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座
简史
1924年,茶商陈天来等人筹资兴建永乐座于大稻埕市场对面吴文秀旧宅址。建筑楼高4层、窗饰有四座艺术女神雕塑,室内采日式风格、设座位1505席。开幕首演由上海乐胜京班演出,为当时台北最先进完善的戏剧表演场地。诸如福州戏与京剧、歌仔戏以及台湾新剧(文化剧)等时下流行戏剧,尽择于永乐座演出。
蒋渭水、林献堂等人选择在此地演讲聚会,促使永乐座成为见证台湾文化与社会革新运动萌芽的地点。1924年,李临秋在永乐座谋职,最终升任戏院经理。同时台湾映画研究会亦于该年创建,由刘喜阳等50余人筹资并身兼编剧、导演,催生台籍人士首部自制电影《谁之过》。1925年9月《谁之过》在永乐座上映。
1931年蒋渭水逝世,永乐座成为蒋氏大众葬的葬仪场地。
1943年的9月,吕泉生将各地民谣汇编成舞台串场音乐,在当时已趋荒废的永乐座演出。同月,林抟秋成立「厚生演剧研究会」,专责戏剧《阉鸡》在此播映。
1945年永乐座改为永乐舞台。隔年更名为永乐戏院,仍作为提供戏剧演出的场地。
1948年至1953年间,顾正秋的「顾剧团」在永乐戏院演出京剧,为京剧奠下在台发展的基础。
1954年,永乐戏院改由电影放映与舞台演出两种模式混合营运,时逢台语电影兴起,成为「台语视频大本营」。
1960年歇业。原址因都市重划成为巷弄。
参考数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