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泽莱

宋泽莱(1952年2月15日,本名廖伟竣台湾作家云林县二仑乡大义村诏安客家人[1][2]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现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生。曾任教于彰化县福兴国中[3],也曾获吴三连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联合报小说奖(今改称联合报文学大奖)等奖项。[4]

生平[5]

宋泽莱于1952年生于云林县二仑乡,他的父亲与祖父皆以务农为生,宋泽莱的生长背景使他看到了家族受日本殖民统治、农村中的妇女困境、农村因工业化而衰败,并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将之投射入作品。

省立虎尾高中毕业后,宋泽莱进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就读,此时期他开始阅读痖弦、洛夫、沈临彬的作品,并开始创作现代诗,第一首新诗作品〈丧葬之歌〉投稿到《中外文学》杂志并获得刊登。同时他也在课堂上接触到佛洛姆(Erich Fromm)的学说,并将佛洛姆的理论移植到小说〈婴孩〉中。此时期宋泽莱也广泛接触心理学、人类学、艺术等领域。

1975年大学毕业后,宋泽莱历经三个月的凤山步兵学校军官训练后,便被分发至屏东东港海防部队,这段在南台湾的经历,促使他完成了《打牛湳村》、《变迁的牛眺湾》等作品;服役期间他也看到了老兵问题,并写下了老兵的故事,收入《等待灯笼花开时》。

军旅生涯结束后,宋泽莱进入彰化福兴国中任教,此时他一面教书,一面写作,尤其在美丽岛事件后,他写了许多和台湾文化、文学相关的诗歌和评论,也发表了不少和宗教有相关的作品。并和朋友共同创办《台湾新文化杂志》、《台湾新文学杂志》、《台湾e文艺》等杂志,成为台湾本土意识及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手。[6][7]

2006年宋泽莱进入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就读,2009年取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台湾存在主义文学的族群性研究:以外省人作家与本省人作家为例》硕士论文《台湾存在主义文学的族群性研究:以外省人作家与本省人作家为例》。2011年发表《台湾文学三百年》,2013年,获台湾国家文艺奖[4]

作品与特色[8]

宋泽莱的创作以小说、论述为主,也有新诗散文问世。早期的小说受现代主义的洗礼,着重人物内心的描绘。他因《打牛湳村》系列乡土小说,成为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末期的代表性作家。[5]

1980年代宋泽莱开始参禅,小说创作锐减,但仍发表文学评论。他先出版《禅与文学体验》及《随喜》介绍禅宗,之后转向于批判以大乘佛教为主的中国佛教,出版《被背叛的佛陀》、《被背叛的佛陀续集》、《拯救佛陀:根本佛教教义精论》等书,提倡以《阿含经》传统为主的原始佛教,并鼓励以台语来弘法,以脱离中国佛教的影响,成为台湾佛教批判文学的先驱。

1985年宋泽莱以带有环保意识的科幻小说废墟台湾[8]重返文坛,并获选为当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书籍[9][10]。后来宋泽莱改信基督教魔幻写实小说《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等作品则将其宗教体验融入小说中。[11][12]

小说

《废园》

《蓬莱志异》

《打牛湳村》

《变迁的牛眺湾》

废墟台湾

《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

《抗暴的打猫市》

《热带魔界》

《变成盐柱的作家》

评述

《禅与文学体验》

《台湾人的自我追寻》

《台湾人权文学论集》

《被背叛的佛陀》(I、II集)

《谁能当选总统》(共4集)

《宋泽莱谈文学》

散文

《随喜》

诗集

《普世恋歌》

《福尔摩莎颂歌》

《一枝煎匙》[13]

刊物创办

《台湾新文化》

《台湾新文学》

《台湾e文艺》

《台文战线》

争议

信仰

宋泽莱于1980年代参禅后,先后发表《随喜》、《禅与文学体验》等著作。后来宋在《被背叛的佛陀》等书的序文中表示学禅只能使自己的烦忧暂时消解[14],直到接触了原始佛教,依其内容修行,发现忧愁得以解决。宋认为原始佛法与现今盛行的大乘佛教在教义上有许多差异,提倡笃信原始佛教,此说遭到大乘佛教界人士的攻击。

1996年,宋泽莱出版《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在序言中提及,宋认为自己已修行至「无余涅槃境界」,然而,原始佛教即使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扰,却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与家人的问题。此时他因缘际会来到教堂,感受冥冥之中有神灵之力召唤,于是改而信仰基督教。宋泽莱的转变与把对信仰的见解进行写作的方式,引起宗教界的争议,也因评论当代佛学大师(星云印顺昭慧等),遭到批评。[15][16]

台罗拼音

2006年,行政院教育部推出「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宋泽莱时任教育部国语推行会委员,但此案的推行引起部分学界人士反弹,如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翁圣峰便认为,「HoLo台语的教学应考量与英语拼音习惯接轨,而非使用『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17]

参考数据

  1. 王愉悦 (编). . 大纪元文化网. 2013-08-31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2. 廖期铮、林敬祐. . 客家电视台. 2011-11-01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3. . 财团法人吴三连基金会. 2013-11-14 [2013-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4. 成大新闻中心. (PDF). 2013-07-03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2-01).
  5. 谢世宗. . 台湾文学研究集刊. 2013, (14): 43-69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6. 2007台湾作家作品目录-宋泽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台湾大百科全书-宋泽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 黄海〈以台湾处境为背景的科幻小说〉(黄海牧园,2010-05-08)
  9. 宋泽莱. .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2012-07-05 [2014-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10. 黄慧凤. (PDF). 国文学志. 2020, (40&41) [2022-06-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7).
  11. 杨雅儒. . 台湾文学研究学报. 2017-05-26, (24): 69-109.
  12. 廖朝阳; 王智明. .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2001-09-01, (43): 1-39 [2022-06-16]. doi:10.29816/TARQSS.200109.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3. 林香薇. . 师大学报. 2003-12-01, 48 (2): 95-117 [2022-06-16]. doi:10.6210/JNTNULL.2003.48(2).02.
  14. 宋泽莱. . 台湾: 前卫. 2003. ISBN 9789578014091.
  15. 张贴, 由 宋泽莱 在 2016 二月 17 的 10:30am; 查看博客. . twnelclub.ning.com.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
  16. . www.dhammarain.org.tw.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17. 自由时报电子报. . talk.ltn.com.tw. 2011-06-14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