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见

边见巴利语梵语),又译边执见,佛教术语,指不合中道,偏执一边的错误见解。边见被视为是一种障碍解脱烦恼,被列为五恶见十使之一。在经典中,曾列出「断常、有无、生灭、一异」等边见。了解缘起空性,获致真实的智能,就可以去除边见。在边见中,最常被提到的,有常见断灭见(灭断空)等。

概论

在梵文及巴利文中,边见(巴利语)是个复合字,其字根可分析为anta-gāha-diṭṭhi。其中,,意为,是知识或见解之意。,是动词字根,译为执取。,意为端点,有极端或对立的意思在,译为边,或二边。在《转法轮经》中,释迦牟尼为五比丘说法,首次揭示,修行应该离开执着苦,或执着乐这二边,以中道修行,也就是采用八正道

边见,一般来说,是指执著于两边,不合中道的见解。释迦牟尼在说法时,主张应远离二边,至于中道[1][2]

边见被认为是由身见衍生而出,是一种欲界的烦恼[3]

参见

注释

  1. 《杂阿含经》卷12〈301经〉:「佛告[跳-兆+散]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2.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18:「何谓边见?若见一切有,见一切无。见一切一,见一切异。若见一切种种。是名边见。」
  3.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9:「如何身边见不缘上界地?不执彼为我、我所故。边见必由身见起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