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桥
大度桥[注 1],又称大度溪桥,位于台1线185公里处,为横跨大肚溪联系台中市乌日区荣泉里至彰化县彰化市国圣里的大桥[1]。
大度桥 | |
---|---|
![]() 2008年完工的第三代大度桥(彰化往台中方向拍摄) | |
24°06′20″N 120°34′54″E | |
承载 | ![]() |
跨越 | 大肚溪 |
国家/地区 | ![]() |
地点 | 台中市乌日区 彰化县彰化市 |
官方名称 | 大度桥 |
维护单位 | ![]() |
上游桥梁 | ![]() |
下游桥梁 | ![]() |
设计参数 | |
全长 | 1,000(3,281英尺) |
度 | 31(102英尺) |
双向四线道 | |
历史 | |
开通日 | 1923年5月14(一代桥) 1969年9月(二代桥) 2008年12月26日(三代桥) |
地图 | |
历史
第一代旧桥原址

大肚桥
清代时居民在大肚溪设立渡口,以提供渡船服务,为当时往返南北的交通管道[2]。日本治台初期,为了军事需求,着手兴建台北至枫港的军用道路,定名「纵贯道」(台1线前身)。但在行经大肚溪并无桥梁,故于大正10年(1921年)7月兴建,大正11年(1922年)12月完工,大正12年(1923年)5月14日激活,命名大肚桥[注 2][3][4]。大肚桥以钢筋混凝土桥墩及上承式普拉特式(プラット[注 3])桁架桥构成[4],桥身长593.8公尺,宽度5.5公尺[5],仅容许车辆单向通行,为当时全台湾最长的公路桥梁[4]。
此桥位于海岸线铁路大肚溪桥之西侧(下游侧),连接今台中市大肚区兴和路、南荣路与彰化县彰化市国圣路。1946年大肚桥重建,并将原宽度拓成7.5公尺[6]。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大肚桥未受影响,但东侧(上游侧)旁边海岸线铁路与台中线铁路之大肚溪桥均被冲断[7],致使大肚溪以南的灾区无法获得救援[8]。
影像数据
- 1969年第二代大度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彩色影像 有声新闻片
- 外交团视察灾区 黑白影像 有声新闻片(外交团行经桥梁即旧桥)
解
- 依《台湾道路发展史》记载是「大肚桥」,与《台中州要览》记载对照,可知「大度桥」此名是经过易名。
- 《台中州要览》此文献是属日文书籍,桥名则以汉字记载「大肚桥」。
- プラット便是Pratt truss,是桁架桥一种型式。
- 公路总局前身是公路局,隶属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故全衔交通处公路局[9]。
- 见1。
参考数据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大度桥 |
- . 交通部公路总局 (中文(台湾)).
- 洪敏麟. . . 大肚乡志编纂委员会. 1993: 页488-489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 . 《台湾日日新报》. 1923-05-15: 第6版 (日语).
- 台中州厅. . 昭和3年. 1938: 页104 (日语). 国立国会图书馆 数字典藏
- 林平祥. . 卷四 经济志.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01-15: 页48.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 陈俊. . . 交通部运输研究所. 1967年10月: 889 (中文(台湾)).
- 交通部. . 台北市. 1962年: 页440 (中文(台湾)).
- . 台湾演义. 民视. [2010-08-08] (中文(台湾)).
- . 交通部公路总局. [2011-08-01] (中文(台湾)).
- . 《经济日报》. 1969-06-29: 第8版 (中文(台湾)).
- . 国家电影数据馆. 1969年9月 (中文(台湾)).
- 陈俊. . . 交通部运输研究所. 1967年10月: 861 (中文(台湾)).
- . 交通部公路总局(养路组). 2008 (中文(台湾)).
- . 自由时报. 2008-12-30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