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浩东
钟浩东(1915年12月24日—1950年10月14日),本名钟和鸣,是出身台湾屏东县高树乡的台湾客家裔社会运动者,他是作家钟理和的异母弟,妻子为蒋碧玉;蒋碧玉是蒋渭水的养女。
钟和鸣 | |||||
---|---|---|---|---|---|
![]() 摄于1945年前后,梅县附近 | |||||
性别 | 男 | ||||
出生 | 1915年12月24日![]() (今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 | ||||
逝世 | 1950年10月14日 ![]() ![]() | (34岁)||||
死因 | 遭蒋中正政府以叛乱罪判处死刑后枪决 | ||||
国籍 | ![]() ![]() | ||||
家乡 | ![]() | ||||
政党 | ![]() | ||||
配偶 | 蒋碧玉 | ||||
父母 | 钟镇荣(钟蕃薯,父) | ||||
家族 | 钟理和(兄)、蒋渭水(岳父) | ||||
学历
| |||||
经历
| |||||
汉语名称 | |||||
简化字 | |||||
|
钟浩东成长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深受日本教育,但因日本「差别待遇」政策而萌发反日情绪心向「祖国」[1],遂赴中国加入当时的台籍志愿抗日军中,1940年从日本明治大学休学,后前往广东加入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参与抗日战争,战后眼见国民政府贪污腐败,思想日渐左倾,返台后担任基隆中学校长,于二二八事件后受邀加入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并成立基隆市工作委员会支部,任职书记,并开始发行《光明报》,欲组织民众推翻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的统治,但《光明报》事件爆发后随即遭政府逮捕,1950年10月5日被以叛乱罪判处死刑,1950年10月14日枪决于台北马场町刑场,得年仅34岁[2]。

生平概略
父系祖先
他所属的钟氏家族起先定居于广东梅县,后离开其他族人迁居他地,最终定居于台湾府凤山县,并与当地其他客家移民共组聚落。
台湾遭割让后,他的生父钟镇荣对日本当局殖民统治感到不满,并因而在登记户籍时将其姓名改作「钟番薯」。后来,钟番薯经常往来中国与台湾间经商贸易,又在家乡自力开垦所继承之面积广大的土地。同时,他也陆续迎娶多位妻子。
早年生活
1915年,钟和鸣出生于阿缑厅阿里港支厅盐埔区大路关庄新大路关。他的父亲是钟番薯(原名钟镇荣),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元配。不久之前,他父亲的二房妻子刚产下钟理和。因为他的外貌等,他的父母当时倾向给予兄长钟理和较多的照护。
后来,钟和鸣被家人送入私塾学习汉文;因为能将所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完整背诵,他的私塾教师建议他父亲将他送入由日本统治当局开办的现代化教育机构。
反抗殖民统治
毕业于塩埔公学校后,他放弃保送长治公学校高等科的机会,转而考入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就读于高雄中学校时,他经常与日本籍教师发生论辩;他因受过传统中国文学与思想教育,且阅读有关三民主义及中国新文学之作品,遭日籍教师贬称为「清国奴」,并与之发生冲突。[2]
因听闻父亲游走中国大陆的经历,又受到兄长钟理和及五四运动影响,他在中学二年级时一度计划前往当地留学,并曾前往游历四个月。
完成中学学业后,他考入了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隔年,他因熬夜念书及课业压力等原因身心渐感疲弱,经检查后被认定为罹患精神衰弱症,并决定暂时休学住院疗养。在疗养院里,他认识了担任护士的蒋碧玉(蒋蕴瑜,蒋渭水的养女),并在相谈后感到志趣投合,从此开始密切往来。
1938年,钟和鸣从高等学校毕业,前往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就读,他没有完成学业,于1940年休学。
依据蒋碧玉所述:「浩东年轻时非常崇拜蒋介石....1936年西安事件发生时,浩东还因此痛哭不已...」,因此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与蒋碧玉及一群理念相近的亲友(如邱仕荣、许强等人)积极学习中文,又接触如义勇军进行曲等许多抗战歌曲,并致力于分析政治局势。在互相呼应之下,他与蒋碧玉及萧道应、黄怡珍等人出发前往中国加入反抗日本势力的行列。[3]
参加抗战
1940年1月,钟和鸣、表弟李南锋与蒋碧玉抵达上海等待萧道应夫妇,在当地做米粮生意累积些资金,1940年7月与萧道应夫妇从香港进入广州,并在打听消息后决定徒步前往附近仍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区域。搭船前往惠阳,在进入该区域后,他们随即被守军拦下并关押于当地军营;由于只会说日语和客家话,在口语几乎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他们被怀疑为日本所派出的间谍,险些遭到处决。幸好,丘念台在听闻消息后随即现身并与之相谈,才知道邱先生认识浩东的父亲与蒋渭水先生,一行人重获自由。随后,他们自愿加入当地的工作计划,并辗转前往多个乡镇协助安定当地居民生活。在抵达广东曲江时,蒋碧玉与黄怡珍分别产下一子,但因现实条件所迫,只好交由司令张发奎之妹转送他人领养。此后,他们加入了由丘念台所领导的东区服务队;钟和鸣也自此改名「钟浩东」,继续在当地从事抗日活动,在广东地区协助翻译日文信息、进行医护工作,甚至兴办学校教育孩童与妇女。此后,钟浩东更与丘念台成立「粤东工作团」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党部,并致力于联系台湾同乡以交流消息及招募同志[2]。1942年东区服务队在罗浮山筹办罗浮中学,钟浩东与徐森源协助办学,徐森源兼罗浮中学训导主任,钟浩东则兼任博西补习学校主任[4],办学的经验影响日后钟浩东兴学的想法。
省立基隆中学
二战后,钟浩东与李友邦见面,并以三民主义青年团名义在广东创建办事处,协助许多台湾籍人士返回家乡(其中包含许多台籍日本兵与在日本势力医疗机构任职的护士)。其间,他逐渐体会到国民政府的腐败,并开始改变其政治立场。[2]
1946年4月,他终于返回台湾并打算着手兴办学校,但最终无法运行计划。同年8月,他在友人邀请下受聘担任台湾省立基隆中学校长;上任后,他致力于将其理念实现于该校治理之上,并在校内推行许多改革。在人才招揽上,他通过人脉四处寻求推荐并登门邀请。在校内公共事务上,不论对象是同事或学生,他都抱持开放态度,并促进其参与及发言;公余时,他更经常与学生及工友一同交互。[5][2]
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二二八事件爆发后,他运用自己的人脉及影响力极力保护学生,使其免于被卷入危机之中,又极力劝谏学生不要参与相关活动以免惹祸上身。[2]
在经历社会诸多不幸状况后,在詹世平邀请下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并积极地安排林英杰、方弢[6]、钟国辉、陈仲豪等人到校任教[7]。当时由徐森源任训育组长,庶务组长徐新杰,方弢担任教务主任。1947年9月,他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基隆中学支部」。受牵连之陈英泰在回忆录中详述了基隆市工作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成员。[8]
根据当时就读基中学生回忆「光复后,我在基隆省中读书时才开始学国语。十分讽刺的是,我在学国语时所学的第一首国语歌曲,即是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还是学校教官教我们唱的。」「二二八事件那年,我念初三,在学校担任学生自治会的学术股长,负责管理自治会图书室里的所有图书。自治会图书室里收藏的绝大多数都是『红书』。我本来就很喜欢看书,在学校成绩也算不错,但我书看得愈多,思想便愈加左倾[2]。」
1949年3月,他曾试图辞去校长职务,但遭有关当局驳回;同时,因时局不稳,当局开始强行安排线人在校内任职,以监视相关活动并搜集相关情报。[2]
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基隆中学支部改组为「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基隆市工作委员会」,并开始借由发行地下刊物《光明报》[8]及举办共产思想研讨会与相关书籍读书会发展其势力,希望借以组织并煽动台湾群众推翻国民政府、赤化台湾。同年8月,《光明报》事件导致被相关组织被查获,基隆中学李苍降、张奕明、方弢等人陆续被捕[9],钟浩东也随后被保密局拘捕。[2]
刑求、审判及枪决
1949年12月,钟浩东被判处感化教育;期间,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军法处人员对其多次严刑拷打,以威胁其供认相关事项,但其始终不愿屈服。[2]
1950年9月9日,钟浩东被判处死刑;同年10月14日早晨,他在狱友合唱其喜爱之日语歌谣〈幌马车の呗〉(〈幌马车之歌〉)送别下被押解离狱准备行刑(该情景曾被侯孝贤改编作电影《悲情城市》的情节之一)[8],并同其他犯人遭运行枪决于马场町。[10][11][2] ,钟和鸣与蒋碧玉等人的这段经历曾在199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好男好女》的剧本。
参考数据
- 黄允文. . 文化部. 0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 蓝博洲. . 时报文化. 1991-06-20.
- 蓝博洲. .
- 赖雨桐、徐志超. . 《蕉岭县志》. 1992-10.
- 蓝博洲. . 印刻文学. 2016-09.
- 王宋斌. . 普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6-07-08.
- 陈仲豪. . 1994.
- 陈英泰. . 唐山出版社. 2009-12-01.
- 国家安全局. . 李敖出版社. 1991-12.
- . 国防部军法. 1950.
- . 国家文件管理局. 1950-07-27~1960-02-12 [201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9).
- 钟乔. . 苦劳网. 2016-10-13 [201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方炳超. . 风传媒. 2015-10-15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李佳佳. . 中国新闻网. 201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 . 中华民国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外部链接
![]() | ||
---|---|---|
新头衔 | 中国共产党基隆市工作委员会书记 1947年5月-1949年8月 |
末任 原因:基隆市工作委员会案 |
教育职务 | ||
前任: 吴剑青 |
台湾省立基隆中学校长 1946年8月-1949年9月 |
继任: 黄苏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