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际

本际梵语或,巴利语),又译为本原实际真际,佛教术语,指时间的最初起点,事物的最初原因,相当于第一因。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将它等同于实相阿赖耶识如来藏等的说法。

字源

梵语有三个基本意思,第一,用于数值,是指一个很大的数目,又译为俱胝,或拘胝等。俱胝的大小有许多不同说法,有十万、百万、千万等等。第二个意思,指空间的顶端,边际。第三个意思,则是指时间的分割,过去、未来等,可指时间的边际。

在《杂阿含经》中,梵语被汉译为本际,指过去时间的边际,事物在过去时间中的最初原因,又称前际。因为释迦牟尼认为过去时间可无限延伸,无有边际,又称无始。即巴利语,菩提比丘在英译《相应部》时,译为第一因(first point)[1][2]

也可以用来指未来时间,称未来际(,或pacchima-koṭi)或后际,指未来时间的边际,事物的最终结果。

龙树在写作《中论》时,以,造了一个梵文新字,这个字包括了过去()与未来()二者,用来表示时间本身无始无终,被汉译为本际。在〈观本际品〉中,龙树援引《杂阿含经》中「无始生死」的说法,称众生的生死没有第一因,也没有最终结果,也不存在中间[3]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中使用数次本际,有不同的意思,与《杂阿含经》所说的本际,是不同单字。举例而言,「为本际作证」一句中的本际[4],其梵文为,即的复数形式,是在本际加上真实梵语),形成实际(梵语)这个复合名词,其字面意思为最真实,最极致的真实,或最真实的教说,鸠摩罗什译为实际,意指涅槃

概论

在《杂阿含经》中,本际是最初起源,第一因的意思。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的生死没有起源,不知苦的起源,因此长受轮回[5]

尊崇自在天的外道,认为大自在天为宇宙的最初起源,以大自在天为本际。

大乘佛教中,如来藏学派认为,如来藏为一切众生的起源,以如来藏为本际,又称真际、真如、实际。在佛教中,实际可以指对于法性的真实证悟,因为无法再超越于此,故称为际(梵语)。阿罗汉依实际而住,因此实际也可以被当成涅槃的同义词[6]。实际这个译名来自鸠摩罗什,在鸠摩罗什之前,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如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中,「为本际作证」一句中的本际[4],其梵文即为实际,意指涅槃,特别是二乘的涅槃。

逸事

五比丘中的阿若憍陈如,曾被译为了本际。因其姓憍陈如(),又称憍怜、拘邻,意译火器,其发音与本际()相近,因此早期译师,如竺法护,认为可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在唐代后,至印度留学的僧人增多,普遍认识到这种译法是误译[7][8]

注释

  1. 《杂阿含经》卷34〈937经〉:「众生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生死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此经对应于《相应部》〈无始相应〉第13经。
  2. 《别译杂阿含经》卷16〈330经〉:比丘当知,生死长远,无有边际,无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爱结所使,缠系其颈,生死长途,流转无穷,过去亿苦无能知者,譬如恒河流入四海。
  3. 《中论》:「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 」
  4.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复次,须菩提!魔事一起时,令深学菩萨为本际作证,便堕声闻中,得须陀洹道,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5. 《杂阿含经》卷34〈940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于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以数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依父母;筹数已尽,其诸父母数犹不尽。诸比丘!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当勤精进,断除诸有,莫令增长。』」
  6. 《大智度论》卷32:「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又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
  7. 光宅法华《法华经义记》:「憍陈如是外国姓,此方无翻。」
  8. 窥基《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赞》:「旧经或云『尊者了本际』,或云『解无智』,皆得『阿若多』义,不正得名;又不解『憍陈那』之姓故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