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记

无记梵语罗马化:avyākṛta巴利语),佛教术语,意为无法分辨。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将所有事物都区分为与无记三性。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提出一组一般性的哲学问题,这些被称为无记的问题,没有正确解答、没有益处,因此释迦牟尼佛不会回答。在汉传佛教中,有十四无记的说法,此外又有十六无记。在巴利文三藏中,则称十无记。

字源

梵文中,记(梵语,vyākṛta)是分别、区分、发展、断定的意思。加上否定词头a-,无记的字面意义,为无法断言、无法区分其特性之意。

概论

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将一切法分为善与恶两大特性,但是上座部则主张在善与恶之外还有一些无法被区分性质的事物,称为无记[1]

种类

十无记

南传上座部佛教理论中十无记问题的现代解释如下[2]

  1. 世界恒常存在吗?
  2. 世界不恒常存在吗?
  3. 世界有边际吗?
  4. 世界无边际吗?
  5. 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
  6. 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
  7. 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8. 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
  9.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10. 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十四无记

汉传佛教理论中十四无记问题的字句和现代解释如下:

《杂阿含经·四〇八经》《杂阿含经·九六二经》《中阿含经·箭喻经》
1.世界恒常存在吗?世间有常世间常世有常
2.世界不恒常存在吗?世间无常世间无常世无有常
3.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吗?世间有常无常世间常无常
4.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吗?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吗?世间有边世间有边世有底
6.世界无边际吗?世间无边世间无边世无底
7.世界既有边又无边吗?世间有边无边世间边无边
8.世界既非有边又非无边吗?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非边非无边
9.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是命是身命即是身,是命是身命即是身
10.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命异身异命异身异为命异身异
11.如来死后还存在吗?如来死后有如来有后死如来终
12.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如来死后无如来无后死如来不终
13.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有无后死如来终不终
14.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来非有非无后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

「命即是身」和「命异身异」的含义可参见 《杂阿含经·二九七经》即《大空法经》。重要的无记问题还有「苦乐自作」、「苦乐他作」、「苦乐为自他作」、「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和「自作自觉」、「他作他觉」等。

说法因缘

在《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〇八》中记载,佛陀在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很多比丘聚在一起讨论世间有常等,佛陀告诉他们,这些论题「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并鼓励他们议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二》中,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婆蹉种出家来拜见佛陀,佛陀以「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燃)火」的譬喻给予婆蹉种相同的建议,应速灭火,而不应求问燃火者向何处。

在《中阿含经·卷第六十·箭喻经第十》中,地点是舍卫国,对象是尊者鬘童子,佛陀答以「犹如有人身被(披)毒箭」的譬喻,应求速拔箭,而不应求问箭从何方射来。

注释

  1. 《成唯识论》卷5:「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
  2. 中部63经《摩罗迦小经》(中阿含221《佛说箭喻经》)、中部64经《摩罗迦大经》(中阿含205《五下分结经》)

参见

参考数据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〇八》CBETA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二》CBETA
  •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箭喻经第十》CBETA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