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龙吟

枯木龙吟是二床唐代古琴之名,一床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另一床则收藏于美国弗瑞尔艺廊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琴

形制

此琴属连珠式,长122.6(48.3英寸)、额宽19.2(7.6英寸)、肩宽19(7.5英寸)、尾宽13.5(5.3英寸)。本来髹黑漆、但后世修补过程中反复加以朱漆,使得其呈现朱红色。其断纹为蛇腹断。一部分是牛毛断和龟背断。其琴徽用蚌壳制成,琴轸与雁足为玉质。其龙池和凤沼都是圆形的,龙池上方刻有行书书就的琴名“枯木龙吟”四字,下方有篆印“玉振”一方。[1]

鉴定

郑珉中认为此琴做法与“独幽”、“飞泉”二琴相似,由晚唐四川雷氏所斫。[2][3]

流传

此琴在20世纪中期原为北京琴家汪孟舒收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汪孟舒的另一床唐琴春雷及一些琴书被其子所处的机关搜走,担心枯木龙吟也遭此下场,便将其寄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2][3]

公开演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提出了「让古琴醒来」的理念,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之间,由学者、琴人和斫琴家合作,由丁承运吴钊林晨杨春薇戴晓莲等多位琴家将院藏的唐代「枯木龙吟」、宋代「鸣凤」、元代「真趣」、明代「小递钟」、「无名小蕉叶」五床琴再度弹奏发声,并举行了五场音乐会。[4]其中2019年二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贵宾厅的音乐会,[5]以及五月在恭王府大戏楼举行的「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馆藏古琴音乐会」和「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名琴音乐会」三场活动均有公开直播。[6][7][8]

弗瑞尔艺廊藏琴

形制

连珠式,长123(48英寸)、额宽19.5(7.7英寸)、肩宽20.8(8.2英寸)、尾宽14.8(5.8英寸),栗壳色漆,断纹为蛇腹间年毛状。檀木岳尾,金徽。青白玉轸。杉木斲。龙池下刻「清和」二字大印,龙池两侧刻「大圣遗音,洞然天成。万籁悠悠,神骇鬼惊」十六字草书。实泛散音、上中下三准的音量皆均匀。琴音松脆响亮,沉静古厚,音韵悠长,具金石声。[9]

鉴定

王世襄认为「固一望而知为唐物」,郑珉中则进一步鉴定为中唐雷氏所作。[9]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北京古琴研究会 (编). . 北京市: 紫禁城出版社. 1998. ISBN 7-80047-258-2.
  2. 郑珉中. .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 (3) [202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3. 郑珉中. . 《文物》. 1993, (1) [2022-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4. 林晨. . 《人民音乐》. 2020, (5): 24-28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5. 王学思.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文化报》. 2019-02-25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6. 中国新闻网. . YouTube. 2019-06-02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中国大陆)).
  7. 中国新闻网, , YouTube, 2019-06-03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中文(中国大陆))
  8. 中国新闻网, , YouTube, 2019-05-31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中文(中国大陆))
  9. 郑, 珉中. . 〈记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所藏之「枯木龙吟」琴〉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0: 213–217. ISBN 9787800477768.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枯木龙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