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由安世高在東漢時譯出,本經旨在闡明蘊界處──五蘊(經題的「陰」)、十八界(經題的「持」)、十二處(經題的「入」)之法相,又解釋了三十七菩提分法以及由道諦通達解脫之方法。本經可與《藏釋》的第六章〈經義集地〉(Suttattha-samuccaya-bhūmi)互作對照[1]。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陰持入經 | |
---|---|
译者 | 安世高 |
类型 | 佛教經典 |
语言 | 中文 |
發行 |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東漢 |
主要概念
- 九品:使人不明四諦、五蘊而沉淪於苦海的諸種惑業,即“痴、愛、貪、恚、惑、受、更、法、色”。
- 九絕:九種對治九品惑業的法門:一止、二觀、三不貪、四不恚、五不痴、六非常、七為苦、八非身(無我)、九不淨。
- 二本罪症:九品中的痴與愛,為人生最根本的惑業。九絕中的止與觀為治痴與愛的良藥。
- 慧:以「非常、苦、非身(無我)、不淨」對治「常、樂、身(我)、淨」這四顛倒,此修行活動稱為“四意止”。
参考资料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陰持入經 |
- Stefano Zacchetti. .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2, 65 (1): 74-98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