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
台风(英语:,见名称由来)是对发生于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地区的较强的热带气旋的一种称呼;相对应地,发生于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发生于孟加拉湾的称为“风暴”等[1][2]。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要达到某个阈值才称作台风(较弱的热带气旋只称热带低压、热带扰动等)。不同气象机构对该风速值有不同定义,世界气象组织定为12级(即64节或32.7米/秒或118千米/时)。[1]中国气象局过去只用“台风(级)”一词表示热带气旋的一个强度等级(12—13级,32.7-41.4m/s)而不指代热带气旋本身,但为便于公众气象服务,自2013年起将强度达8级(17.2m/s)以上的热带气旋直接称作“台风”(其中8—9级、10—11级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分别称作热带风暴、强烈热带风暴);“台风”自此既指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又可表示一种强度等级[3]。台湾和日本在日常称呼中,亦将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8级(34节或63公里/时)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本条目所说的“台风”,指的是达到热带风暴等级(8级)的热带气旋。
台风 | |||||||||||
![]() | |||||||||||
| |||||||||||
名称 | |||||||||||
---|---|---|---|---|---|---|---|---|---|---|---|
谚文 | |||||||||||
汉字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
| |||||||||||
英语名称 | |||||||||||
英语 |
系列之一 |
热带气旋 |
---|
![]() |
热带气旋概述 热带气旋专题 · 热带气旋主题 |
国际上,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当发生于西北太平洋(具体来说,是指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或南海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由日本气象厅负责根据台风委员会14个成员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台风命名表》对其进行编号命名[4];若生成于其他洋面的热带气旋移入西北太平洋洋面(一般只有东北太平洋的飓风),则只编号不命名(沿用该飓风原名)。这种热带气旋的国际编号及命名是唯一的。此外,一些气象部门有自己的编号或命名,如中国气象局也会按照同一标准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称“国内编号”,可能与“国际编号”不一致[注 1];菲律宾虽然作为台风委员会成员为台风命名表提供了名字,但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会在国内另给台风命名。
据夏威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0年至2022年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平均每年有26.5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生成,其中平均每年有16.6个达到中心持续风速64节的台风标准[6]。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9月。
名称由来
「台风」源自古汉语「风痴」,今吴语南支的温州话、台州话仍称风痴,而闽南语的「风痴」音变为「风台」,传入官话后语序颠倒为「台风」。[7]痴指「长久」,古语有痴雨、痴云、痴风。痴风最早出处为1124年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海道之难甚矣...又恶三种险:曰痴风,曰黑风,曰海动。痴风之作,连日怒号不止,四方莫辨」。[7]「风痴」在文献中见于南宋《增修互注礼部韵畧》,「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永嘉人谓之风痴。」[8]。「风台」最早出处是1566年潮州戏文《荔镜记》载「风过了,今即会(回)南」。[7]「台风」在文献中见于1688年《台湾府志》[7]。部份闽南语把「风痴」俗写作「风筛」。[7]
相比「风痴」,汉语对台风更早的称呼是「旧风」、「风旧」,旧在古语指「长久」。280年晋《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载「苍梧、南海,岁有旧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广东在20世纪各地方志均收粤语「打风旧」一语,1990年调查时广东年轻人只知普通话台风,不知旧风。[7]另一说法「飓风」音近「旧风」,两者实为一物,同音讹字。[9]453年《南越志》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7]约810年代《唐国史补》:「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飓风将至,则多虹蜺,名曰飓母。」[10]唐《岭表录异》、[11]《旧唐书》[12]、《宋史》[13]也有飓风用例。
各地对台风的说法不同,1761年《重修潮州府志》收录29种台风的说法,包括回南风、落西风、荡西风、奔龙、铁风筛,1678年《广东新语》亦收录少量飓风的说法。[7]清末较常用为「飓风」,1922年竺可桢主张以「台风」对译typhoon,并在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时独尊「台风」一语,令「台风」成主流。[7]
「台风」又有源自希腊语的说法。1560年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远游记》介绍了明朝沿海的台风,欧洲学者称此源自阿拉伯语tūfān(意为「转」),最终源自古希腊语tuphōn(象征暴风的希腊神话人物堤丰)。此一说法为现代欧洲的词典承袭,但若中文「台风」源自欧洲或中东,中国古籍应有记载外国人称风暴为台风的记录,然而没有。[14][15]
生成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温度高,大量海水被蒸发到空中,形成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位于北半球)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称为热带扰动。只要气温不下降,海水温度也足够高,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台风。
生成动力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估计,一个热带气旋每天释放5×1019至2×1020焦耳的能量,比人类所有发电机加起来高200倍,或等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1000万吨的核弹。
结构上来说,热带气旋是一个由云、风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它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时汽化热的释放。所以,热带气旋可以被视为由地球的自转和引力支持的一个巨型热力发动机,另一方面,热带气旋也可被看成一种特别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英语:),不断在广阔的暖湿气流来源上发展。因为当水冷凝时有一小部分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转化为动能,水的冷凝是热带气旋附近高风速的原因。高风速和其导致的低气压令蒸发增加,继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释放出的能量驱动上升气流,使风暴云层的高度上升,进一步加快冷凝。
热带气旋因此能够取得足够的能量自给自足,这是一个正回授的回圈,使得只要暖湿气流和较高的水温可以维持,越来越多的能量便会被热带气旋吸收。其他因素例如空气持续地不均衡分布也会给予热带气旋能量。地球的自转使热带气旋旋转并影响其路径,这就是科里奥利力的作用。综合以上叙述,使热带气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个预先存在的天气扰动、高水温、湿润的空气和在高空中相对较低的风速。如果适合的环境持续,使热带气旋正反馈的机制借着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启动,热带气旋就可能形成。
深层对流作为一种驱动力是热带气旋与其他气旋系统的主要分别,因为深层对流在热带气候地区中最强,所以热带气旋大多在热带地区生成。相对地,中纬度气旋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大气中的已存在的水平温度梯度。如果热带气旋要维持强度,就必须留在温暖的海面上,使正反馈机制得以持续。因此,当热带气旋移入内陆,强度便会迅速减弱。
结构
路径[16]
台风的主要生成地区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当中以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较少。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基本上全年都会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数最为频密。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分布与季节有关,在冬、春季较为偏南,夏天和初秋较为偏北。
热带气旋生成后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副高)外围气流影响,所以副高的位置和范围基本上决定了热带气旋的路径,其移动路径大约可分为:
西进型
台风在菲律宾周遭海域形成后,向西移动,并渐渐稍为偏北。于不同纬度生成的热带气旋所经过的地区不一。纬度较低时会横过菲律宾后进入南海,最后在广东、广西、海南、越南一带登陆。纬度较高时可以经过巴士海峡,影响台湾,然后在广东、福建一带登陆。由于冬、春两季,副高位处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亦会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陆,间中亦影响泰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例如2020年的热带风暴艾涛。
西北型
路径和西进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台风可以横过台湾岛或穿越巴士海峡、之后在广东及福建一带沿岸登陆;亦可能经过琉球群岛,在浙江、江苏一带沿海登陆。这种路径的台风多数出现于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间,例如1996年的台风贺伯、2021年的台风烟花。
强度分级
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以台风(蒲福风级12级)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份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气象局、澳门气象局、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17],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夏威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超级台风。
命名及编号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几乎每两年都会出现一次3个热带气旋同时出现的“三旋共舞”现象。最高纪录是1960年8月23日,贝丝、卡门、黛拉、艾琳、费依等5个台风同时出现而形成的“五旋共舞”[18]。由于当时这5个台风构成了一个类似倒置的奥运五环的形状且当年举办了罗马奥运会,这个现象也被称为“五环台风”[19]。
美国军方于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战习惯对热带气旋给予名字,方便识别。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从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非正式地采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及日本已自行为区内的热带气旋编配一个4位数字编号,编号首2位为年份,后2位为该年顺序号。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气旋。而美国海军则为整个西北太平洋内的热带气旋编配一个两位数字编号,之后并改成两比特数字加上英文本母。
为减少混乱,日本在1981年获委托为每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内的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编配一个国际编号,但容许其他地区继续自行给予编号。自此,在大部分国际发布中,发布机构会把国际编号放在括号内(JTWC除外)。但是,各气象机构有时对热带气旋的编号会有差别,主要是因为其对热带气旋强度的评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太平洋台风季,中国气象局曾对一个未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风暴(中国气象局的0614)编号,因此在余下的风季,前者的编号都比后者的多出一个[20][21]。
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由2000年开始,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命名表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英语:)制订,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别由14个成员各提供两个名字组成,名字会以提供方的英文名顺序使用。不同于大西洋及东北太平洋,环使用(即用完140个后名称,回到第一个重新开始)。日本气象厅会同时根据这一套新名单为这些热带气旋命名。这些名字及编号除了用于为国际航空及航海界发放的预测和警报外,亦是向国际媒体发放热带气旋消息时采用的规范名称。
同属台风委员会成员,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及澳门气象局使用三家商议一致的中文译名。[22][23]台湾不是台风委员会成员,使用另行翻译的中文译名;也并非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委员,无法提供台风名称,亦无法提出除名要求。
当热带气旋对某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其可要求将其除名。原来的起名方会再提一个名字作替补。例如香港曾于2005年及2023年举办「台风名字征集活动」,由市民提名,再选出若干优胜名字,提交至世界气象组织以最终选出其中一个名字。[24]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未必会使用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命名,例如2020年造成重大破坏的台风莫拉菲,在菲律宾的名字为「坤塔」(Quinta)。但菲律宾的除名方案和世界气象组织一样,如果造成严重伤亡则将被除名。
台风命名中英对照表
提供方 | 台风名称中英标准翻译对照表 (台湾译名与中港澳统一译名不一致的以括号标出) | ||||
---|---|---|---|---|---|
柬埔寨 | 达维(丹瑞) Damrey | 康妮(康芮) Kong-rey | 娜基莉(娜克莉) Nakri | 科罗旺 Krovanh | 翠丝 Trases |
中国大陆 | 未定 | 银杏 Yinxing | 风神 Fengshen | 杜鹃 Dujuan | 木兰 Mulan |
朝鲜 | 鸿雁 Kirogi | 桃芝(桔梗) Toraji | 海鸥 Kalmaegi | 舒力基 Surigae | 米雷 Meari |
香港 | 鸳鸯 Yun-yeung | 万宜 Man-yi | 凤凰 Fung-wong | 彩云 Choi-wan | 未定 |
日本 | 小犬 Koinu | 天兔 Usagi | 天琴 Koto | 小熊 Koguma | 蝎虎 Tokage |
老挝 | 布拉万 Bolaven | 帕布 Pabuk | 洛鞍 Nokaen | 蔷琵 Champi | 未定 |
澳门 | 三巴 Sanba | 蝴蝶 Wutip | 西望洋 Penha | 烟花 In-Fa | 梅花 Muifa |
马来西亚 | 杰拉华(鲤鱼) Jelawat | 圣帕 Sepat | 鹦鹉 Nuri | 查帕卡 Cempaka | 苗柏(莫柏) Merbok |
密克罗尼西亚 | 艾云尼(艾维尼) Ewiniar | 木恩 Mun | 森拉克(辛乐克) Sinlaku | 尼伯特 Nepartak | 南玛都 Nanmadol |
菲律宾 | 马力斯 Maliksi | 丹娜丝 Danas | 黑格比(哈格比) Hagupit | 卢碧 Lupit | 塔拉斯 Talas |
韩国 | 格美(凯米) Gaemi | 百合 Nari | 蔷薇(蔷蜜) Jangmi | 银河 Mirinae | 未定 |
泰国 | 派比安(巴比仑) Prapiroon | 韦帕(薇帕) Wipha | 米克拉 Mekkhala | 妮妲 Nida | 玫瑰(库拉) Kulap |
美国 | 玛莉亚 Maria | 范斯高 Francisco | 海高斯(无花果) Higos | 奥麦斯 Omais | 洛克 Roke |
越南 | 山神 Son-Tinh | 竹节草 Co-May | 巴威 Bavi | 绿萍 Luc-Binh | 桑卡 Sonca |
柬埔寨 | 安比 Ampil | 罗莎(柯罗莎) Krosa | 美莎克(梅莎) Maysak | 灿都(璨树) Chanthu | 纳沙(尼莎) Nesat |
中国大陆 | 悟空 Wukong | 白鹿 Bailu | 海神 Haishen | 电母 Dianmu | 海棠 Haitang |
朝鲜 | 云雀 Jongdari | 杨柳 Podul | 红霞 Noul | 蒲公英 Mindulle | 未定 |
香港 | 珊珊 Shanshan | 玲玲 Lingling | 白海豚 Dolphin | 塞拉利昂 Lionrock | 榕树 Banyan |
日本 | 摩羯 Yagi | 剑鱼 Kajiki | 鲸鱼 Kujira | 未定 | 山猫 Yamaneko |
老挝 | 丽琵 Leepi | 蓝湖 Nongfa | 灿鸿(昌鸿) Chan-hom | 南川(南修) Namtheun | 帕卡 Pakhar |
澳门 | 贝碧嘉(贝碧佳) Bebinca | 琵琶 Peipah | 琵鹭 Peilou | 玛瑙 Malou | 珊瑚 Sanvu |
马来西亚 | 普拉桑(葡萄桑) Pulasan | 塔巴 Tapah | 浪卡(南卡) Nangka | 妮亚图 Nyatoh | 玛娃 Mawar |
密克罗尼西亚 | 苏力 Soulik | 米娜(米塔) Mitag | 沙德尔 Saudel | 未定 | 古超(谷超) Guchol |
菲律宾 | 西马仑(西马隆) Cimaron | 桦加沙 Ragasa | 紫檀 Narra | 未定 | 泰利 Talim |
韩国 | 飞燕(燕子) Jebi | 浣熊 Neoguri | 简拉维 Gaenari | 未定 | 未定 |
泰国 | 山陀儿 Krathon | 博罗依 Bualoi | 艾莎尼(闪电) Atsani | 暹芭(芙蓉) Chaba | 卡努 Khanun |
美国 | 百里嘉 Barijat | 麦德姆 Matmo | 艾涛(艾陶) Etau | 艾利 Aere | 兰恩 Lan |
越南 | 潭美 Trami | 夏浪(哈隆) Halong | 班朗 Bang-Lang | 桑达 Songda | 未定 |
已停用的台风命名
台风预警
台风预警是热带气旋盛行地区,于风暴可能侵袭期间,由各地专责机构发出的预告、警告。目的在于通知当地居民及民防组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加固房屋门窗、加强排水作为或预防性撤离。这些警告涉及警告范围内可能遭受的灾害,而不是单纯重复热带气旋的预测路径及强度,对于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更为重要。[25][26]
流行文化
- 我爱温黛,由香港歌手苏永康作曲及主唱,黄伟文填词,并收录于他的唱片《康定情歌》中。
- 十号风球,由香港歌手张国荣主唱,蔡德才、黄耀明作曲,周耀辉填词,并收录于他与黄耀明的合辑《Cross Over》中。
- 那年,雨不停国,台湾首部关注莫拉克风灾的电视剧。
- 哆啦A梦 (动画)水田版第105集第198单元〈小台风〉(港)/〈台风子〉(台),故事讲述看到大家都养了宠物,大雄很不高兴,哆啦A梦便给了他一个宠物蛋,但不知道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台风的——这是未来科学家为了研究台风形成而制作的。但大雄十分认真地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在百年一遇的一次台风侵袭日本时,小台风与其对抗,消失了。众人欢庆的时候,大雄仰望天空,痛哭流涕。
- 8号风球的爱恋,2000年华视偶像剧,主要演员有曾宝仪、王耀庆、李李仁、丁小芹、郑家榆、屈中恒、尹昭德等。
- 爱在轻度台风,收录2000年华视偶像剧8号风球的爱恋电视原声带的歌曲,由曾宝仪主唱,邬裕康作词、小鱼儿作曲。
注释
- 不同的气象部门对某一热带气旋的强度判断通常都不一致。若某一热带气旋被中国气象局认定已达热带风暴强度而只被日本气象厅认为是热带低压,则中国气象局会先行将该热带气旋编号,称作“第X号台风(无名)”。若该气旋自生成至消散始终未被日本气象厅升格编号命名(或相反的对应情况),则很可能在该年份、该热带气旋之后,每一个台风在中国大陆的“国内编号”与“国际编号”均不一致。这种被中国气象局编号的台风在国际上“延迟命名”或“终生无名”问题最突出的区域是在南海[5]。
参考文献
- . Severe Weather Information Centr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5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 上海台风研究所. . 中国台风网. 2011-04-25.
- 赵晓妮. . 中国气象局. 2013-1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刘志雨; 何惠. .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12-23.
- 袁晗; 屈凤秋. . 新华网. 2023-07-18.
- .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23-03-10 [202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 李荣. . 方言. 1990, (4)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李荣. . 方言. 1991, (1)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李荣. . 方言. 1991, (2)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李荣; 冯爱珍(摘编). . 科技术语研究(季刊). 2006, 8 (4)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 毛晃; 毛居正. . . 南宋.
飓 海中大风韩愈赴江陵诗飓起最可畏注岭南录异云岭峤夏秋雄风曰飓音具房千里投荒杂录云南方诸郡皆有飓风以其四面风俱至也苏轼飓风赋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永嘉人谓之风痴增入
- 郭必之. . 语言暨语言学. 2004, 5 (3): 591-592, 596-597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 李肇. . . 唐.
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飓风将至,则多虹蜺,名曰「飓母」。
- 刘恂. . . 唐.
恶风谓之飓。坏屋折树,不足喻也。……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复多飓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沈溺舟船,南中谓之遝潮。
- . .
(元和十一年八月)戊申,容州奏飓风海水毁州城。
- . .
(开宝)八年十月,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楫。……(太平兴国)七年八月,琼州飓风……八年九月,太平军飓风……十月,雷州飓风……九年八月,白州飓风……至道二年八月,潮州飓风……(景德)八月,福州海上有飓风……(熙宁)九年十一月,海阳潮阳二县飓风、潮……元丰四年六月,邕州飓风……五年六月,朱崖军飓风……(乾道)八年六月丙辰,惠州飓风……(淳熙)十年八月辛酉,雷州飓风……(绍熙五年)秋,明州飓风驾海潮……(嘉定)十七年秋,福州飓风……景定四年十一月,福州飓风
- 吴立广. . 气象学报 (北京: 中国气象学会). 2020, 78 (6)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从3方面梳理了古今中外能够查到的与台风一词来源有关的文献,图7是对台风一词历史沿革的总结。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到2个结论:(1)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特别是Renaudot在1718年出版了《”苏莱曼游记”注释》以后,到现在已经302 a了;(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同时,如果这些国家语言中“台风”来自希腊语的话,并且通过始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台风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古籍中应该有记载,古籍中只有外国人把台风称为“黑风”的记载。因此,现存的文献资料不支持台风从希腊语,经过阿拉伯语,再到中文的传播线路图,虽然台风在英文中的演变受到希腊语影响的可能性存在。 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初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在官方语言中“台风”代替“飓风”。从公元453年(宋)怀远被贬到广州到1937年《国语词典》的出版,这段时间有近1500 a。而在沿海方言中台风一词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中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时间长达800多年。从时间上来说,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台”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台”和“台风”。葡萄牙船队在闽语地区遭遇风暴,被告知叫“痴风”或“台风”。来往中国和欧洲的船队通过印度洋,把“台风”一词传播到印度洋沿海国家和欧洲,在欧洲语言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演变,最后在19世纪后期演变为现代英语的“typhoon”。
- Fu; et al. (PDF).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23, 40 (3): 450–451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26).
- . data.cma.cn. [2024-02-29].
- . www.typhoon.org.cn. [2024-02-29].
- 信欣. . 中国天气. 2015-07-06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 平沼, 洋司; 花木, 亮; 槇野, 修. . 日本: PHP研究所. 1995-08-07 (日语).
- 日本气象厅,2006年热带气旋路径图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02-05.,2006年日本的编号只有23个(日语)
- 泉州台风网,根据中国气象局编成的台风数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编号有24个
- 香港天文台台风名字中文译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气象常识—台风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08-21.
- 香港天文台,热带气旋命名比赛结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typhoon.weather.com.cn. [2024-02-29].
- . www.hko.gov.hk. [2024-02-29] (tc).
外部链接
- 台湾台风信息中心万维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台风论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国际气象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香港天文台: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名字(20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热带气旋分级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之研究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热带气旋字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台风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