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

巡抚,别称为抚台抚军、部院、帅、抚宪、抚院。为中国14世纪-20世纪初的地方官制名称,统治区域可能由从数千平方公里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长,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

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头衔,副都御史俗称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

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职官制度,设有巡抚一职。

简介

巡抚官制最早出现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的宰相制度外,朱元璋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元制的行省一人独享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份,分别直属中央。

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意为巡行地方,抚镇军民),[1]「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尔后,皇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巡抚地方,事毕复命,名义称巡抚。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巡抚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明英宗在1457年夺门复辟后,一度废除巡抚制度,到次年才恢复。[2]巡抚在嘉靖时才成为真正的常设官职。一般来说各省巡抚衙门都是跟布政使司衙门在一起的,除非巡盐、巡海、操江这样专门性的巡抚,或是三不管地带的湘南、郧阳巡抚,衙门会在就近方便的地方。

巡抚的职责主要是税收水利内政,通常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不过并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在管辖区域来讲,14世纪的巡抚所辖区域大小存有很大的分别,大者统辖两十数万平方公里,如闽浙,有些则有数座城府,甚至得一、二,如大同宣德顺天等。至15世纪后,发展成以省区为单位,配置一位巡抚。

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燕京清朝承袭明朝的巡抚制度,并沿用旧名称。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6个巡抚,为从二品常设官位,若加衔兵部右侍郎者则为正二品[3]
清代巡抚的正式名称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某等处地方」

  • 晋阶则加「兵部右侍郎」衔
  • 有的还加「提督军务粮饷」,一般不兼理专务
  • 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
  • 江西、河南巡抚兼提督

其职兼管行政与司法,少数(清朝中叶以后则全部)兼管一省军事者加衔“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故并不等于今日之省长。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之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代的布政使。巡抚在较大城市会设置小规模的武装,此类武装一般带有「抚军」、「标军」等字,又称亲兵[4]。清朝道尹布政使巡抚总督之争屡屡发生,如台湾巡抚刘铭传台湾道道尹刘璈等。清文宗即位,太平军兴,遂命浙江、安徽、江西、陕西、湖南、广西、贵州各巡抚节制镇、协武职,于是巡抚职权渐崇。到清德宗时,分省巡抚职权已与总督几乎相同,总督的所谓兼辖,已沦为"奉行文书"而已。

清代巡抚印信称为“关防”,为长方形,银制,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与总督的关防尺寸材质完全相同。

巡抚设置沿革

  • 宣德五年
  • 宣德十年
  • 正统元年
  • 景泰二年
  • 天顺四年
  • 天顺六年
  • 成化八年
  •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 天启元年(1621年)
  • 顺治元年(1644年)
    • 五月癸巳(6月10日),设顺天巡抚
    • 五月甲辰(6月21日),设宣府巡抚
    • 七月壬辰(8月8日),设山东巡抚
    • 七月甲辰(8月20日),设登莱巡抚山西巡抚
    • 七月壬子(8月28日),设保定巡抚河南巡抚
    • 十月乙丑(11月9日),设天津巡抚
  • 顺治二年(1645年)
    • 四月辛酉(5月4日),设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
    • 五月丁亥(5月30日),设延绥巡抚
    • 五月庚寅(6月2日),设凤阳巡抚
    • 七月乙卯(8月26日),设江宁巡抚安庐池太(安徽)巡抚
    • 七月己未(8月30日),设郧阳巡抚湖广巡抚偏沅巡抚
    • 七月丁丑(9月17日),设操江巡抚
    • 十月丙申(12月5日),设南赣汀韶(南赣)巡抚
    • 十月丙午(12月15日),设浙江巡抚江西巡抚
  • 顺治四年(1647年)
  • 顺治五年(1648年)
    • 闰四月癸卯(5月30日),设四川巡抚
  • 顺治六年(1649年)
    • 五月丙子(6月27日),设广东巡抚广西巡抚
    • 五月癸未(7月4日),裁天津巡抚、安徽巡抚、凤阳巡抚
    • 八月丁酉(9月16日),裁保定巡抚
  • 顺治九年(1652年)
    • 四月丁未(5月13日),裁宣府巡抚、登莱巡抚
  • 顺治十五年(1658年)
    • 六月辛未(7月5日),设贵州巡抚
    • 七月己酉(8月12日),设保定巡抚
  • 顺治十六年(1659年)
    • 正月癸卯(2月2日),设云南巡抚
    • 八月癸巳(9月20日),操江巡抚改称安徽巡抚
  • 顺治十七年(1660年)
    • 二月壬寅(3月27日),设凤阳巡抚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十月辛酉(12月6日),裁顺天巡抚
  • 康熙元年(1662年)
    • 九月壬午(10月23日),裁延绥巡抚
  • 康熙三年(1664年)
    • 四月戊申(5月11日),裁郧阳巡抚
  • 康熙四年(1665年)
    • 五月丁未(7月4日),裁凤阳巡抚、宁夏巡抚、南赣巡抚
  • 康熙十五年(1676年)
    • 五月乙酉(6月14日),设郧阳巡抚
  • 康熙十八年(1679年)
    • 二月辛巳(3月27日),裁郧阳巡抚
  • 雍正元年(1723年)
  • 雍正二年(1724年)
    • 十月己亥(12月14日),裁直隶巡抚
  • 乾隆十三年(1748年)
    • 十一月庚辰(1月18日),裁四川巡抚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 三月乙卯(4月4日),裁甘肃巡抚
  • 光绪十年(1884年)
    • 十月癸酉(11月19日),设新疆巡抚
  • 光绪十一年(1885年)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 四月丁卯(5月20日),裁台湾巡抚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 七月乙丑(8月30日),裁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
    • 九月戊辰(11月1日),恢复设立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
  • 光绪三十年(1904年)
    • 十一月庚辰(12月12日),裁湖北巡抚、云南巡抚
    • 十二月丁卯(1月28日),设江淮巡抚(由漕运总督改)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 三月庚寅(4月21日),裁江淮巡抚
    • 六月己未(7月19日),裁广东巡抚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 宣统二年(1910年)
    • 三月辛酉(4月26日),裁奉天巡抚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明史》三
  2. 《明史》十二
  3. 乾隆十四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其兵部右侍郎衔由吏部疏请定夺,如未得旨仍为从二品。巡抚由侍郎转任者,即改兵部右侍郎衔,为正二品。《清史稿 卷116 职官三》
  4. .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