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丙炎

姚丙炎1921年1月9日—1983年3月18日[1]),杭州人,中国浙派姚门古琴演奏家,[2]曾为大约五十首古琴曲打谱,[3][4]其中以《神奇秘谱》和《西麓堂琴统》的曲子为主,包括〈酒狂〉、〈华胥引〉、〈广陵散〉等经典之作。[5]其子姚公白姚公敬二人亦是古琴演奏家。

姚丙炎
传统音乐
出生(1921-01-09)1921年1月9日
 中华民国杭州
逝世1983年3月18日(1983岁—03—18)(6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
居住地上海
职业古琴演奏家
儿女姚公白姚公敬
音乐类型中国传统音乐
演奏乐器古琴
代表作品酒狂
《琴曲钩沉》
《姚丙炎古琴艺术》
《姚门琴韵》
《唐代陈拙论古琴指法注释》
相关团体今虞琴社
1961年今虞琴社在文艺会堂演出后的合影,后排左五为姚丙炎,前排左二为张子谦

生平

姚丙炎于民国十年(1921年)出生于杭州湖墅,少时曾自学二胡三弦江南丝竹。随父拜识马一浮张味真根如和尚浙江名士,并获得许多指点。[6]古琴由汪建侯启蒙。1945年开始向徐元白学琴,徐氏教了几曲后,发现姚丙炎的学习能力强,因而改用特别的教学方法,让姚丙炎自己「按谱循声」、逐段摸索,徐元白再指出其中问题,逐步修正,不断循环,可以说是在徐氏指导下的打谱,[7]完成了〈鸥鹭忘机〉、〈平沙落雁〉、〈高山〉、〈渔樵问答〉、〈潇湘水云〉等曲目,为日后姚丙炎的打谱能力创建良好的基础。[8][9]

1951年搬到上海居住,后来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今虞琴社副社长。而本职为一所工厂的会计员。[4]

他埋首于古琴曲的打谱工作约三十年,[10]成果包括《碣石调·幽兰》、〈孤馆遇神〉、〈广陵散〉等有50多首,他也是当时极少数能够弹奏《碣石调·幽兰》的琴人之一。[4]而其在1957年根据《神奇秘谱》打谱的〈酒狂〉,全曲按三拍子节奏弹奏,主题旋律音出现在第二拍上,在第一第三拍上出现低音,产生一种摇晃醉酒的感觉,在当时的古琴界大获肯定,至今流传甚广。[11][12]

和当时上海的琴人张子谦沈草农吴振平沈仲章等人交情甚笃。其中张子谦还曾经为了向姚丙炎学「八十四滚拂」〈流水〉(姚丙炎打谱的合参本)而跌断腿,传为琴坛佳话。[13]

姚丙炎第一次参加正式的打谱活动是1959年在北京举办的〈胡笳十八拍〉音乐会,与会者包括吴景略吴兆基许健等人,会中他弹了自己打谱的《五知斋琴谱》本〈胡笳十八拍〉和《神奇秘谱》本〈大胡笳〉。[7]活动期间他还录了〈酒狂〉一曲,后来获得吕骥等人很高的评价,姚丙炎也因此出名。1962年的「全国独奏独唱音乐会」中,他是古琴唯一的代表,弹了〈楚歌〉和〈华胥引〉。而1963年12月,他参加纪念嵇康诞辰1700周年的活动,演奏了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的〈孤馆遇神〉。[14]

五十八岁时从工厂退休,但两年后发现患有胃癌。1982年获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由林友仁担任助理。[15]他的打谱工作到最后完成《西麓堂琴统》的〈忘忧〉和〈秋宵步月〉二曲为止,共完成了四十多个曲目。[3]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忍着病痛不断修改〈乌夜啼〉一曲的论文。逝世于1983年3月18日早晨。[4][16][17]

1986年上海音乐学院举行「姚丙炎琴学成就学术研讨会」。[18]

其部份打谱成果由姚公白整理为《琴曲钩沉》一书出版。

音乐风格

1962年,《人民音乐》刊登了〈妙手回春——记古琴家姚丙炎的打谱活动〉一文,用以下文本描述姚丙炎的音乐:

姚丙炎则说自己属于浙派,特长是指法干净,尤其注重右手的轻重。[14]

藏琴

姚丙炎有一床徐元白于1937年所制的仲尼式「鸣鹤」琴,琴名为马一浮题赐,琴铭为沈草农赐题,由严隽培镌刻于琴背。姚丙炎在1957年应查阜西的古琴调查小组录下〈鸥鹭忘机〉、〈平沙落雁〉、〈高山〉、〈潇湘水云〉等曲时使用的便是此琴。[20]

作品

书籍

文章

  • 〈我弹幽兰〉,《幽兰研究实录》第三辑
  • 〈琴曲钩沉:屈原问渡〉,《琴论缀新》1981.3(总5):45-51.
  • 〈琴曲钩沉:孤馆遇神〉,《琴论缀新》1981.3(总5):52-62.
  • 〈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音乐艺术》1981.1(总5):26-31.
  • 〈琴曲钩沉:乌夜啼〉,《音乐研究》1983.4(总1):82-99

唱片

专辑名称 发行日期 发行公司 曲目 备注
《姚门琴韵》 1991年 雨果唱片 与姚公白、姚公敬合辑
《姚丙炎古琴艺术》 2017年 龙音制作 姚公白整理

参考文献

  1. 荣鸿曾.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2): 11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2. 孙嵩. . 《北方文学》. 2017, (14): 64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最先提出“姚门”这名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先生,他以此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于 1991 年出版的姚丙炎、姚公白、姚公敬父子三人的古琴音乐光盘命名。之后“姚门”这一称谓在琴界逐渐传播开来,并得到认可。2008 年,文化部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的评定,姚公白就被定为浙派“姚门” 的古琴艺术传承人。
  3. 姚公白. . 《音乐艺术》. 1992, (1): 24-29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4. 成公亮. . 成公亮古琴音乐网. 1983-07-08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9).
  5. 荣鸿曾.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2): 12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6. 姚公白 (编). . 龙音制作. 2017.
  7. 荣鸿曾.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2): 13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8. . 中国古曲网. 2007-07-30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姚公白. . 《音乐爱好者》. 2012, (3)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10. 荣鸿曾. . 《中国音乐学》. 1988, (2): 138–143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11. 姚丙炎. . 《音乐艺术》. 1981, (1): 26-31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12.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0: 120. ISBN 9787556604463.
  13. 姚公白. . 《音乐爱好者》. 2009, (12)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14. 荣鸿曾.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 (2): 14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6).
  15.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0: 167. ISBN 9787556604463.
  16. 田艺苗. . 《外滩画报》. 2010-02-25 [2015-01-07].
  17. 姚丙炎、林友仁、周子沐. . 《音乐研究》. 1983, (04): 82-90 [202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18.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0: 179. ISBN 9787556604463.
  19. 胡丙堃. . 《人民音乐》. 1962, (11)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20. 姚公白. . 微信公众平台.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21. 姚丙炎. 姚公白 , 编. . 中国: 中华书局. 2018. ISBN 9787101125634.
  22. 姚公白. . 微信公众平台. 2021-01-29 [2021-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23. 张为群. . 《香港文汇报》. 2009-02-07 [2015-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