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受

童受论师(梵语,生卒年不详),音译为鸠摩罗多拘摩罗逻多鸠摩罗罗陀鸠摩罗驮究摩罗陀,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印度部派佛教著名论师,出自说一切有部,与提婆同时,被推崇为经量部的创始者。禅宗尊其为印度第十九祖,天台宗尊其为印度第十八祖。

鸠摩罗多尊者

生平

他出身印度罽宾呾叉始罗国,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成为名闻印度的著名论师,在当时与马鸣提婆龙猛齐名,号称四日照世。朅盘陁国(位于现今中亚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无忧王,因为仰慕他,出兵攻打呾叉始罗国,威胁他们交出童受论师。童受于是到达中亚地区,在此传教[1]

影响

童受擅长用比喻与文学手法来传播佛教,他以及他的跟随者被称呼为譬喻师(Dārṣṭāntika)。在《大毗婆沙论》被集结创建之后,《大毗婆沙论》成为说一切有部的主流学说。在譬喻师之中,形成反对的力量,认为应该以修多罗(经)作为标准,不支持《大毗婆沙论》,因而形成经量部

著作

童受着有《喻鬘论》等数十部著作,现今都已失传。现代学者根据出土《大庄严经论》梵文残本所题作者,和此论提及了迦腻色迦王(大约公元127年–163年)和印度-塞人王国卢陀罗达摩王(大约公元130年–150年),称本论的作者其实不是马鸣,而是鸠摩罗陀作[2]

注释

  1. 大唐西域记》卷12〈朅盘陀国〉:「其王于后迁居宫东北隅,以其故宫,为尊者童受论师建僧伽蓝,台阁高广,佛像威严。尊者,呾叉始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离俗尘,游心典籍,栖神玄旨,日诵三万二千言,兼书三万二千字。故能学冠时彦,名高当世,立正法,摧邪见,高论清举,无难不酬,五印度国咸见推高。其所制论凡数十部,并盛宣行,莫不玩习,即经部本师也。当此之时,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号为四日照世。故此国王闻尊者盛德,兴兵动众,伐呾叉始罗国,胁而得之,建此伽蓝,式昭瞻仰。」
  2.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七章大毘婆沙论的诸大论师,第二节胁.富那.马鸣,第三项马鸣:「『大庄严经论』:十五卷,凡九十事,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本论为马鸣所造,从来没有异说。然近代在新疆的库车县,Kizil废墟,发见本书的梵文残本,题为『譬喻庄严』或『譬喻鬘』,作者为Kuma^rala^ta,就是经部本师鸠摩罗罗多。因此,对本书的作者,引起学界的异说。『大庄严经论』,曾一再提到旃檀罽尼咤王(第十四事、三十一事),而说「我昔曾闻」。『大庄严经论』的作者,显然为出于迦腻色迦王以后。又『大庄严经论』,曾说到 :「释伽罗王,名卢头陀摩」。这就是赊迦族Saka卡须多那Cashtana王朝的卢陀罗达摩王Rudrada^man。卢王约于西元一二0──一五0年在位。据此二事,『大庄严经论』的作者,不能与迦腻色迦王同时。所以,如以『大庄严经论』为鸠摩罗陀所作,似更为合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