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雄
王昶雄(1915年—2000年1月1日),本名王荣生,是出身台湾淡水的牙医及作家。其创作之时空背景包括台湾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时期文学,及国民党政府在台戒严时期与台湾解除戒严后之时期。[1] 他以在1943年发表之中篇小说〈奔流〉广为人知,但其中看似带有政治性质与国族认同挣扎的内容也备受两极评论[2]。
生平与创作
早年
1916年,出生于台北厅淡水支厅。其父从商,母亦为其父之商界助手。在父母经常往来台湾中国两地情况下,他在幼年时期由外祖母抚养。1929年,自淡水公学校毕业并前往日本,入学于位在东京的郁文馆中学校。1931年,自郁文馆中学校毕业后,他返台就读高等中学,就读学校为财团法人私立台湾商工学校。1935年,考上日本大学文学系;隔年,因父亲过世,考虑生计,转学至齿科学校就读。于东京就学期间,他曾跨海发表新诗〈陋巷札记〉及中篇小说〈淡水河之涟漪〉于《台湾新民报》;其中,〈淡水河之涟漪〉的灵感来自小约翰·史特劳斯的〈多瑙河的涟漪〉,是他首度发表于报纸上的小说作品。[1]1936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梨园之秋〉于《台湾新民报》,以质朴流利的笔触,描写梨园子弟间的爱恨情仇。[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42年,他返台于淡水开设齿科诊所,执业之余从事写作,并热衷推广台湾文学,[3]发表不少新诗与文章,如〈树风问答〉、〈海的回忆〉、〈当心吧!老友〉,其中以1943年《台湾文学》三卷第3号的中篇日文小说〈奔流〉最为众人注目。[4]该篇被日本当局视为「皇民化文学」之顶尖作品,其内容描绘皇民化运动下台湾同胞的苦闷心声,在体裁上为完成度相当高的写实小说。该篇小说不但被选入同年度的《台湾小说选》,更受到日本知名评论家洼川鹤次郎赞赏。作品以表面歌颂皇民化之伟大来衬托台湾人无法适应的苦楚。战后,〈奔流〉曾引起「反抗日本统治」与「附和日本皇民化」的争议。对此,王昶雄并不辩驳,只答以「『真理』的花朵是永远不会凋零,挺着常青的枝叶吐露芬芳,假使有人把它扔到火里,它便变成真金闪闪发光」。[1]
主要作品简介
歌曲〈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
1958年,在察觉台湾流行歌谣内容及品质发生比较负面的变化,因而希望引领比较正面的风气,也希望为在工业化环境下自农村前往都市谋生的青年发声,他与音乐家吕泉生决定共同创作歌曲。其歌词就当时台湾日常生活周遭取材且意境贴切,旋律也平易动人;发表后广受传唱,成为当时台语流行音乐的代表之一。[7]
〈奔流〉
中篇日文小说,写实风格,在1943年皇民化运动背景下发表于《台湾文学》杂志,后被选入同年度的《台湾小说选》。该作品全文以一度前往日本留学的台湾籍医师「我」为叙事者,描述其中角色伊东春生与林柏年在日本殖民当局统治下各自心路历程。
伊东春生原名朱春生,是一心梦想成为日本人的台湾人,曾赴日求学,最后返台在中学教授日文。他不仅改名伊东春生,还迎娶日籍女性配偶、着日本传统服装,试图将生活完全日本化。亲生父亲葬礼上他不愿哭丧,并以日本文化无此习俗为由;还有,遗弃自身台籍亲属等行为,其表弟林柏年对此无法认同。至于叙事者「我」,既是旁观者,亦是批判者[8],在客观描述伊东春生与林柏年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查看。[9]
评论者曾针对该文及同时空背景下相关作品之(政治)立场进行论辩。学者野间信幸表示:「台湾没有非皇民文学。假如有任何人写出非皇民文学,(在该时空下)一律枪杀(按:遭统治当局严酷对待)」。[10] 文学家叶石涛表示:「没有皇民文学,全是抗议文学」。[11] 也有观点认为,所谓抗议文学和皇民文学,是研究者对日本时代台湾新文学作品的分类方法:对日本当局统治有反抗思想者为抗议文学,顺从者则称皇民文学,且被认为是因应当时日本治台政策,为其宣传的文学作品。[12]
〈淡水河的涟漪〉
日文中篇小说,1939年发表于《兴南新闻》。讲述胡阿川、彭明珠这对青梅竹马,因成长背景差异和父执辈恩怨,使两人由相恋变成各自嫁娶的故事,以男主角志愿出征为结尾。情节直观易读。为王昶雄写作生涯初期作品,或可视作其小说创作风格起始点之一,因此或可由此理解其行文方式和特色。[13][14]
使用语言
战前王昶雄于公学校受教育,接受官方系统性的日文教育内容,课余时间则在私塾学习汉文,教材包括《三字经》、《千家诗》、四书五经等。留学日本时,常至内山完造所经营的书店购买中文书籍;故虽身处日语环境,仍维持其中文使用能力。战前作品大多使用日文创作,如其主要作品〈淡水河的涟漪〉、〈奔流〉等。台湾光复后,日文写作发展较受限,开始使用中文写作,如于台湾日报发表之〈古井札记〉等。[16]
创作原则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创作原则:
一、文学不该穿制服,应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任何环境下,总要有自己的个性。
二、文学精神是自由的,反对公式化,陈腐的东西。三、小说技巧将逐渐突破,旧的技巧被新的技术取代。 [17]
益壮会
他在1973年成立「益壮会」。起因是日本时期的台湾作家多以日文写作,战后时期发展空间较局限。他通过益壮会集合该些作家,每月聚会并互相勉励,以期延续日本时期台湾文学的活动与氛围。[18]
战后出版
编辑作品
- 《孤苦人群录》(1994年):作者为施干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民报 Taiwan People News.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中文(台湾)).
- 高健和,〈王昶雄文学历程之研究〉,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博士论文,2023年。
- 许俊雅编选. . 台南. 2014: 43. ISBN 978-986-04-3264-0.
- 张, 恒豪. . 台北: 前卫出版社. 1991.
- . 淡水区公所. 2013. ISBN 9789860365252.
- . tl.au.edu.tw.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许俊雅 (1960-); 封德屏. .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4年. ISBN 9789860432640.
- 李敏忠. : 第6页.
- 国立台湾文学馆. . 台湾文学知识平台. [2018-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 野间信幸. . 黄英哲、涂翠花 (编). . 台北: 前卫. 1994: 页 24.
- 叶石涛. . . 高雄: 派色文化. : 页 127.
- 黄惠祯. .
- . 台北县板桥市庄敬路62号: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002年10月: 23. ISBN 9570118989.
- 李敏忠. . 第一届台湾语文暨文化研讨会. 2006.
- 许俊雅主编. . 台北: 台北县文化局. 2002.
- 庄紫蓉. . 吴三连台湾史料文教基金会. [199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9).
- 翁志聪等. 许俊雅 , 编. 初版. 台南市中西区中正路1号: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4年12月: 148. ISBN 9789860432640.
- 殷正洋; 李文瑗; 向阳. . 大爱电视台.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 . www.culture.ntpc.gov.tw. 2002-12-31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 . www.culture.ntpc.gov.tw. 2002-12-31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 . www.culture.ntpc.gov.tw. 1993-12-31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