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判
教判,即教相判释,亦称教相、判教、教摄,佛教术语,即判别解释佛陀教法相状差别之理论。大乘佛教诸多教典传至中国后,佛教僧众就教说的形式、深浅、先后等,进行分类而判别教说。佛陀教法应对象根机,义理互有出入,教相判释因此产生,以明佛陀言行之真意,创建贯摄全部佛法的纲领与体系[1]。自智者大师创建天台宗,论难南三北七诸师,贡献了新的判教理论,和华严宗、法相宗之教判并为汉传佛教传统通行之判教体系[2]。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渊源
早在部派佛教时代,就有人探讨佛所说经是否皆为了义(梵语:nitartha)的问题。[3]
根据《异部宗轮论》,大众部主张「世尊所说无不如义,佛所说经皆是了义」;说一切有部则认为「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不了义经是「假施设,有别意趣」,应求「此经意趣」,别为解说。
到了大乘佛教时代,龙树认为佛经有「易了义」和「深远难解义」,主张佛陀为应机设教的方便,而有了义说和不了义说;因此龙树立了四种悉檀,以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通摄佛说。无着持相同看法,主张「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依照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则「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汉传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根据弟子不同根性,因时因地,而给予不同教法。由此产生了天台宗五时八教,法相宗三时教,华严宗五教十宗等教判学说。
历史
教判盛行于南北朝,当时有“南三北七”一说。此后天台宗智𫖮改易顿、渐、不定等三种教相,为五味八教。三论宗吉藏则立声闻、菩萨二藏,于二藏中又别开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三法轮,此为二藏三转法轮判。南山律宗道宣分化制二教,化教又分诸法性空无我(二乘)、诸法本相是空(小菩萨)、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大菩萨)之南山三教。法相宗玄奘则依照《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等,立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转三法轮的“三时教判”,其弟子窥基则发展为“三教八宗”的教判。而华严宗的法藏则于《华严经探玄记》中立「五教十宗」[9]。
主要传统判教学说

法相宗判教
法相宗判教的理论依据是《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等。唐玄奘法师立“三时教判”,即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转三法轮之判。
其弟子窥基法师发展为“三教八宗”,三教中以诸阿含「我空法有」为有教,“三论”、《般若》等「诸法皆空」为空教,《华严经》、《解深密经》、《法华经》等「非有非无之中道」为中道教;八宗为[14][15]:
华严宗判教
华严宗判教的理论依据是《华严经探玄记》,提出“五教十宗”。
- 小教
- 始教
- 终教(小、始、 终皆为渐教)
- 顿教
- 圆教
十宗之前七取自窥基所立,后三宗为:
- 真德不空宗(终教)
- 相想俱绝宗(顿教)
- 圆明具德宗(圆教)
天台宗判教
天台宗判教的理论依据是《妙法莲华经玄义》和《维摩经玄疏》之《四教义》,提出“五味八教”,或称「五时八教」。
五味
隋朝智𫖮在《法华玄义》提出五味教的理论。他认为佛陀顺应众生根机,说法有深浅不同之五味。
- 乳味:如日初先照高山,厚殖善根,顿说佛道。顿说本不为声闻,声闻虽在座,如聋如痖,此如《华严经》。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
- 酪味:次照幽谷,浅行偏明,渐为开解,为说三藏(《四阿含》、《五部律》、《婆沙》、《俱舍》等)。三藏本不为菩萨说,菩萨虽在座,声闻不识,此乃小隔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
- 生苏味:次照平地,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此如《维摩诘经》等诸方等经。约法被缘,犹是渐教。
- 熟苏味: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虽三乘俱学,二乘取证寂灭,此如《大品般若经》等诸般若经。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
- 醍醐味: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令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此如《妙法莲华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大般涅槃经》为根性未熟者,具谈佛性,与《法华》醍醐佛性味同。
化仪四教
- 顿教
- 渐教
- 秘密教
- 不定教
化法四教
- 藏教
- 通教
- 别教
- 圆教
现代发展
- 太虚法师判印度佛教为三期:一、小行大隐,二、大主小从,三、大行小隐、密主显从。又判佛法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判大乘不共法为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出自〈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海潮音》二十一卷第十期。
- 印顺法师判印度佛教为五期: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二、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四、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沿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次第,判大乘不共法为三系: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出自《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成佛之道》。
参考文献
- 《法华玄义》(卷十):“「圣人布教各有归从,然诸家判教非一。」”
- 《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已上诸师判教,依天台宗则无取焉。当今之世盛流布者,唯慈恩、贤首二家耳。」
- 释悟殷. .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 圣严法师. .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 班班多杰. . 哲学研究. 1995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6).
-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曰戒贤。一曰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诚。大乘学人仰之如日月。独步天竺。各一人而已。遂所承宗异。立教互违。谓戒贤则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以法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园转于四谛小乘法轮。说诸有为法从缘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由缘生无人我故。翻彼外道说有我等。然犹未说法无我理。即四阿含经等。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于依他圆成。犹未说有。即诸部般若等。第三时中。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即解深密经等。是故于彼因缘生法。初唯说有。即堕有边。次唯说空。即堕空边。既各堕边。俱非了义。后时具说所执性空。余二为有。契合中道。方为了义。此依解深密经判。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以明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于四谛。明心境俱有。次于中时。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又初则渐破外道自性等。故说因缘生法决定是有。次则渐破小乘缘生实有之执。故说依他因缘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在假有而接引之。后时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是故即判法相大乘有所得等。为第二时非真了义也。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说。」
- 廖本圣. (PDF). 正观.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27).
-
-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其四部之中,大乘小乘区分不定。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神州赤县之乡,意存大教。自余诸处大小杂行。考其致也,则律捡不殊,齐制五篇通修四谛。若礼菩萨读大乘经,名之为大。不行斯事,号之为小」
- 释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戒日王于那烂陀寺侧造𨱎石精舍,高逾十丈,诸国咸知。王后行次乌茶国,其国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花外道,非佛所说。既见王来,谓曰:闻王于那烂陀侧作𨱎石精舍,功甚壮伟,何不于迦波厘外道寺造而独于彼也?王曰:斯何言甚!答曰:那烂陀寺空花外道,与迦波厘不殊故也」
- 《顺正理论》:「世尊不应依不实法说胜义有,又亦不应唯证假有成等正觉,空花论者可说此言。称佛为师,不应党此。故十二处皆是实有,非于假法可说胜义……今详经主似总厌背毘婆沙宗,欲依空花拨一切法皆无自性...若言意显自体不能于自体中守自性义,则应同彼空花论宗。」
- 《大乘义章》卷一、《大乘玄论》卷五、《解深密经疏》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
- 释慧严. . 中华佛学学报. 1994, 7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 杨富学. .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 沈卫荣. (PDF). 新史学. 2005, 16 (1) [2017-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06).
- 冉云华. .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 .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廖明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1998年),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3)
- .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 阿努瑜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龙钦宁提百科
参考书籍
- 《大乘玄论》(卷五)
- 《解深密经疏》(卷一)
- 《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
外部链接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教判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教相 |
- 南北朝涅槃师的判教及其价值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地论师、摄论师的判教学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净影寺慧远的判教学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净影寺慧远判教观的再考察
- 吉藏与大乘《涅槃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法华经》于中国佛教的判教地位 ——从鸠摩罗什到法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天台智𫖮教观思想体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 ──以智𫖮、智旭的论述为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窥基的判教思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窥基判教思想的重新审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贤首判教体系之探讨
- 华严判教论辨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五代永明延寿的佛教诠释理论:隋唐「判教」的继承及其解构
-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反思性特质
- 印顺法师对「真实」与「方便」的抉择与诠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华雨集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华雨集 佛教的发展与判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教相判释:空海对唐密日本化的贡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试论宗喀巴的判教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从佛教传承谈佛教知识体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