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溪
浊水溪(布农语:Danum Qalavang[2],邹语:Himeou ci Chumu[3]),古称螺溪(台湾话:)[4],下游段称为西螺溪[5],位于台湾中部,属于中央管河川,全长约186.6公里[6],是台湾最长的河川,流域面积达3,156.90平方公里[6],计划洪水量为每秒24,000立方公尺[6],流域面积与河口百年洪峰流量皆仅略次于高屏溪居于台湾第二[5],下游为彰化县与云林县的界河。
浊水溪 Danum Qalavang | |
河流 | |
![]() | |
名称起源:溪水夹带大量泥沙,长年混浊,因而得名。 | |
国家 | ![]() |
---|---|
地区 | 台湾中部 |
区 | 南投县、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 |
属于 | 浊水溪水系 |
支流 | |
- 左侧支流 | 万大溪、栗栖溪、卡社溪、丹大溪、卓棍溪、清水沟溪、陈有兰溪、狮尾堀溪、东埔蚋溪、清水溪 |
- 右侧支流 | 雾社溪、玉仑溪、益则坑溪、瓠瓢坑溪、松柏坑溪、水里溪、清水溪 |
主源 | 雾社溪 |
- 位置 | 南投县仁爱乡合欢主峰–合欢东峰间武岭南坡 |
- 海拔 | 3,200 m(10,499 ft) |
- 坐标 | 24°08′01″N 121°16′33″E |
次源 | 万大溪 |
- 位置 | 南投县仁爱乡牧山北坡 |
- 海拔 | 3,140 m(10,302 ft) |
- 坐标 | 23°51′54″N 121°09′30″E |
汇合点 | 雾社溪与万大溪汇合处 |
- 位置 | 南投县仁爱乡万大 |
- 海拔 | 880 m(2,887 ft) |
- 坐标 | 23°58′03″N 121°07′41″E |
河口 | 台湾海峡 |
- 位置 | 云林县麦寮乡许厝寮 |
- 海拔 | 0 m(0 ft) |
- 坐标 | 23°50′26″N 120°14′19″E |
长度 | 186.6 km(116 mi) |
宽度 | 2 km(1 mi) |
流域面积 | 3,156.9 km²(1,219 mi²)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122.40 m³/s(4,323 ft³/s) 最大年平均(2007) 233.48 m3/s 最小年平均(2003) 28.19 m3/s 溪州大桥H071测站22年平均;[1]:266 另较上游的彰云桥H057测站37年平均 138.51 m3/s,可见在气候变迁下,流量有越来越少的趋势[1]:263 |
- 最大流量 | 27,400.00 m³/s(967,622 ft³/s) 2001-07-30 10:00:00 UTC+8 |
![]() | |
![]() ![]() | |
网站:经济部水利署水利橱窗:让我们看河去(重要河川)- 浊水溪 |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浊水溪 |
注音 | |
台语罗马字 | |
客罗 | |
邹语 |
浊水溪名字是因其溪水夹带大量泥沙,长年混浊,因而得名[7][8]。上游之山地集水区年降水量达2000~3000毫米,且所经地层多属易受侵蚀的板岩、页岩、砂岩,故含沙量高,尤以万大溪、丹大溪为最高[7]。
流域
历史
浊水溪上游流至雾社以下,河谷较为宽广,形成连串平缓的河阶地,有史前先民居住活动,当中海拔近一千公尺高的曲冰遗址发掘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金属器时代罕见的高山完整聚落考古遗址,是该区域考古遗址群的大型聚落中心,最下文化层( 最早期 )距今约四千年,是目前已发现台湾山区最早的文化遗留,主要文化层包括有距今约3,000–2,300年与1,300–1,000年二个时期。所发掘的玉器制作工坊制玉工艺出土遗物,原料来自台湾东部唯一的玉矿产区;此地与大马璘两处考古遗址所发掘的石板棺墓葬常见于台湾东部史前考古遗址,而不见于西部;亦发掘少量的西部营埔文化的装饰式灰黑陶;此皆证实了距今约3,000年前,浊水溪上游河阶在中央山脉东西两侧的文化交流已扮演极重要的枢纽。所发掘的大量石器等工具的出土,显示当时先民以山田焚垦式农耕、在浊水溪渔捞、在原始森林内狩猎等活动维生。[9]
1723年(清雍正元年),清治台湾由原本的一府三县,向北扩张,增设彰化县,浊水溪下游有更多人口迁居,并由浊水溪和乌溪的下游往上方向开垦。施世榜在二水附近兴建水圳,灌溉二水和鹿港的农地,称为施厝圳或八堡圳,后有建有八堡二圳,即是二水地名的由来[7]。惟有另说认为,二水旧称「二八水」与浊水溪与清水溪两条水有关,因为二水位居浊水溪出山口的北岸,此地正是这两条溪流的汇合处,由于东方来的浊水溪及南方来的清水溪以倒「八」字形「合港」(「合」音kap),故称为二八水[10]。
施钰于1848年所刊行之《台湾别录》中,提到关于浊水溪的内容:
水发源于生番内山,人迹不到之处,传闻泉脉甚清,南出刺嘴社乃浊,过沙连庄,会猫丹、蛮蛮两社川流,西导牛相触山,汇而为溪,水尽淤泥,故名。间或偶见明净,则顽梗蠢动,历试皆验,溪在彰化东螺保地界。在山泉水清,出山溪水浊。君子恶下流,天下皆归恶。嗟哉此溪水性殊,辱在泥涂惟所乐。藏垢纳污不须讥,幸免民间惊风鹤。 |
从有文献记载开始,浊水溪就不断大幅摆动,下河道的屡次改变,使得流域内的住民身家性命受到严重威胁,造成人群迁移和聚落变迁[11]。在两岸堤防兴建以前,浊水溪河水漫流河道并常改道,水患频仍[11]。往昔浊水溪出了山区行至二水、林内附近后,南北摆荡,分成四股水路,即最北侧的旧浊水溪、现在本流的西螺溪、新虎尾溪和北港溪上游虎尾溪。1880年(清光绪6年)7月时,下游地区发生重大洪水灾害,灾后清廷于北岸兴建鼻子头堤防约1,000公尺及下水埔堤防约2,240公尺以堵截洪水进入旧浊水溪,但1898年(光绪24年)发生「戊戌大水灾」,造成浊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岭潭溃决,流路北移,洪水排入旧浊水溪,旧浊水溪成为浊水溪下游的主流[11]。
浊水溪的治理于日治时期的1911年即已开始,浊水溪平原发生大洪水后,政府成立「浊水溪治水工事事务所」,分三期进行浊水溪整治工作[12],纵贯线通车后,为了保护纵贯铁路,在二水台铁浊水溪铁路桥上下游两岸兴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内等堤防,将原来巨幅摆荡的河道截堵成现在的溪流样貌[13]。战后台湾省政府持续办理浊水溪治理规划,在浊水溪左右岸兴建防洪设施各达81公里长,而清水溪、加走寮溪、东埔蚋溪、陈有兰溪、郡坑溪、[ 南清水沟溪]、水里溪等支流左右岸亦各有31、38公里长的防洪设施[13]。1920年堤防筑起之后,早已开垦饱和的浊水溪平原,出现广大的河川浮覆地,日本政府一方面将之建设为官营移民村运行移民政策,另一方面则鼓励私人农场的经营[11]。浊水溪河川新生地的开发则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从1932年到1945年,主要在当时的北斗郡境内(包括今天的北斗镇、溪州乡、埤头乡、二林镇、芳苑乡的一部份),第二期从太平洋战争末期一直持续到战后今天,开发的河川地往上延伸到浊水溪出山口一带,亦即彰化县二水乡为主的区域[11]。
地理

浊水溪流域地形东高西低,坡度由西向东递增。东以中央山脉为界,分水岭有合欢山、奇莱山、能高山、大石公山、丹大山、马博拉斯山、秀姑峦山、八通关大山等,南以玉山为界[5]。浊水溪主流雾社溪发源于合欢山主峰与东峰间,武岭南坡约海拔3,200公尺处[14][6],流到庐山与春阳之间与塔罗湾溪汇合后继续往西南流,经雾社后转向南流,于万大附近导入万大溪,随后再导入丹大溪及其支流郡大溪,自此河流转向西流,并于水里导入陈有兰溪、水里溪后,于集集纳[[南清水沟溪]]、于竹山附近纳东埔蚋溪及清水溪等,而后再流入彰云平原;溪水再续往西流,经二水、西螺后,于彰化县大城乡的下海墘村与云林县麦寮乡许厝寮之间注入台湾海峡[13]。浊水溪流域地形变化大,山区雨量多而平原少,年雨量由山区的4000mm向西部沿海的1500mm递减,差异甚大,降雨的时间分布亦极不均匀,每年五月至十月为丰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5%,而枯水期则仅占25%,丰枯差异大[15]。
浊水溪因含沙量大而得名,最高的含沙量记录,是淡水河的10倍,高屏溪的15倍[7],旱季缺水,无航运之利[7]。依照环保署所订水质标之水中悬浮固体(砂)应为25ppm(百万分之25),而1996年(民国85年)8月1日贺伯台风侵袭期间,自强大桥测值为67,300ppm,高出标准将近三千倍[8]。
上游


浊水溪主流上游名为雾社溪,发源于合欢主峰与合欢山东峰间的武岭南坡,源头标高约3200公尺。流至春阳东纳塔罗湾溪,续流至万大和万大溪汇流后,始称浊水溪。浊水溪上游大致成闭塞曲流,高峰错综、河谷深邃,其间大断崖及大崩塌地甚多,地形崎岖而险峻。上游与各支流的会合点,常见明显的迂回流路,是该溪上游部分地形特征之一[5]。
浊水溪在雾社以上从源流而下依序为赛德克族德路固群、道泽群、德克达雅群等族人居住,雾社恰在合欢山往南伸出的长支棱,东侧的雾社溪与西侧大肚溪水系南港溪源头的眉溪所夹的平坦棱段丘上;由雾社水库以下经万大、曲冰至武界,河谷较为宽广,平缓的河阶地上,北侧河段的万大为万大群泰雅族居住;当中的曲冰风景如画,有峡谷、松林、清溪,发掘有距今约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罕见的高山完整聚落考古遗址[9],当地原住民称为「姊妹原」[15],为南北族群分界的古战场,姊妹原事件的发生地;南侧河段则是布农族「卓社群」耕种、狩猎、及文化活动地区,现称为法治村的武界部落,即是一个浊水溪贯穿而过的典型布农族卓社群聚落;再往下流,主流流向由大致向南转为向西,主流与其左股支流溪谷依序为布农族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郡社群的原居地。
上游地势起伏,河道多成万大水纵谷,高山林立;落差大,雨量多,陡峻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寒带、温带、亚热带等不同气候带及丰富林相,并由于景观壮丽优美,北边雾社溪上游的合欢山群峰及奇莱山等已划入太鲁阁国家公园,南边陈有兰溪上游的玉山群峰及大水窟山、秀姑峦山、八通关山等则亦划入玉山国家公园[15]。此外,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于主流及其支流水里溪兴建有万大、万松、大观一厂、二厂、明潭、巨工等发电厂,还有头社水库、雾社水库、武界坝及日月潭水库,均供水力发电之用。林内乡以下之河水,则用于灌溉[7]。
中游
.jpg.webp)
在水里龙神桥附近与陈有兰溪汇流,为上游段、中游段分界线,经集集拦河堰(林尾隘口),在二水鼻仔头、林内触口为界,中游段在此结束,流出八卦台地与触口台地之间山口,便流入下游段。中游段及其南侧为邹族的原居地。
中游段浊水溪水流平坦辽阔,自上往下河谷渐行开敞,以河阶地形及台地为主,在清水溪与浊水溪的合流处,主要有平顶埔台地及竹山河阶群[5];在浊水溪支流东埔蚋溪的两岸,流经鹿谷乡形成发达的河阶地形,统称为鹿谷河阶[5]。在鹿谷河阶的东方有大水窟台地,台地由砂砾层所形成,是浊水溪中游的主要地形之一。中游北岸属埔里板岩山地、集集山脉、南投丘陵及八卦台地等;南岸属玉山山块、凤凰山山脉及竹山丘陵等[5]。
下游

浊水溪下游自二水以下为浊水溪冲积平原,平原北半部属彰化县,南边则属云林县,均由浊水溪冲积而成,最后在彰化县大城乡下海墘村与云林县麦寮乡许厝寮流入台湾海峡[15]。昔日浊水溪经常河流改道,北流至鹿港,南流至北港,形成浊水溪的泛滥平原[11]。现今主流河幅广达2~4公里,河道宽广,水流平缓,自东而西,将台湾西部分为南北两半。浊水溪冲积扇以鼻子头隘口为扇顶,向西形成冲积扇,北起大肚溪以南的洋仔厝溪,南至北港溪,面积广达1,339平方公里[11],扇面半径约12公里长[7],为台湾面积最大的冲积扇,冲积扇范围占彰化县及云林县面积的大部分。冲积层以砾、沙、淤泥及粘土组成,地下水蕴藏丰富[11]。冲积扇上有五条放射状的河流,分别为东螺溪(麦屿厝溪)、西螺溪(即目前浊水溪下游段)、新虎尾溪、旧虎尾溪及北港溪(上游为虎尾溪),此五大分流在未整治前形成辫状乱流,流路相当不稳定,洪水时常泛滥。惟目前浊水溪流域已经借由治水筑堤,将溪水导至西螺溪,其余分流则借由人工整治,各成一单独流域排水出海[5]。
浊水溪下游平原多仰赖浊水溪供应农业用水,包含溪北彰化平原的八堡圳以及溪南的浊干圳(昔日输水到嘉南大圳),皆对台湾的农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也使浊水溪下游成为台湾生产稻米、甘蔗、蔬菜、西瓜及花卉之重要地区[16],而宽阔的高滩地经过开垦之下亦种植蔬菜及瓜类,浊水溪冲积扇成为台湾中部农业菁华区,向为台湾谷仓,其中浊水溪又以产米闻名,最有名为「西螺米」或称「浊水米」[7][15]。
惟由于浊水溪泥砂多,每到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浊水溪下游溪州大桥至出海口间的河段往往漫天飞砂,尘土飞扬,形成「扬尘」问题[15][13],因此从日治时代即已开始培育大量防风林以阻挡飞砂,而目前水利机关亦以造林搭配防风拦沙篱等措施抑止扬尘[13]。浊水溪河口外海沼泽地则以抽砂填海造陆的方式,辟建了云林离岛式基础工业区[15]。
文化
浊水溪主流下游为台湾本岛西部平原重要农业分界线,以南地区秋冬少雨,为台湾三年轮作区,所以浊水溪自古就被认为是划分台湾天然和人文一道界线。浊水溪以南是典型的热带型气候,以北是亚热带气候,因为这样的气候差异,在台湾的日治时代,总督府为了发展「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计划,以浊水溪为界,分别在以南劝种甘蔗,以北劝植稻米,而有「南糖北米」的说法[17]。
早期台湾通过港端口口岸交易的商业工会组织称为「港郊」,至今仍流传在的口语中的「顶港」、「下港」,即以浊水溪为界;溪以北的港口为「顶港」、溪以南的港口称为「下港」,更衍伸成台湾南北人文范围的分水岭。
进入民主化时代后,所谓的南绿北蓝现象,也是以浊水溪为泛绿和泛蓝的分水岭。浊水溪不但是自然地理上的界线,也是政治地理上的分界。
浊水溪水澄清百年难得一见,因此早期地方居民传说浊水溪变清时,预兆天下将有大事发生[18]。
传说在浊水溪的源头有金鸭母和金泥鳅,鸭要吃泥鳅,泥鳅要躲,一抓一躲之中,搅动溪水,导致溪水混浊[19]。
水系


(前景是浊水溪;中景有突出于河道的山丘是二溪会流点;远景是陈有兰溪)

以下由下游至源头列出水系主要河川,其中粗体字为主流河道。
- 浊水溪:彰化县、云林县、南投县、嘉义县 - 186公里
- 东螺溪(旧浊水溪、麦屿厝溪):彰化县二水乡、北斗镇、溪湖镇、二林镇、埔盐乡、福兴乡、鹿港镇
- 清水溪:云林县林内乡、南投县竹山镇、云林县古坑乡、嘉义县梅山乡、阿里山乡 - 51公里
- 东埔蚋溪:南投县竹山镇、鹿谷乡
- 狮尾堀:南投县竹山镇
- 清水溪:南投县集集镇
- 清水沟溪:南投县鹿谷乡
- 水里溪:南投县水里乡、鱼池乡 - 19公里
- 陈有兰溪:南投县水里乡、信义乡 - 42公里
- 郡坑溪:南投县水里乡、信义乡
- 十八重溪:南投县信义乡
- 阿里不动溪:南投县信义乡
- 笔石溪:南投县信义乡
- 坪濑溪:南投县信义乡
- 内茅埔溪:南投县信义乡
- 八项溪(彩虹溪):南投县信义乡
- 和社溪:南投县信义乡
- 郝马嘎班溪(那玛嘎班溪):南投县信义乡
- 出水溪:南投县信义乡
- 四区溪:南投县信义乡
- 沙里仙溪:南投县信义乡
- 乌干坑溪:南投县信义乡
- 松柏坑溪:南投县水里乡
- 卓棍溪:南投县信义乡
- 瓠瓢坑溪:南投县水里乡
- 益则坑溪:南投县水里乡
- 玉仑溪:南投县信义乡
- 丹大溪:南投县信义乡
- 郡大溪:南投县信义乡
- 峦大溪:南投县信义乡
- 郡大溪:南投县信义乡
- 卡社溪:南投县仁爱乡、信义乡 - 48公里
- 栗栖溪:南投县仁爱乡
- 万大溪:南投县 - 37公里
- 万大北溪:南投县仁爱乡
- 万大南溪:南投县仁爱乡
- 雾社溪:南投县仁爱乡
主要桥梁

浊水溪河幅宽广,早年兴建桥梁不易,居民对外交通,必须利用渡船过河,因此多有渡口之设[20]。1879年清治时期,竹山社寮居民董文父子倡议创建「义渡」,免费为行人渡河,称为「永济义渡」,从竹山社寮紫南宫和集集往来浊水溪两岸,并在浊水溪北岸的福兴宫及南岸的紫南宫立永济义渡碑为记。日治时期日本政府继续办理义渡,除了渡船外,还使用「流笼」[20]。1933年,浊水吊桥完工(又称为集集吊桥),取代永济义渡的交通功能[20],此吊桥为横越浊水溪中游唯一桥梁,是一座往来南北非常重要的桥梁。1979年(民国68年),浊水桥因舖木年久老旧、腐朽而拆除,另建新水泥桥「集集大桥」,目前仍保留北岸桥墩[21]。
纵贯铁路浊水溪桥是在台铁二水车站与林内车站之间横跨于浊水溪上的一座大桥,位于浊水溪流过八卦山脉流入平原的隘口所在,桥的两端分别是八卦山脉的尾棱、二水乡的鼻仔头及林内乡的触口山,桥长1,477公尺[22],由于建在二水「鼻仔头」与云林县林内乡触口之间的隘口,所以当地人又称为「鼻仔头大桥」[23]。第一代桥完成于1907年(明治40年)[24],全长953公尺[25],由15座桁架梁连接而成[26],是浊水溪下游最早的一座大桥[23]。
战后由于原有的吊桥已不能符合需求,乃在中游的名间与水底寮间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于1960年12月开工,1961年6月完工,当时称为「南云大桥」,后改名为名竹大桥。而浊水溪下游第一座公路桥则是1952年通车的西螺大桥,是西螺的地标建筑,过去西螺大桥是西部平原的交通孔道,标志着台1线纵贯公路全线通车,车辆不必绕行台3线山线公路,缩短了彰化平原与嘉南平原的距离,然而随着彰云大桥、自强大桥、中山高速公路中沙大桥、溪州大桥(新西螺大桥)、西滨大桥等桥梁陆续通车,西螺大桥的交通功能已被取代,跨越浊水溪的交通也更加方便[15]。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浊水溪河段
名称 | 承载线路 | 地区 | 最初落成 | 全长(m) | 备注 |
---|---|---|---|---|---|
西滨大桥 | ![]() ![]() | 彰化县大城乡-云林县麦寮乡 | 1991年 | 3050 | |
自强大桥 | ![]() | 彰化县竹塘乡-云林县二仑乡 | 1979年 | 2760 | |
浊水溪桥 | 台湾高铁 | 彰化县-云林县 | 2003年 | 1890 | |
西螺大桥 | ![]() | 彰化县溪州乡-云林县西螺镇 | 1952年 | 1939 | 禁行大型车辆 |
溪州大桥 | ![]() | 彰化县溪州乡-云林县西螺镇 | 1994年 | 3030 | |
中沙大桥 | ![]() | 彰化县-云林县 | 1978年 | 2345 | |
彰云大桥 | ![]() | 彰化县二水乡-云林县林内乡 | 1962年 | 1160 | [27] |
浊水溪桥 | 台铁西部干线 | 二水车站-林内车站 | 1907年 | 1477 | [22][24] |
浊水溪桥 | ![]() | 南投县名间乡-南投县竹山镇 | 2002年 | ||
名竹大桥 | ![]() | 南投县名间乡-南投县竹山镇 | 1961年 | 715 | [28] |
集集大桥 | ![]() | 南投县集集镇-南投县竹山镇 | 1979年 | 440 | 前身为浊水吊桥 |
集集拦河堰 | 拦河路 | 南投县集集镇-南投县竹山镇 | 2001年 | ||
集鹿大桥 | ![]() | 南投县集集镇-南投县鹿谷乡 | 2004年 | 967 | [29] |
玉峰大桥 | ![]() | 南投县水里乡 | 1993年 | 1020 | [30] |
永兴桥 | 乡道投61线 | 南投县水里乡永丰村与永兴村 | 370 | 前身为「永兴吊桥」。[31] | |
龙神桥 | ![]() | 南投县水里乡顶崁村 | 1981年 | 253 | |
人伦桥 | 南投县水里乡顶崁村-信义乡人和村 | 原名「静和桥」,2001年桃芝台风的土石流冲毁后重建。 | |||
宝石桥 | 南投县水里乡民和村-信义乡人和村 | ||||
双龙桥 | 双龙林道 | 南投县信义乡地利村与双龙村 | |||
双龙吊桥 | 南投县信义乡地利村与双龙村 | ||||
孙海桥 | ![]() | 南投县信义乡 | 1957年 | 2004年7月毁于七二水灾。 | |
新武界桥 | 武界产业道路 | 南投县仁爱乡武界 | 2000年 | ||
武界桥 | 乡道投71线 | 南投县仁爱乡武界 | 2010年重建。 | ||
武界吊桥 | 南投县仁爱乡武界 | ||||
思源桥 | 南投县仁爱乡武界,约于武界坝下游。 | 吊桥。 | |||
松林桥 | 南投县仁爱乡亲爱村松林部落 | ||||
亲爱桥 | 乡道投83线 | 南投县仁爱乡亲爱村 | |||
浊水溪桥 | 南投县仁爱乡亲爱村 | ||||
交通
水利设施
.jpg.webp)
浊水溪水系有许多水库、水坝及拦河堰,其中浊水溪主流上游雾社溪水力资源丰富,为开发水力而兴建有雾社水库。雾社水库以下至武界部落,日治时期即计划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兴建武界坝拦取浊水溪河水,通过武界引水隧道至日月潭提供水力发电之用[13]。浊水溪中游集鹿大桥往下游约2公里处,浊水溪河谷宽度不到四百公尺的林尾隘口,经济部水利署于2001年在此完成集集拦河堰[13],目前为浊水溪水资源综合开发的枢纽,浊水溪下游10万公顷农田灌溉用水及云林离岛工业区工业用水均由此堰拦引供应[15],浊水溪发电量高达2847千瓦上游落差极大,但因含沙量高水库淤积严重。
参考数据
- (PDF) (报告). 经济部水利署. 2022-06 [2022-08-24]. ISSN 0257-544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12-02).
- 海树儿‧犮剌拉菲. . 原住民族文献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6, 27 [2021-12-22]. ISSN 2306-48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中文(繁体)).
- 海树儿‧犮剌拉菲. . 原住民族语言学习市本教材 (台南市政府教育局). 2019, 27 (中文(繁体)).
- . 彰化县政府. 2003-03-26 [2019-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中文(繁体)).
- . 经济部水利署. [2015-09-02] (中文(台湾)).
- 经济部水利署水利橱窗:让我们看河去(重要河川)- 浊水溪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3-12-24.
- 台湾的河川 林孟龙/着ISBN 978-957-30493-8-8 2002年4月出版
- . 水利署. 2011-02-11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彰化县二水乡公所. 2013-10-30 [2015-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台湾)).
- 张素玢. .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5) (中文(台湾)).
- .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张炎铭. . 台北市: 科技图书. 2013. ISBN 978-957-655-517-6.
- .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规划课. 2021-03-18 [202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 . 中区水资源局. 2010-09-16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云林县政府. [2015-09-02] (中文(台湾)).
- . 树德家商. [2015-09-02] (中文(台湾)).
- 傅金福. (PDF). 汉光文化. [2015-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14) (中文(台湾)).
- (PDF). 彰化县二林镇立图书馆.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6).
- .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5-09-02] (中文(台湾)).
- . 南投县集集镇公所.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台湾)).
-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 台北市. 1991-05-31.
- 林立惠. . 源杂志56期. 2006-03-04: 34–37.
- .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典藏: 页308 [2022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6日) (日语).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南投县. 1993-01-15: 页313.
- 黄智伟. . 《铁道情报》187期 (高雄市: 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页35、38.
- . 台湾学校网. [2015-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台湾)).
- .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台湾)).
- . 经济部水利署中区水资源局 集集拦河堰管理中心. 2010-08-10 [2015-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中文(台湾)).
-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2015-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记者: 赵增寿 报导. . 台湾正声新闻网. 2012-03-2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