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

刹那梵语罗马化:kṣaṇa),佛教的名词学术语,表示一念之间的极短的时间,也是古印度时间度量的单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有一部份的人用作中文数字单位[1],现在对应国际单位制词头阿托10-18

记载

印度《摩诃僧祇律》记载:“须臾者,二十名一瞬顷,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一日一夜有30个须臾,1.2万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刹那”。推知“一刹那”是0.018

据《大毘婆沙论》记载:“百二十刹那成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此有七千二百刹那。三十腊缚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腊缚,54,000怛刹那,6,480,000刹那。推知一刹那的时间长度是1/75(约为0.013)。《阿毘达磨俱舍论》有相似记载[2]。《起世经》记载:“六十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休多。”[3]此「刹那」相当于上面的「怛刹那」。

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

  • 120 刹那 = 1 怛刹那(tatkṣaṇa)
  • 60 怛刹那 = 1 腊缚(lava)
  • 30 腊缚 = 1 牟呼栗多(muhūrta)
  • 5 牟呼栗多 = 1 (大时,kala)
  • 6 时 = 1 昼夜(即1日)

在古印度,洛叉(百千)和俱胝(千万)是有专门定义的计量单位[4],并有自成体系的记数制[5],例如八俱胝四十洛叉表示。在翻译佛经时,有将俱胝洛叉意译为亿[6],而亿在古汉语中也有十万和万万二种不同数量,古来学者多有辨析[7]。《安般守意经》记载:“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按千万为亿,此一念时间约为0.665毫秒,一弹指约为0.638

公制换算

《摩诃僧祇律》
单位名称公制换算上级倍数刹那倍数
0.018 秒1
瞬顷0.36 秒20 念20
弹指7.2 秒20 瞬顷400
罗豫2.4 分钟 (2分钟24秒)20 弹指8000
须臾48 分钟20 罗豫160000
昼夜24 小时30 须臾4800000
《大毘婆沙论》&《俱舍论》
单位名称公制换算上级倍数刹那倍数
刹那 秒 = 1
怛刹那1.6 秒120 刹那120
腊缚96 秒60 怛刹那7200
牟呼栗多2880 秒 = 48 分钟30 腊缚216000
昼夜24 小时30 牟呼栗多6480000
《大唐西域记》在《大毘婆沙论》之上的补充
单位名称公制换算上级倍数刹那倍数
大时4 小时5 牟呼栗多1080000
昼夜24 小时6 大时6480000

学术研究

佛教经典中还有一些间接记载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8],又如《菩萨处胎经》:「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9]。有研究者自行结合此二经典,以「亿百千」为实指的数量单位,按1秒内可平均4次弹指,则1秒内有个念头,个刹那,因此一刹那大约有,即8.6806个阿秒

参考文献

  1. 朱世杰算学启蒙》:「小数之类:一、分(10-1)、厘(10-2)、毫(10-3)、丝(10-4)、忽(10-5)、微(10-6)、纤(10-7)、沙(10-8)。万万尘(10-16)曰沙,万万埃(10-24)曰尘,万万渺(10-32)曰埃,万万漠(10-40)曰渺,万万模糊(10-48)曰漠,万万逡巡(10-56)曰模糊,万万须臾(10-64)曰逡巡,万万瞬息(10-72)曰须臾,万万弹指(10-80)曰瞬息,万万刹那(10-88)曰弹指,万万六德曰刹那,万万虚曰六德,万万空曰虚,万万清曰空,万万净曰清。千万净,百万净,十万净,万净,千净,百净,十净,一净。」
  2. 阿毘达磨俱舍论》:「颂曰: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半减夜。论曰: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三十昼夜为一月,总十二月为一年。于一年中,分为三际,谓:寒、热、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减夜,以一年内,夜总减六。」
  3. 起世经》卷第十最胜品第十二之余。
  4. 大毘婆沙论》:「问:此劫阿僧企耶量,云何可知?答:
    • 有说,以大劫为一,积此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百千那庾多名频婆(),百千频婆名建他(),此后非算数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耶量。……
    • 有说:以大劫为一,积此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俱胝俱胝(),百千俱胝俱胝名阿哲哲俱胝(),百千阿哲哲俱胝名阿咤咤俱胝(),百千阿咤咤俱胝名阿庾多(),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百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百千跋罗分名婆揭罗,从此以后非算数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耶量。……
    • 有说:非算数智所不及故名阿僧企耶,然有契经说六十数,于中有一数名阿僧企耶,积大劫数至此数时,名一劫阿僧企耶。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为一,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钵罗薜陀,十钵罗薜陀为洛叉(),十洛叉为頞底洛叉(),十頞底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大跋逻搀为阿僧企耶。此后更有八数,及前为六十数,积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僧企耶数,时名一劫阿僧企耶。」
    大智度论》:「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法云翻译名义集》:「《大论》云:……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
    阿毘达磨俱舍论》:「《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企耶是其一数,云何六十?如彼经言:有一无余数始为一,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大跋逻搀为阿僧企耶,于此数中,忘失余八。」
    瑜伽师地论》:「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即此世界,有其三种:一、小千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二、中千界,谓:千小千;三、大千界,谓:千中千;合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创建义者,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创建一切诸有情界。谓: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百千,微尘量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
  5.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初一数增,以成十数,十数复增,以成百数。千等数量,因十、百数,方得成立,谓:十百名千,百千名百千(),百百千俱胝()。如是等一切后后数字,决定用此十、百二数,随一为因,是故此中,唯总取十、百两数,以用创建一一法蕴。由此数量,总计八万四千法蕴,成八俱胝四十洛叉。」
    窥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名百千者,梵语云一洛叉,即百千()也,此土大数之名,然合计当一亿。百百千俱胝者,俱胝谓梵语,即千万()也,即合计是,就别号,亦名百亿。其八万四千法蕴,一一以千乘之,即八俱胝四十洛叉,计当八千四百万。大数乘之,当八,细筭之可知。」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百千(),名一拘梨()。拘梨拘梨(),名一不变()。不变不变(),名一那由他()。……」「百千,为一罗叉()。百千罗叉(),为一拘利()。百千拘利(),为一那由他(),广说如阿僧祇品。」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
  6. 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尔时,世尊从两足相轮,放百亿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百亿色究竟天,此世界所有,一切悉现。」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颂曰: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论曰: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
    真谛译《摄大乘论》:「五诸菩萨,舍百拘胝阎浮提,于一处,得无上菩提及转法轮,不应道理。」
    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诸菩萨修道之时,……无有道理舍万亿阎浮提,偏于一阎浮提,成佛转法轮。」
  7. 圆测解深密经疏》:「言抅胝者,此云亿也,故《解深密经》说名为亿,《智度论》亦名为亿,故第七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又《瑜伽》第二云:『百抅胝四大洲,乃至百抅胝梵世间,名三千大千世界。』故知抅胝即是亿也。依《婆沙论》一百七十七云:『积一至百千,名洛叉;百至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依《俱舍论》第十二云:『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依《智度论》第四卷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解云:抅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谓:此一抅胝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百千数。」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倶胝者,《倶舍》第十二,五十二数中,第八数,名倶胝,谓:一、十、百、千、万,洛叉,度洛叉,倶胝。以十相乘,洛叉当一亿(),度洛叉当十亿,倶胝当百亿。然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瑜伽》《显扬》,数百万为亿();十亿为倶胝,故言百倶胝为一佛土()。《华严》千万为亿(),名为百万亿。《智度论》十万为亿(),名百亿。」
    凤潭《华严五教章匡真钞》:「《倶舍神泰疏》云:以诸经论,亿数有四种:一、以十万为亿,三千世界即有万亿阎浮提故,《摄论本》云于万亿阎浮提,同《梁摄论》于万倶胝赡部洲;二、若以百万为亿,即有千亿四天下;三、若以千万为亿,即有百亿四天下,如《华严》光明觉品等《金光明》《梵网》等说;四、若以万万为亿,即有十亿四天下。」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西国数法,有三种亿:一、百万,二、千万,三、万万。下文『百千百千、名一倶胝』,倶胝者此云亿,是千万为亿。」「前中『百千百千』者,谓:百千个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所数等于能数,不同《智论》,皆以十亿为量。『名一倶梨』者,新名倶胝,翻名亿。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万,十万为一亿。此即亿个亿,方名倶胝。亦倶梨个倶梨,方名一不变,余皆准此。」
    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俱胝者,准《俱舍论》,十亿为一俱胝;准《华严经》心王菩萨问僧祇品,万万为亿,亿亿为一呴梨,呴梨者是俱胝,音少讹耳。……当《俱舍论》十万为一亿,《大智度论》以千万为亿,《华严经》以万万为亿。此数有三,谓:小、中、大,《俱舍》《智论》《华严》,如次依小、中、大数。」
  8.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观如来品》 「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诸有为法悉皆空故。」
  9.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三世等品》:「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想?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