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底
地名由来
1776年(清朝乾隆四十一年)汉人未到之前,平埔族巴赛语称此地为「丹内」,汉人到后,译成「丹里」。1895年日本登陆时称「泄底」,又称「泄底湾」。日本统治台湾后以「泄底」一词之名不雅,在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乃采用澳底,自丹里分出独立为「澚底庄」。1900年,将澳底警察官吏派出所所辖,明定为旧社、水返港、澳底、丹里、文秀坑、鸡母岭、蚊仔坑、龙洞之八庄。澳底一词又无疑包括盐寮、旧社等地在内,从此以后成为笼统的概括今贡寮区真理里、仁里里、美丰里之统称。
历史
交通
省道台2线又称「北部滨海公路」,大致以南北向经过澳底地区,由此往南可前往宜兰县的头城、苏澳等地,往北可前往基隆、金山、淡水等地。
市道102甲线是双溪通往澳底的道路,于本地区南部与省道台2线相会。
学校
- 澳底国小
琉球澳
琉球澳亦为澳底的旧名,当地从唐朝开始即有琉球人居住,从事农渔业及海上贸易,并跟当地平埔族相处融洽。后来清代吴沙开兰及设置噶玛兰厅,当地琉球人势力逐渐淡出。一八九五年日本军选择此地登陆,除了收复琉球人村落故土及较孰悉当地地形外,也是宣示台湾跟琉球及日本三国之关系密切。[3]
新旧澳底
本地南端的澳底渔港为著名渔港,宜兰线铁路通车时,于本地南方3.6㎞处设有车站。车站所在地名为「挖子」,但在正式通车时,却以澳底为名。故在日治时期,逐渐将原先之澳底称为「旧澳底」,车站所在处称「新澳底」。
战后1952年,台湾省政府铁路局把澳底驿改回,称「福隆车站」,新旧澳底之分亦不再使用。
参考文献
-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 .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