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
二乘,大乘佛教術語,對獨覺乘(或稱緣覺乘)與聲聞乘的合稱[1],主要修證內涵、途徑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大乘(菩薩乘)所修行的菩薩道,因為目標是為了成佛的菩薩道的修行內容較廣,所以涵蓋了解脫道的頗多內容。二乘的修行,包含緣覺乘的未聞佛法的獨自修行,以及聲聞乘的聞佛法而修行,主要都是透過修行斷我見、我執的方法,滅除眾生的分段生死等無明,而得證解脫的智慧。二乘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三界世間。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二乘所證涅槃
《增壹阿含經》卷7〈16 火滅品〉:「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6] 大乘認為二乘人不能證大乘菩薩所證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更不能證佛地所證的無住處涅槃,但相信佛語:「涅槃有本際」,故大乘認為修道有成的二乘修行人於當世捨報後,能斷盡十八界取證涅槃,而不同於有著斷見的外道人士。
二乘與大乘
參考文獻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復次,善現!譬如有人為珍寶故求趣大海,既至海岸不入大海反觀牛跡,作是念言:『大海中水其量深廣豈及此耶?此中亦應有諸珍寶。』當知彼類甚為愚癡。如是當來有諸菩薩,棄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是愚癡類棄本求末,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 《雜阿含經》(三四三):阿難白佛:「如世尊所說義,我已解知,有生故有老死,非緣餘;有生故有老死,乃至無明故有行,非緣餘;有無明故有行,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 《增壹阿含經》卷17〈25 四諦品〉:「「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CBETA, T02, no. 125, p. 631, b3-6)
- 《雜阿含經》(三九三):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 (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3-22)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卷509〈14 魔事品〉:「佛告善現:「若說二乘相應之法,謂四念住,廣說乃至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四諦智等。善男子等於中修學,但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不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餘經猶如枝葉,不能引發一切智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定能引發一切智智,有大勢用猶如樹根。是菩薩乘善男子等,棄捨般若波羅蜜多求學餘經,定不能得一切智智。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菩薩摩訶薩眾世、出世間一切功德,諸餘經典無斯用故。若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即為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世、出世間功德珍寶。」 (CBETA, T07, no. 220, p. 596, c17-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