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楼

江山楼英文:KANG SAN LAU、台罗:Kang-san-lâu),建于1917年,是日治时期台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饭店,旧时此类包含酒肆与艺旦的饭店亦称「艺旦间」。大稻埕经常有政要、商贾、文人、名流往来汇聚,使得名声响亮的江山楼更显气派,也标志了台湾早期上流社会活动的浮华时代。「江山楼」、「东荟芳」、「春风楼」、「蓬莱阁」并称为四大酒楼,江山楼居首,有「江东春蓬」之称。[1][2][3]

江山楼
日治时期的江山楼
表记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方音符号

历史

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设址通商,当时以艋舺大稻埕为实际装卸口岸。艋舺因日久淤沙,行船改停泊至大稻埕,自此一跃成为北台湾贸易要冲。酒家、食肆应运而生,须眉、脂粉相顾徘徊。

「东荟芳」创于1884年(光绪10年)是大稻埕最早设立的大型酒家,内有艺旦弹唱招待,并有乐师伴奏,蔚为风潮。东荟芳的大股东吴江山因派系斗争而退股,一怒之下开设了江山楼与东荟芳「拚对场」,于1917年(大正6年)独资设立江山楼[4],专营台菜

江山楼位于日新町二丁目一八六番(今台北市大同区重庆北路保安街、归绥街与甘州街所围成的区块),为四层楼红砖建筑,设置有女侍服务与饮空间,以「台湾第一之支那料理」做广告,吸引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流连。当时一句俗谚「登江山楼,吃台湾菜,听艺旦唱曲」,极言江山楼之美盛。直至台湾战后时期才歇业,廖锡恩作《题江山楼》诗:「城廓知非昨,江山賸此楼;纷纷诗酒客,谁识个中愁?」以为咏叹。[3]

特色

日治时期无论民房或商行大多为平房或两至三层楼的建筑,吴江山的江山楼却高达四层,有地标性的立面与广阔的面积,媲美当时之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与儿玉后藤纪念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

现况

江山楼在设立32年后走入历史,建筑于1976年拆除,原址改建为住宅大楼。

相关条目

影剧作品

参考文献

  1. .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2. . [2015-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3. .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4. 研究生:张爱敏. .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6.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江山楼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