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
末法(梵语:),佛教术语,佛教正法(梵语:;巴利语:)衰颓毁坏()的意思,为一种佛教的末世论,末法时代之后便是法灭时期。[1]末法说影响了东亚佛教的演变,尤其是净土宗深受影响。[2]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概要
大乘佛教认为教法流传有三个时期:正法(梵语:;巴利语:)、像法(梵语:;巴利语:)和末法时期。[3]
如来在世与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出四双八辈圣弟子、罗汉菩萨,能证果,称为正法;如来灭度后,虽有教法及修行者,不能达到证果,称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虽秉教,不修行及无证果,称为末法。据记载,末法时代佛之正法衰颓,僧风浊乱。[4][5]
一般而言,教(教法,巴利注释书的用语是:pariyatti;俱舍论的用语是:āgama)[6]、行(修行,巴利语:paṭipatti;梵语:pratipatti)[7]、证(证果,巴利语、梵语:adhigama,巴利注释书也会用paṭivedha,意思是体证)[8]之具足或不具足,为区别此三个时期的准则。[9][4]
分期
文献记载
- 初期佛教的经藏如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906经》有正法、像法的说法[10],说一切有部《中阿含经·瞿昙弥经》有正法为佛灭度后500年的说法[11]。但是没有末法的说法。[12]。
- 大乘佛教有不一样的说法,说1,500年的有四部大乘经[13]:48-51:《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五》:“般涅槃后,所有正法住世千岁,像法住世满五百岁。”[14]《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住于世,限满一千年。」[15]西元八世纪初于阗文的The Book of Zambasta有与《大集经·月藏分》憍赏弥法灭类似的故事。[13]:49《摩诃摩耶经》:「千五百岁,...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16]
- 《大般涅槃经》卷3[17]:「欢喜增益如来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
- 《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有「五五百年」之说:「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鬪诤言讼白法隐没损减坚固。」[18]
- 《仁王经·第2卷嘱累品第八》:「佛告波斯匿王。今诫汝等。吾灭度后。正法欲灭。后五十年。后五百年。后五千年。无佛法僧。」[19]另一本则作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20]
- 汉译本《善见律毘婆沙》说正法能住世千年,千年之后佛法不都尽绝。于千年中阿罗汉能得三明,再千年能得阿罗汉但无三明,再千年只得阿那含果,再千年只得斯陀含果,再千年只得须陀洹果,再有五千年。前五千年能证果,后五千年学而不能证果。万年后,经书文本都灭尽,只余出家形相。[21]汉译本将巴利本的「佛法住世五千年。五千年之后,教理隐没」解释为证法住世五千年,教理住世五千年,此后教理亦灭只余形相。
- 《法华玄论》将正、像、末做了多种区分,提出多种判分之法。[22]
南传上座部的观点
据南传上座部佛教律藏《犍度·小品·比丘尼犍度》记载,佛法能住世一千年。[23]巴利律藏的义注《一切善见律注》解释此文时,主张佛法住世千年,是指具有四无碍解智阿罗汉的证法能住世千年。之后证法在每千年就逐渐隐没,第二千年最高可证纯观阿罗汉,第三千年是三果,第四千年是二果,第五千年是初果,故佛法住世五千年。五千年之后,教理隐没故修行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隐没。正法逐渐隐没后,只剩下形相存在。此时比丘穿衣、拿钵等都不庄重,但这样形相还不算消失,之后威仪渐渐消失。最后,比丘把袈裟布片撕掉,并扔到林野,那时才称形相隐没。[24][25]律藏的复注心义灯(Saratthadipani-tika,V.ò.3.403)也如此主张。[26]
对于正法住世五千年可证得的最高果位,注释书间有不同主张。除了《一切善见律注》的说法外,在《长部》义注(D.A.3.161)中提及佛法住世五千年时说:「以证得无碍解(paṭisambhidā)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纯观行者(sukkha-vipassaka)为一千年,以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a)住立一千年。」;在《增支部》义注(A.A.1.1.130)中也有类似说法,但最后的一千年不是波罗提木叉,而是最高可证得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相应部》义注(S.A.2.3.156)则解释正法的隐没,是从四无碍解智阿罗汉、六通阿罗汉、三明阿罗汉、无三明的漏尽阿罗汉、三果、二果、初果,到初果也无法证得为止。[27][28][13]:56
巴利经藏五部没有“末法”之名称,但其注释书提到证悟隐没、修行隐没、教理隐没,以及正法逐渐隐没后,只剩下形相存在,之后威仪渐渐消失,那时称形相隐没。
汉传佛教的观点
此种思想最早见于北齐慧思(515~577)之《南岳思禅师立誓愿文》。慧思主张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一千岁,末法住世一万年。他认为释迦乃生于公元前1147甲寅,至公元前567年乃进入像法时代,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434)甲戌,乃进入末法时代。[29]
净土信仰特别推重末法思想,认为末法时期,圣道门不能或难以成就,唯赖净土和他力救度才得解脱。[30][31]法华宗的日莲和三阶教等也接纳末法思想,来阐发推动其主张。[32]
吉藏《法华玄论》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佛灭度以来已得「一千五百九十六年」,认为当时距末法尚有404年。并称「诸菩萨见如来法无有灭。常见诸佛,则万二千乃至一切时皆是正法;二乘人见佛法有兴衰,故有像正」。[33][22]
太虚大师认为佛教分为三期:首千年「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的正法时期」、次千年「依天乘行果趣获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净土宗」、再千年「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主张在当代适合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34]
圣严法师表示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相当于中国的周昭王时代。又以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认为到了隋朝,便已进入末法时期。[35]
日本是以佛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公元前九四九年),且区分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的见解为主流。按照该一区分,则一〇五二年(日本永承七年)是入末法第一年。[36][37]
禅宗的观点
日本禅宗的荣西及道元是对末法思想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道元,对于佛法经过正像末三时而逐渐衰灭的见解,很明确的表示否定,认为从佛祖真正传授下来的禅宗是超越时代而通用的普遍法门,主张末法之说为激励弟子精进修行的方便说。[36]
韩国曹溪宗的知讷对于“时当末法,正道沉隐,如何能以定慧为务。不如念弥陀,修净土之业”的疑问,知讷回答:“时虽变迁,心性不变”,从心性不变的角度来反驳质难,强调定慧禅修的妥当性[38]。
藏传佛教的观点
布顿所着的《佛教史大宝藏论》根据《十万颂般若》的注疏,主张佛法住世五千年(十数五百年),是了义(即决定的或真实的)的说法,诸经余说为不了义。密意的根本,是针对修行等的衰败而言。[39]
此中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五百年中,如其次第出有许多阿罗汉、阿那含、须陀洹。故此名为阿罗汉品、阿纳含品、须陀垣品。即是「证三品」。
续为第四、第五、第六等三个五百年,如其次第出有许多具足胜观、三摩地、戒律等功德的人。因此名为胜观品、三摩地品、戒律品等,即是「修三品」。
继为第七、第八、第九等三个五百年,如其次第出有善巧《对法》、《经藏》、《毗奈耶》等的许多导师。因此名为对法品、经藏品、毗奈耶品等,即「教三品」。
第十个五百年;由于仅有出家相,而不具足正确见行,因此名为「唯持相品」。此即最后五百年。
按照该书其中一种说法,赤祖德赞出世时,此前已过去的年数,共计为二千九百五十五年。萨迦·班智达(1182年-1251年)在西藏受具足戒时,在这年以前,已过去的年数为三千四百五十五年,还余一千五百四十五年。但其它的说法,则认为当时已过去的年数,应当为一千八百六十五年,还余三千多年。除此之外,对于年数计算尚有根据《时轮续》的多种异说。
中传佛教的观点
中传佛教受到道教等本土宗教影响,其关于末法的见解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本印传佛教的色彩,例如把末日此一概念跟末法的概念结合,发展出末劫论,认为当佛法开始消亡时,人间便会随之衰坏,又把弥勒菩萨视作拯救者,认为其到来将会为佛弟子带来一个永远的美好时期,但其实印传佛教认为劫的时间长度极长,不单单只是数千年,而是长达上千万年乃至数百亿年,而且小劫由增劫和减劫所构成,各占数百万年,佛教的开创者 释尊瞿昙 所身处的时期恰好在减劫之中,因此更能感受到佛法所面临迫在眉睫的危机,而末法时期的到来只是意味着佛法的衰落,并不会彻底消灭凡人甚至摧毁世间,只是可能碰巧会与小劫存续期间所发生的灾难同时出现,在末法时期结束后 长达成千上万年的法灭时期中,凡人仍能继续存活,只是没有佛法可闻,减劫结束之后,增劫随即开始,佛法开始复兴,而此小劫结束后,另一小劫便会开始,弥勒菩萨成佛之后还会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佗将会到来,世间在经历成住坏空四大中劫之后才会坏灭,在此一大劫结束后,另一大劫随即开始,另一个世间随之形成,上述过程不断循环、没有终结, 非如中传佛教所认为天地初成时人心美善 但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变得丑恶直到最后一位佛佗 弥勒菩萨到来等等,然而中传佛教的这些说法广为流传,弥勒教等民间宗教均深受其影响。
学者观点
影响
佛教传统对于是否有长时间的末法时期有两种看法:[13]:136-138
-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与丝路佛教认为佛法会逐渐难遇,最后突然消失,直到未来佛弥勒出世,因此没有末法时期。此派认为偏离佛教传统都是使佛法走向衰落,因此极端保守。
- 汉传佛教认为有末法时期;而对于末法时期如何修行,一种是主张更加努力(如三阶教),一种主张另辟蹊径(如净土宗)。
隋唐时期,末法的说法盛行。道绰与信行更进一步认为当时是末法时期,必须提倡不同于传统佛教的修行,因此道绰倡导念佛,被净土宗称为「二祖」,而信行则创立三阶教。[2]
相关条目
- 法灭尽经
- 三期法运
参考文献
- 吉藏《法华义疏》卷五:「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
- Taitetsu Unno. . Lindsay Jones (编). 8 2nd ed.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5685–5688 [2017-07-25]. ISBN 0-02-8657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英文)
- 佛光大辞典. .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元享寺版《增支部》5集155经:「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缅版第六结集《增支部》5集155经:「诸比丘!有这五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哪五种?诸比丘!在此比丘众不学习法:契经、应颂、记说、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智解。诸比丘!这是第一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Pañcime, bhikkhave, dhammā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nti. Katame pañca? Idha, bhikkhave, bhikkhū dhammaṃ na pariyāpuṇanti– suttaṃ, geyyaṃ, veyyākaraṇaṃ, gāthaṃ, udānaṃ, itivuttakaṃ, jātakaṃ, abbhutadhammaṃ, vedallaṃ. Ayaṃ, bhikkhave, paṭhamo dhammo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ti.)再者,诸比丘!比丘们不详细向他人开示如是听闻,如是学得的法。诸比丘!这是第二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ū yathāsutaṃ yathāpariyattaṃ dhammaṃ na vitthārena paresaṃ desenti. Ayaṃ, bhikkhave, dutiyo dhammo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ti.)再者,诸比丘!比丘们不详细使他人开示如是听闻,如是学得的法。诸比丘!这是第三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ū yathāsutaṃ yathāpariyattaṃ dhammaṃ na vitthārena paraṃ vācenti. Ayaṃ, bhikkhave, tatiyo dhammo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ti.)再者,诸比丘!比丘们不详细使他人演说如是听闻,如是学得的法。诸比丘!这是第四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ū yathāsutaṃ yathāpariyattaṃ dhammaṃ na vitthārena sajjhāyaṃ karonti. Ayaṃ, bhikkhave, catuttho dhammo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ti.)再者,诸比丘!比丘们不以心随观随寻思、随考察如是听闻,如是学得的法。诸比丘!这是第五法导向正法的混乱与消失。(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bhikkhū yathāsutaṃ yathāpariyattaṃ dhammaṃ na cetasā anuvitakkenti anuvicārenti manasānupekkhanti. Ayaṃ, bhikkhave, pañcamo dhammo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ti. Ime kho, bhikkhave, pañca dhammā saddhammassa sammosāya antaradhānāya saṃvattanti.)
《善见律毘婆沙》:「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三种。何谓为三?一者、学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问曰:何谓学正法久住?答曰:学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说,是名正法。于三藏中,十二头陀、十四威仪、八十二大威仪戒、禅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门道果及涅槃者,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来结戒故,令比丘随顺;若随顺者,具足而得圣利,是故学为初正法久住。」
《大毗婆沙论》:「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
《阿毘达磨俱舍论》:「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
《大乘法苑义林章》:「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余名为末法。此教行二有漏摄者及叶文本皆住持法宝,无漏三法真法宝故,示道.命道二沙门中,异生具戒.具见等类。正.像.末法能住持者,是住持僧。」
吉藏《法华玄论》:「问:经何故正法千年住世,复何故千年外别有佛法? 答:此不相违。所以然者,佛法有二种:一正得二正教。正得者,得道人也。正教者,佛正法教也。言千年佛法灭者,此就正得为言耳。千年内,有得道人多。千年外,得道人少。故名佛法灭也。正教法者乃至万年住世也」
《相应部义注》:「有两种相似正法:相似证悟正法和相似教理正法。其中,光明、智、喜……等十种观智产生的随烦恼,名为相似的证悟正法。没收录进第三次结集,界论(dhātu-kathā)、所缘论(ārammaṇa-kathā)、不净论(asubha-kathā)、智事论(ñāṇavatthu-kathā)、明咒藏(vijjā-karaṇḍaka)这五论事(kathā-vatthu)以外的秘密律(guḷha-vinaya)、秘密毘输安呾啰太子(guḷha-vessantara)、秘密灵药智者(guḷha-mahosadha)、字音藏(vaṇṇa-piṭaka)、指鬘藏(aṅgulimāla-piṭaka)、护国吼(raṭṭhapāla-gajjita)、旷野夜叉吼(āḷavaka-gajjita)、方广藏(vedalla-piṭaka)等非佛语,名为相似的教理正法。……最初觉悟的比丘们能得达无碍解(paṭisambhidā)。其时过后不能再得达无碍解,则是六通。自从六通不能得达后能得三明。这个时期过后不能得达三明,则只能得达漏尽。那也不能后则是不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一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入流果。过了[那]时后连入流果也不能得。但直到那时他们修观只能染着这些随烦恼而住于精进,才称为证悟正法的隐没。……但直到连适合于完成入流果的修行也不能,只能住立于戒清净,这才称为修行正法的隐没。……只要三藏佛语存在,就不能说教法隐没。……两本戒经(pātimokkha)还存在,教法还不算隐没。直到两本戒经隐没,那时教理正法才隐没。在它隐没时,教法才称为隐没。教理隐没故修行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隐没。什么原因呢?此教理是修行的基础,修行是证悟的[基础]。如是,修行只以教理为标准。……教理充满时,持教理的人就能完成修行,完成修行者就能完成证悟。如是显示犹如新月般的教理等增长时,我们的教法也就增长。」 - 《法灭尽经》“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
《阿难七梦经》:「佛告阿难。汝于梦者。皆为当来五浊恶世。不损汝也。何为忧色。第一梦陂池火炎滔天者。当来比丘。善心转少。恶逆炽盛。共相杀害。不可称计。第二梦者日月没星宿亦没。佛泥洹后。一切声闻。随佛泥洹不在世。众生眼灭。第三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出者。当来比丘怀毒嫉妬。至相杀害。道士斩头。白衣视之。谏诃不从。死入地狱。白衣精进。死生天上。第四梦者。群猪来觝揬栴檀林怪之者。当来白衣。来入塔寺。诽谤众僧。求其长短。破塔害僧。第五梦者。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者。佛泥洹后。阿难当为千阿罗汉。出经之师。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为重。第六梦者。大象弃小象。将来邪见炽盛。坏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不现。第七梦师子死者。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我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七毫者七百岁后事」
《摩诃摩耶经》:「五百岁已宝天比丘,善说法要度二万人,八部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八百岁后。诸比丘等乐好衣服纵逸嬉戏。百千人中或有一两得道果者。九百岁已。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一千岁已。诸比丘等闻不净观阿那波那瞋恚不欲。无量比丘。若一若两思惟正受。千一百岁已。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于大众中毁谤毘尼。千二百岁已。是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千三百岁已。袈裟变白不受染色。千四百岁已。时诸四众犹如猎师。好乐杀生卖三宝物。千五百岁。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徒众五百。又一罗汉比丘。善持戒行徒众五百。于十五日布萨之时。罗汉比丘。升于高座说清净法。此所应作此不应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罗汉言。汝今身口自不清净。云何而反说是麁言。罗汉答言。我久清净身口意业无诸过恶。三藏弟子闻此语已倍更恚忿。即于座上杀彼罗汉。时罗汉弟子而作是言。我师所说合于法理。云何汝等害我和上。即以利刀杀彼三藏。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
《杂阿含640经》:「尔时世尊复告东方天王:汝当于东方护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当于北方护持正法。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于世间,十善悉坏,阎浮提中恶风暴起,水雨不时世多饥馑,雨则灾雹江河消灭,华果不成人无光泽,虫村鬼村悉皆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人民服食粗涩草木。……时,诸比丘大得供养。诸比丘辈食人信施,而不读诵经书,不萨阇为人受经,戏论过日,眠卧终夜,贪着利养,好自严饰,身着妙服,离诸出要、寂静、出家、三菩提乐,形模拟丘离沙门功德,是法中之大贼,助作末世坏正法幢建恶魔幢,灭正法炬然烦恼火,坏正法鼓毁正法轮,消正法海坏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树,毁禅定智能断戒璎珞,污染正道。……时,彼诸天、龙、神等皆生不欢喜心,不复当护诸比丘,而同声唱言:『佛法却后七日灭尽!』号啕悲泣,共相谓言:『至比丘说戒日,共相斗诤,如来正法于中而灭。』如是诸天悲恼啼泣。……尔时,上座有弟子,名曰安伽陀,起不忍之心,极生忿恨,从座起,骂辱彼圣:『汝是下座比丘,愚痴无智,而毁辱我和上!』即持利刀,杀彼圣人。……尔时,阿罗汉弟子见彼弟子杀害其师,忿恨不忍,即杀三藏。尔时,诸天、世人悲哀啼泣:『呜呼,苦哉,如来正法今便都尽!』寻即此大地六种震动,无量众生号啕啼泣,极为愁恼:『呜呼,今日正法不复现世!』作是语已,各各离散。……尔时,拘睒弥王闻诸比丘杀真人阿罗汉及三藏法师,心生悲恼,惋慨而坐。尔时,诸邪见辈诤竞打破塔庙,及害比丘,从是佛法索然顿灭。尔时,世尊语释提桓因,四大天王,诸天、世人:于我灭度之后,法尽之相,如上所说。是故汝等,今者不可不以勤力加于精进,护持正法,久令在世。」(本经为《阿育王传》〈优波毱多因缘〉卷六、卷七之异译本杂入,参见:印顺. .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3).)
《大毗婆沙论》:「如来正法何灭耶?答:如来正法将欲灭时,此赡部洲当有三王出世,一王有法、二王无法。其有法者,生在东方,威德慈仁,伏五印度。其无法者,生在达絮、篾戾车中,性皆顽嚣,憎贱佛法,相与合纵。从西侵食,渐入印度,转至东方,志与佛法,为大衰损。……时东方王闻彼达絮、篾戾车王,侵食印度渐至东方,乃率兵士与之交战。彼王军众即时退走,擒获二王,皆断其命。寻时遣使,遍诸方维,召命一切沙门释子。……于是一切赡部洲中所有苾刍皆来集会,憍饷弥国。时王日日设五年会种种供养,然诸苾刍由多得利养故,及由多有先为活命而出家故,不能精勤读诵经典,不乐独处静虑思惟,昼则群聚谈说世事扰动喧杂,夜则疲怠耽着睡眠无所觉察,由此于佛所有教诫,皆悉慢缓而不遵行。是时赡部洲中唯有二行法者,一是阿罗汉名苏剌多,一是三藏名室史迦,亦名般株,而为众首,即于是日正法将灭。……作是语时,三藏弟子生大瞋恚即叱之言:是何苾刍,故于众前,违反我师不受教诲,寻共害彼阿罗汉命,胜义正法从斯灭没。时有敬重彼阿罗汉天龙药叉,兴大瞋忿杀彼三藏。有说,即彼阿罗汉弟子为报仇故害三藏命。有说,王闻彼阿罗汉无辜被杀,追恋懊恼而杀三藏。世俗正法从斯灭没。尔时世间胜义世俗二种正法皆灭没,已经七昼夜天地冥暗,而其世间犹故未知正法已灭。……过七日已,大地震动殒星雨火烧诸方维,空中天鼓发声振吼甚可怖畏,天魔眷属生大欢喜,于虚空中张大白盖。空中复有大声唱言:释迦大仙所有正法从今永灭,更无能入正性离生,妙甘露门于斯永闭,大苦黑暗遍满世间,更无救护将导之者。」
《瑜伽师地论》:「末法时生诸声闻相,云何可知?谓诸声闻于当来世法末时生,多分爱重利养恭敬,违背妙法,诸贪恚痴及不正法并皆增盛。……于佛世尊所说:甚深与空相应随顺缘性缘起缘生所有经典,并皆弃舍。于世聪慧所造讽诵,绮饰言辞绚藻文章,随顺世典,恭敬受持深生欢喜。于似正法非正法中妄生法想,于正法中起非法想。……法末时者,所谓大师般涅槃后圣教没时,尔时如是声闻弟子,身坏命终,多堕恶趣,生那落迦。若有成就与此相违不染污法,当知是名贤善时生声闻,彼于如来初出世时,瘜肉未生时,大师现前时,或有一类般涅槃后,如是多分,身坏命终还得善趣,往生天上乐世界中。」
《法苑珠林》:「又大五浊经:佛涅槃后当有五乱。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现在,于世间以为真道谛,佛法正典自为不明,诈伪为信,世之四乱;五者当来比丘畜养妻子奴仆治生,但共诤讼不承佛教,世之五乱。」
复注心义灯(Saratthadipani-tika):「此时期过后,是争斗时(Kali Yuga)国王的非法期,他们非法故,他们的大臣也都非法,然后国家人民[都行非法]。他们行非法故,天不适时下雨,从此庄稼不能丰收。因其欠收故,资具施主们不能供养比丘僧团资具,比丘们因资具贫乏而不能摄取弟子。此时过后教理消亡,不能忆持其义理,只能忆持圣典。此时过后,连整部圣典也不能忆持,最初从论藏消失,消失时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论》消失,然后消失的是《双(论)》、《论事》、《人施设(论)》、《界论》、《分别(论)》、《法集(论)》。如此论藏消失后,经藏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增支部》消失,其中首先是十一集……直到一集。如此《增支部》消失后,《相应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品》消失,然后是《六处品》、《蕴品》、《因缘品》、《有偈品》。如此《相应部》消失后,《中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后五十》消失,然后是《中五十》、《根本五十》。如此《中部》消失后,《长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波梨品》消失,然后是《大品》,然后是《戒蕴品》。如此《长部》消失即是《经藏》消失,只剩《律藏》和《本生》还忆持着。《律藏》是有惭耻者所持,欲求利得者则不关心经中所说而只忆持《本生》。此时过后,连《本生》也不能忆持,于是它们首先从《毘输安呾啰本生》(须达拿太子)开始消失,然后逆序为《毘楼本生》《摩诃那罗陀本生》,最后是《无戏论本生》消失,只剩《律藏》还保留着。此时过后,它也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附随》消失,然后是《篇章》、《比丘尼分别》、《大分别》,渐次只剩《布萨篇》还保留着。这样教理还不算消失,乃至人间还存在四句偈,教理都还没消失。直到有信心、净信的国王在象背上放了装有一千金的镶金边的袋子说「知道佛陀所说的四句偈者可拿走这一千金」,并在城中鸣鼓巡行也无人拿走。「只巡行一次有人听见,但有人没听见。」于是直到走第三次也无人拿走,王使臣只能把一千金钱袋送回王宫,这时才叫做教理隐没。」 - 《俱舍论》:「颂曰: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saddharmo dvividhaḥ śāsturāgamādhigamātmakaḥ /)……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āgamasya hi dhārayitāro vaktāraḥ /)」
- oxfordreference. .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 《俱舍论》:「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adhigamasya pratipattāraḥ /)」
- . .
- 杂阿含906经:「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对应南传相应部16相应13经)。《别译杂阿含·121经》:「譬如:金宝渐渐损减,乃至相似金出,如来正法亦复如是,渐渐损减,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灭没。 」
- 《中阿含经·林品瞿昙弥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年。”
-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
- Jan Nattier. . Jain Publishing. 1991. ISBN 978-0-89581-926-0.
- . . 大正藏 第3册. 昙无谶译. : 211页b栏26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31).
- . . 大正藏 第13册.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 379页c栏5–9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 大正藏 第12册. 释昙景译. : 1013页b栏14行–1014页a栏11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大般涅槃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善男子!过去之世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于此拘那城,有佛出世,号欢喜增益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世界广博严净,丰乐安隐,人民炽盛,无有饥渴,如安乐国诸菩萨等。彼佛世尊住世无量,化众生已,然后乃于娑罗双树入般涅槃。佛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余四十年佛法未灭。」
- . . 大正藏 第13册.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 363页a栏25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 . . 大正藏 第8册. 不空奉诏译. : 844页b栏6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3).
- . . 大正藏 第8册. 鸠摩罗什译. : 833页b栏13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 . . 大正藏 第24册. 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 796页c栏23行 [201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法师曰:千年已佛法为都尽也?答曰:不都尽。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学法。复得五千岁。于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年学而不得道。万岁后经书文本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法服而已。」
- 吉藏《法华玄论》:
- 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 (编). . . 高雄: 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5年: 第342页a栏第7行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Richard Gombrich. . Routledge. 2012-11-12: 332. ISBN 978-1-136-15616-8.
- Karma Lekshe Tsomo. . Routledge. 5 September 2013: 9–10. ISBN 978-1-136-11418-2.
-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心义灯复注(Saratthadipani-tika):这些乃,是指五千年。说「佛教以教理为根本,没有教理就不存在证悟」等。
- .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 玛欣德尊者. .
- (PDF).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9).
- 温金柯. .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 杨白衣. . 华岗佛学学报.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4).
- .
- 吉藏《法华玄论》:「问。释迦佛法住世凡得几年 答。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出祇洹精舍碑善见毘婆沙中亦有此说。但度女人出家。损正法五百年。有人言都失五百年。正法但五百像法千年。故摩耶经但明千五百耳。中论文亦尔。有人言损正法五百流入像法。便有千五百年。有人言修八敬故正法还复千年」
- 印顺.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圣严.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 .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Kristina Myrvold (编). .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 郑舜日. .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 布顿大师. . [2017-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
《法灭尽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本。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 印顺.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Alf Hiltebeitel.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08-17: 298–332. ISBN 978-0-19-539423-8.
外部链接
- 佛教末法思想与基督教末世论之比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佛教末法思想在中国之受容与开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思益经》「七邪法」初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正量部的传承研究 : 现在劫的劫末意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评议《大毘婆沙论》之性别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漫谈末法时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Jan Nattier. . Jain. 1991. ISBN 978-0-89581-926-0.(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