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
法身(梵语:,罗马化:Dharma-kāya;巴利语:,罗马化:Dhamma-kāya;藏语:ཆོས་སྐུ།,威利转写:chos sku,THL:chö ku),又称自性身、真实身等[1],佛教术语,三身之一,指佛所证验的超越的真理,遍及整个法界[2]。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概论
缘起与发展
在《阿毗达摩》之中,已经提出法身的概念。阿毗达摩认为,释迦牟尼在八相成道后,进入无余涅槃。但是佛灭后,只是佛陀的生身消失,他所领悟的法并没有消失,法存在即佛陀存在,因此佛以法为身,称之为法身。
在大乘佛教中,进一步发挥,提出三身的概念。
法身之体性
参考文献
- 《金光明经·疏·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能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称。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载,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佛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卢舍那佛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佛身,共为七名。
- 《法华文句》(卷九)下:“法身如来名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焦。”
-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 南北各家师说上〉:「《大涅槃经》……还提出如来藏的概念,把佛以法为身的法身思想联系到心识方面。也就是说,法身的本质不在法上,而是以心识为其本原。这就为瑜伽行一派开辟了道路,是继龙树、提婆之后,大乘学又一次重大的变化。」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2 报恩品〉:「法身无形离诸相」 (CBETA, T03, no. 159, p. 305, b3)
- 《大方等无想经》卷5〈37 增长健度〉:「法身无像不可覩见。」 (CBETA, T12, no. 387, p. 1103, a28)
-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少室六门》卷1 (CBETA, T48, no. 2009, p. 375, a26-27)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法鼓文理学院)》【法身】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