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佛教)
想(梵语:,巴利语:),佛教术语,五蕴之一,又可称想阴(梵语:;巴利语:)。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于六尘相应,对六麎境界取种种相的觉知,又称取相。[1]为大地法之一。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概论
想是一种意识的作用,心对于其对象(境、法)进行认知,这个行为称为想[2]。它的特色是能够取相[3]。
六处生起想[4],各种想的聚集形成想阴[5],想阴是因为诸根与诸尘接触而起[6]。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阴[7],形成想受阴[8]
参考文献
- 【明,一如《三藏法数》】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4:「想,谓于境取差别相。」
- 玄奘译《品类足论》卷1:「想云何?谓取像性。此有三种,谓小想,大想,无量想。」
- 《杂阿含经》卷2〈42经〉:「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
- 《杂阿含经》卷2〈55经〉:「若所有诸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想阴。」
- 《杂阿含经》卷2〈58经〉:「触因触缘,生..想..是故名想阴。」
- 《杂阿含经》卷2〈104经〉:「于五受阴做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
- 《杂阿含经》卷2〈46经〉:「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 《瑜伽师地论》卷27:「云何想蕴。谓有相想无相想。狭小想广大想。无量想无诸所有无所有处想。复有六想身。则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总名想蕴。」 (CBETA, T30, no. 1579, p. 433, c12-15)
- 「云何六想身。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众事分阿毘昙论》卷2〈4 分别七事品〉 (CBETA, T26, no. 1541, p. 634, b8-9)
- 《杂阿含经》卷2:「「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CBETA, T02, no. 99, p. 7, b23-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