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榜

施世榜1671年11月26日—1743年1月27日),文标澹亭,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安平(今日晋江市安海镇)人,祖籍河南固始,后随父亲施启秉来台在台湾凤山县落籍,为凤山县拔贡[2]:23。是台湾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创建者[3]。他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启秉与施琅同为浔海施氏十六世,乃第七世祖之后代,而施琅为三房之后,施启秉为二房之后[2]:9

施世榜
国家
文标
澹亭[1]
氏族浔海施氏
出生清康熙十年十月廿五
(1671年11月26日)[2]:83页[1]
逝世清乾隆八年正月初二
(1743年1月27日)
施世榜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表字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施世榜除开凿八堡圳外,还在台湾府城大南门外捐建敬圣楼[注 1]、捐学田给海东书院[注 2]、建恩赦桥[注 3],于晋江修文庙[注 4]安平桥[注 5],亦修建了凤山县文庙[注 6][1][2]:133。此外施世榜也先后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与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泉安龙山寺与捐地扩建天上圣母宫(今鹿港天后宫),并捐献银元五十元以整修浔海施氏大宗祠[2]:137。他在林先生庙鹿港天后宫右厢供有其禄位[2]:83

《彰化县志》载说他「性嗜古,善楷书」,其诗作有几首收入方志之中[2]:139

生平

施世榜与父亲施启秉约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时来台,最初居住凤山,并在台湾府城置有门第,此外施家在凤山县下淡水西港东上里置有田产,于凤山县经营蔗糖业与白米业,而后在康熙三十六年时(1697年)成为凤山县拔贡生[2]:23、24

其父施启秉约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招募人手到半线开垦[2]:67,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启秉去世,开垦事业由其长子施世榜接手,垦号为施长龄,同年开始于东螺保兴建八堡圳[注 7][2]:264,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但水圳完工之初运转并不顺利,后得一位林先生指点[注 8],才使水圳顺利运转,后人感念其功德,遂建「林先生庙」以祭祀[注 9]。而在这之后,施世榜设有圳长、埤甲、埤匠、巡圳等职来管理水圳事务[2]:90,并将田园分给八子三弟,并沿圳设十二租馆(海口水尾四馆,水头八馆)来管理收租与圳务[2]:97、98。而八堡圳灌溉一万一千余甲的田地中,施家拥地约有五千多甲,租谷收入约有45000石[2]:106、265。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施世榜又筑有福马圳(恶马圳)[2]:265

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发朱一贵事件时,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任命刚好人在晋江安海的施世榜为参军事,与其三弟施世黻于该年六月随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镇总兵蓝廷珍来台处理,而之后施世榜又自备行粮募集壮丁前往瑯峤(今恒春)搜捕刘国基、颜廷、张赛、李法、蔡承祖等参与起事人士,而后又与游击林秀前往阿猿林(今高雄大树区)继续搜捕,此外他也召集难民两千多人安抚复业。由于上述事迹,施世榜因而获得「都司」一职,后来因为他有许多捐献善行,授以寿宁教谕。乾隆初期(1737-1740年)时又因捐纳获兵马司副指挥一职,不久告归。[2]:118-125

他于乾隆八年(1743年)正月初二去世,卒年72岁。

妻儿

施世榜有娶过六房妻妾,三任妻子分别是出身福建泉安安平的黄氏(1676年-1704年)、福建泉安西垵的曾氏(1687年-1716年)与厦门的沈氏(1694年-1754年,闺名寿官,谥淑慈),而另外三名侧室分别是王氏、李氏、许氏[2]:149。六位妻妾共为他生下九子[2]:150、258

姓名字号生母备注
施士安,名庆黄氏
施士燝,名越黄氏过继给施世榜二弟施世魁;雍正十一年(1733年)凤山县岁贡生,曾任兴化训导[2]:175
施士晟,名秦黄氏谱名慎齐,字伯涵(1701年-雍正年间),无子,由施士安次子施国义过继[2]:175
施士龄,名妙曾氏又一说生母为黄氏
施士膺,名老曾氏又一说作「士鹰」
施士谅王氏又一说作「士量」;谱名诚齐,字伯友(1717年-1745年),娶妻陈氏、王氏[2]:176
施士齐沈氏又一说作「士举」、生母为王氏
施士姜李氏又一说作「士姜」
施士范许氏又一说作「士盛」;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凤山附生,捐得例贡[2]:176

注释

  1. 雍正四年(1726年)建,为惜字亭的一种[2]:129
  2. 乾隆五年(1740年),可能是施世榜以长子施士安之名或由施士安自己捐田千亩给海东书院[2]:131
  3. 雍正年间所建,位在台湾府城西定坊妈祖楼街,可能与后来的寅舍桥是同一座[2]:134
  4. 可能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响应施琅五子施世騋倡捐重修县学[2]:127
  5. 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捐银两五十两[2]:134
  6. 乾隆二年(1737年)倡修,另有说法倡修者是其长子[2]:132
  7. 初名施厝圳,八保圳之名最早出现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彰化县志》中,书里记载此名由来是「言彰邑十三保半,此水已灌八保也」[2]:70
  8. 林先生身世不详,但在清末吴德功的《瑞桃斋文稿》则写说林先生名大喜[1]。林先生对于八堡圳的指点,主要是在圳头择址、水圳路线、堰堤工程上,林先生将圳头选在今二水乡的鼻子头,并据《瑞桃斋文稿》所载,他利用无月的黑夜以一长串的灯来得知沿途地势高低,以决定要铲平高处或架设水枧[2]:76、78,此外林先生并引入「笱」(坝笼,外形如倒转鱼罩,竹木编成,内装石头)来建造堰堤[2]:80、81
  9. 该庙主祀林先生神位,并配祀开圳有功的施世榜、黄仕卿禄位。[4][3]

参考数据

  1. 林文龙. . 台北市: 常民文化. 1998年1月: 20-27页. ISBN 957-8491-16-6.
  2. 黄富三. . 南投市中兴新村: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6年. ISBN 978-986-00-8146-6.
  3. .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4.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一 列传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