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渭水
蒋渭水(台湾话:,1888年2月8日(有其他说法[注 1])—1931年8月5日),字雪谷,是出身台湾宜兰的医师、社会运动者及民族自决运动者。他是台湾文化协会及台湾民众党共同创办人及重要领导人物之一。他是台湾日治时期反殖运动及自治运动代表性的人物之一。[1]
蒋渭水 | |
---|---|
![]() 摄于约1920年代 | |
原文名 | |
出生 | 1888年2月8日(宜兰公学校的成绩单所载) 1890年8月6日(《台湾民报》1891年2月8日 ![]() |
逝世 | 1931年8月5日![]() | (40岁)
死因 | 伤寒 |
墓地 | 台北市大直山公墓(1931年-1942年) 台北市关渡慈航寺(1942年-1952年) 台北市六张犂公墓蒋渭水墓园(1952年-2015年) 宜兰县渭水之丘(2015年-至今) |
国籍 | ![]() ![]() |
教育程度 |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
职业 | 医师、民族运动者 |
组织 | 台湾文化协会 台湾工友总联盟 |
知名作品 | 《台湾民报》 《临床讲义》 《蒋渭水全集》 |
家乡 | 台湾宜兰 |
政党 | ![]() ![]() |
配偶 | 石有(元配) 陈甜(别名精文,侧室) |
儿女 | 蒋松辉(长子)、蒋松铭(次子)、蒋时钦(三子)、蒋时英(四子)、蒋碧玉(养女) |
父母 | 蒋鸿章(父) |
亲属 | 蒋来福(兄)、蒋渭川(弟)、蒋花(妹)、钟浩东(女婿)、蒋朝根(嫡孙)、林芷娸(青梅竹马)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蒋渭水 |
台语白话字 | |
台语罗马字 |
早年
蒋渭水的先祖是漳州府龙溪县的闽南裔移民,父亲蒋鸿彰在宜兰城隍庙以命相维生,所以蒋渭水自幼熟悉台湾民间信仰,幼时曾做过乩童。蒋渭水有兄蒋来福、弟蒋渭川、妹蒋花,其弟长大后亦随兄一同从政。
蒋渭水幼年时进入私塾,接受宿儒张镜光的汉文教育,在汉文化的薰陶下,产生了对汉人的认同,对处于日本当局压榨下的普罗大众悲惨境遇充满怜悯,并由此激发了民族主义思想。17岁就读宜兰公学校(今宜兰县宜兰市中山国民小学)。

1910年,二十岁的蒋渭水考进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今台大医学院前身)。在医校时代,蒋渭水“多才略,而亦敏求”,于专门知识外,不仅有余力,且更有勇气领导校内外,从事充满民族意识的反抗异族统治行为。辛亥革命爆发,蒋渭水认为“要救台湾,非先从救祖国着手不可”,他发动台湾民众捐款,支持中国革命。

1911年,蒋家安排他娶从小一起长大的童养媳石有,石有是一位朴实、勤快且贤良的妻子,成亲之后为了顾及蒋渭水的学业,将石有留在宜兰老家,过着夫妻相隔两地的生活。婚后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松辉、松铭、时钦、时英。而石有的哥哥石焕长、石进源、石秀源,后来也都是蒋渭水社会运动的重要干部。两家感情十分深厚。
1912年(大正元年),蒋渭水与苏樵山、黄调清、林锦生、曾庆福、杜聪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继加入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2]
1913年,蒋渭水与好友翁俊明、杜聪明,密谋以伤寒杆菌到北京刺杀袁世凯。[3]1913年8月,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途经台湾在梅屋敷休息之时,蒋渭水急切希望能晋见孙中山,因日本当局害怕孙中山革命的影响,员警戒备森严,而未能如愿,但他得到孙中山热情的回信和所赠送的开国纪念章。
1914年(大正3年)时鼓吹医学院学生加入「台湾同化会」。
1915年(大正4年),蒋渭水以该届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分发至宜兰医院(现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附设医院)实习一年。
1916年(大正5年),蒋渭水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开设大安医院[4]。
1917年,蒋渭水取得宜兰名酒「甘泉老红酒」(今称红露酒)之代理权。

在成为医生后,蒋渭水经常与友人前去酒楼,并于1919年在东荟芳认识艺妓陈甜且倾心不已;不久,陈甜嫁与蒋渭水为其侧室,蒋氏将她名改作「精文」,又教导她识字和阅读各种汉文及日文书籍。[5]
1921年,蒋渭水在大稻埕开始经营春风得意楼(名列当时台北市大稻埕四大酒家「江东春蓬」[6][7][8]:与江山楼、东荟芳、蓬莱阁齐名),常邀医师、学生与社会运动人士讨论台湾社会弊病与兴革方法。
从政
台湾文化协会

1921年(大正十年)10月17日 下午一点起,于台北市大稻埕静修女子学校(今静修女中)举行创立大会,由蒋渭水报告创立经过:「有关本会组织,曾访川崎警务局长,依主旨书说明本会的主旨,他询问:『虽然说只计划提高文化,但多数会员中,是否有跟政治运动有关连的人呢?』于是回答绝对不涉及如此行为之后,才求得该局长的谅解。」出席会议的人有1,031名,以医师、地主、公学校毕业生、留学回国的学生为主,另外也有农民、工人、商人、律师、士绅等人参与。随后通过林献堂为总理,杨吉臣为协理,蒋渭水为专务理事,并选出理事41名,评议员44名,会议于下午三点十分结束。
「台湾文化协会」除了展开一系列的民权启蒙运动,也积极指导青年团体的成立,包括设立台北青年读书会,其会员有蒋渭水等五十人,而陈甜是唯一的女性。
请愿

1921年起蒋渭水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并时常从日本进口《台湾青年》杂志给青年学子,以启蒙自主意识;1921年(大正10年)蒋渭水结识雾峰林家的林献堂,并与其他同志者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作为提倡民权之启蒙运动组织,并发表文章《临床讲义》,从医师角度针砭台湾各种「疾病」。
1923年(大正12年)蒋因治警事件遭判刑4个月,因为他以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名义持旗向日本裕仁太子(后为昭和天皇)请愿,为台湾人因政治请愿被拘禁的第一人[9]。1925年他又因反抗总督政令被囚4个月,两次入狱共监禁144天。
1926年(昭和元年)蒋渭水在大安医院旁开设文化书局,贩售当代先进思潮之书籍。
从此,蒋渐渐成为一个本土运动者,被总督府当局视为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第一指导者」,认为他「煽动民族反感」,一生受拘捕、囚禁十余次。
组党
1927年(昭和2年)台湾文化协会因左右派的路线之争而分裂,之后蒋渭水成立台湾民众党,出任中央常务委员兼财政部长。台湾民众党争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论自由,是台湾第一个现代化政党。
成立政党之后,蒋于1928年(昭和3年)筹组台湾工友总联盟,并任顾问,且与台湾农民组合联合进行阶级斗争[注 2],但是蒋渭水行为受党内右派批判。1930年林献堂、蔡培火、叶荣钟等人退党,并筹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
蒋渭水领导的台湾民众党不止一次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在台湾贩卖鸦片特许制与雾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采医疗措施,让台湾情况得到国际注意。蒋渭水深受孙文学说影响,孙文领导时期的国民党联俄容共、扶助工农等主张也影响台湾民众党走向,在谢春木、蒋渭水等人主导之下往工运迈进,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台湾总督府勒令解散。
总督府视蒋渭水为眼中钉,利用分化与孤立来对付他,平日有二名特务坐镇文化书局监视,民众党解散后又增派四名特务;至大众葬时,监视的规模更巨,派出多达八十名警吏。
逝世


1931年8月5日,蒋渭水因伤寒(台语:肠仔热,tn̂g-á-jia̍t/lia̍t[10])病逝台北医院,时年40岁。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台湾革命社会运动,已进入第三期,无产阶级的胜利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须极力奋斗,而旧同志要加倍团结,积极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为同胞解放而努力」。
他的革命战友张晴川形容他逝世时「伤心身外一无余,剩得萧条数卷书,儿女遗孤犹在读,亲朋同志痛何如」,他留下弱妻与稚子,租来的房舍被追讨,连家中唯一值钱的电话也被抵债,遗眷得靠同志捐赠的奠仪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许多第一手数据散失。
蒋氏过世时,陈甜年32岁,矢志守贞,从此在台北慈云寺出家。陈甜于1986年病逝,享寿87岁。
安葬
1931年8月23日上午8点30分,在台北永乐町通(今迪化街)永乐座举行「故 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场内中央有蒋渭水先生之遗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遗训犹在」、「大众干城」、「解放斗将」及以大众为词首的挽联:
「大义受大名 生据大安作营阵 死埋大直 大梦谁先觉 ;众民归众望 功凭众志以成城 力排众难 众醉君独醒」
五千余人闻讯赶来参加大众葬送别,并有从上海、金陵、广州、厦门与日本的东京、京都各地来的吊慰电文二百余件,10点30分移灵,以「故 蒋渭水先生之台湾大众葬仪」之大灵旗引导。移灵时天突降大雨,送葬群众无人退避,灵旗之后有音乐队、吊轴、挽联、花环、灵车。有80名工友团青年在护卫灵车,又有80名青年整理队伍。仪委员护灵4人一排而行,工友联盟数百名手持白旗、民众党同志、工总、商总及一般会众随后,计有五千人,安葬于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台湾被卷入太平洋战争,大直山公墓被征为要塞,蒋渭水骨灰坛被迫迁移,安放在关渡慈航寺10年。
1952年,蒋渭水的旧同志陈其昌、白成枝印刊《蒋渭水遗集》,募款捐建,迁葬于台北六张犁芳兰山麓,蒋渭水先烈纪念塔上,镌刻其遗嘱,墓碑由当时副总统陈诚题字。
蒋渭水墓园 | |
---|---|
位置 | ![]()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墓葬 |
评定时间 | 2012年6月1日 |
详细登录数据 |
2015年10月17日,蒋渭水从台北迁葬至故乡宜兰,台北市、宜兰县政府及蒋渭水纪念基金会为此举办「上医医国,渭水归根」系列纪念活动[11] ,重现大众葬,并将安葬处定名为「渭水之丘」。[12]
蒋渭水一生有4项工作影响台湾历史:
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发轫最早,立会明列以「助长台湾文化之发展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众文化提升之作为,包含发行文化会报、办理文化义塾、举办文化讲演团、设立文化书局、开办各类知识讲习会与夏季讲习会等,不但成为1920年代台湾启蒙运动之滥觞,更是20世纪台湾「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先驱。
当时人称「文化头」,他却自比为「文化钟鼓手」与「文协机关手」,实可称为启蒙台湾文化的「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蒋渭水曾留下名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借此激励台湾人齐心努力,争取自由。
著作
- 《蒋渭水全集》(上册:ISBN 978-986-7359-21-6)、(下册:ISBN 978-986-7359-22-3),后人收集其相关作品之集成。
- 《劳动节歌》,蒋渭水1929年创作。[13]
纪念
- 2006年6月16日,国道五号,即北宜高速公路,行政院命名为蒋渭水高速公路。
- 2007年12月,于雪山隧道东口头城端,立蒋渭水纪念碑。
- 2006年,台北市大同区锦西街锦西公园改名为蒋渭水纪念公园。
- 宜兰县史馆前方设有雪谷纪念园区。
- 2010年8月5日起,中央银行发行5,000万枚面额10元的「蒋渭水先生纪念流通币」,用以纪念其影响台湾民主与文化运动。
- 2010年9月10~12日,台湾「音乐时代剧场」于台北市国家戏剧院发表以蒋渭水一生为蓝本的音乐剧《渭水春风》。
- 2011年11月18~19日,《渭水春风》于台中市圆满户外剧场演出。
- 2012年10月3日,CNEX「青春有为」纪录片影展于当晚七点,于信义诚品举行「总督府风暴-『台湾第一反』蒋渭水」的世界首映典礼。[15]
- 2015年,宜兰市公所预计将中山国小与宜兰国小前的崇圣街将改名为渭水路。[16]
- 2015年移灵至宜兰「渭水之丘」。
备考
- 蒋渭水是台湾日治时代和平抗日的代表之一[17]。
- 蒋渭水1921年成立文化协会,多次参加议会请愿运动,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因治警事件入狱,在1927年成立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组织台湾工友会总联盟等多项为台湾人无条件的献出。入狱后由热心的民主运动者变成了一位革命斗士,以「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的口号来解除内部的纷争。
- 蒋渭水一生都在追求抗日,希望和国民党协力推动中国革命运动,但由于支持革命者多同情社会主义,蒋渭水昔日民众党或抗日阵营的同志,甚至他自己的家人,多数在战后遭国民党政府杀害或迫害。包括:
- 昔日抗日同志廖进平、杨元丁、黄赐、阮朝日等,都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国民党政府杀害[18]。
- 蒋渭水三子蒋时钦,于228事件中遭通缉,亡命天涯。后在香港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最后与妻子傅莉莉在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
- 胞弟蒋渭川也在228时被列入捕杀对象,在军警人员前来捕杀时,闪避得及而逃逸,但子弹却打中其女儿(即蒋渭水的姪女)导致不治、姪子亦受重伤。后却获国民党重用,从台湾省参议员当到内政部次长。
- 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时代,蒋渭水的女儿(养女)蒋碧玉与女婿钟浩东(时任基隆中学校长)夫妇,为了推翻国民党政权,而参与中国共产党活动,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后钟浩东被枪决,蒋碧玉被判感训。蒋碧玉在面对国民党特务讯问时曾说:「我们能为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在台湾流第一滴血,我们将光荣地死去!」,此话后更留于北京无名英雄广场。[20][21][22][23]。
- 台湾日治时期著名的医师,已知的有:林清月(台语流行音乐)、蒋渭水(政治、社会文化运动)、赖和(文学、社会、文化运动)、杜聪明、韩石泉、吴新荣(文学运动)、谢纬、王金河、刘清风、刘清井、廖焕章、廖温仁、陈新彬、郭松根、高天成、翁俊明、洪长庚、施江南、邱德金、林笃勋、周金波(文学创作)、李应章(社会、政治运动)、王昶雄(文学)等人士。
影视描绘

注释
参考文献
- 黄煌雄. . 时报出版. 2006年3月23日. ISBN 9571344478 (中文(台湾)).
- 庄永明/着,《台湾百人传》ISBN:9571333271(繁体中文)
- .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台北探索馆『台湾人物』特展-蒋渭水
- 石芳瑜. . 魅丽.
- 渭水归根纪念酒发表-宜兰县政府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5-12-08.
- . [2015-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2015-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蒋渭水文化基金会.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中文(台湾)).
- 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编辑委员会. .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1-07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台湾)).
- .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 .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2016-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蒋渭水纪念铜像 乐声中亮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自由电子报、2011年10月18日)
- . [2012-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蒋渭水最后的惊叹号崇隆大众葬纪录时代心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廖进平(1895-1947)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2-02-17.
- 蒋渭水孙女在北京 曾遭政治歧视(存盘)
- . [201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 . [201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9).
- 蒋渭川和他的时代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5.
- 国防部军法局-钟浩东等叛乱案
书籍
- 黄煌雄. . 时报出版. 2006-03-23. ISBN 957134447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 |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zh;zh-hans;zh-hant| -{zh;zh-hans;zh-hant|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蒋渭水 |
![]() |
维基语录上的蒋渭水语录 |
- 财团法人蒋渭水文化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蒋渭水文化基金会的Facebook专页
- 台湾孙中山-蒋渭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大时代与蒋渭水
- 音乐剧《渭水春风》官方网站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蒋渭水墓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