下》:「竹之属三,一曰箫,十六管……」
  17. 祁台颖;林品仪;纪岱昀;廖禄祯. . 远流出版. 2010: 58. ISBN 9789573267294. 南箫是传统古洞箫
  18. 祁台颖;林品仪;纪岱昀;廖禄祯. . 远流出版. 2010: 58. ISBN 9789573267294. 北箫则又称琴箫,是中国北方后来发展出的箫种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箫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