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

梵文, ),又作坚固子舍利子设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舍利最早指佛祖涅槃后的大体自行火化后剩下的残余部分,是祂的遗物,后来也指高僧圆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中。很多佛教古国的君主会派人迎接这些舍利,并建佛塔供奉它。在当时,这些舍利因为稀少,又是佛教圣物,因此常被直接当成佛陀本人来祭拜。

阿育王所造塔中的舍利,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释迦牟尼佛舍利

历史渊源

法门寺真身舍利塔
静冈县御殿场市佛舍利塔

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是从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释迦牟尼佛荼毘火葬后,遗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还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迎回佛祖舍利,经香姓婆罗门居中协商平分给八位国王。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卒塔婆舍利塔以供奉,并定期举行祭礼。香姓婆罗门及必波延那婆罗门,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火葬燃余炭灰回去起塔供奉,因此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被分葬在十处:

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中说“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八万四千塔来安奉。随着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1896年至1898年,英国人柏佩(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比普罗瓦发掘出一个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里面正是佛祖葬在迦毗罗的舍利。这些舍利送给了佛教国家泰国,后又分出一部分给斯里兰卡日本

佛经中的舍利

佛教经典浴佛功德经》中称为舍利的有两类:

  • 法身舍利: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
  • 生身舍利: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固体物,分为三种,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红色的肉舍利

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密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浴佛功德经》的确有提到︰『我灭度后有二种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但并无上述的注解,至于《金光明经》提到的舍利,是佛陀前世舍利,并非现存的佛骨舍利。

《金光明经》所言舍利者,应是法身舍利,非指物质舍利,法身舍利乃是无量无相六波罗密功德所熏,亦是戒定慧之所薰,且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乃金刚不坏法身。

成分与形成

关于舍利的形成,舍利是由人的尸体经高温火化后产生的。将遗体放瓦缸形式魂缸内并在温度摄氏600到1,600度之间的温度进行以日计时间焚烧(佛教高僧通常要烧七天),并在末段加温至1640度以上持续一日以上,骨头内的磷酸钙及各种有机物、炉内、专门用以焚化高僧的灵缸内壁的硅酸盐结合形成磷灰石,而其他颜色多是融解时与人生前摄取的多种盐类或焚烧时加入的各种物品、如半宝石的佛珠、金属饰物融解结合,烧结出漂亮的陶瓷状结晶,即是舍利子。[1][2]这点在古代人中一般用木柴是做不到的,而只有在高僧才能以木炭焚化并持续七日七夜之下、甚至后来用煤,加上鼓风(无论主动或长烟通的被动式)才有形成舍利的可能,这点在古代即使是王族也办不到也不会如此火化。而现代焚化由于多用煤气,温度多仅为1400度左右而且时间太短无法融解烧结成珠。

极多舍利子缺乏历史佐证,是否佛遗的真伪有所争议。但即使如此,舍利子本身代表佛或高僧大德的遗存,它们代表佛及高僧曾经的教导,在这点即使舍利子形成并不神秘,但其所代表的佛法教导却是庄严的。

部分所谓佛牙舍利,依照片外观判断与人类牙齿有差距,与牛的臼齿外观反而较为接近。而且多为化石类而非珠子形式。

存世的真身舍利

中国大陆

  • 西藏自治区囊极拉斋寺 — 佛牙舍利,后移供于台湾佛光山,原印度那兰陀圣地佛寺中,回教侵入印度时,由西藏国王丘极泊巴迎请至西藏,文化大革命时,「囊极拉斋寺」遭毁时,佛牙舍利由贡噶多杰仁波切捡获密藏[7]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承天寺— 佛顶骨舍利。西夏没藏太后以金棺银椁贮藏[11]

 香港

台湾

 泰国

 斯里兰卡

 日本

 马来西亚

  • 雪兰莪仁嘉隆新村佛光山东禅寺 — 佛骨舍利[24]

 新加坡

  • 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 — 佛牙舍利[25]

逸事

  •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切谏反对迎佛骨(舍利),指出部份佛教徒存在自残等行为,并且斥佛为夷狄,险些被处死。
  • 唐代有鹦鹉念佛,过午不食,往生后,“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26]韦皋在《西川鹦鹉舍利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 1994年7月20日《江南晚报》报导苏州灵岩山寺法因法师圆寂火化,获五色舍利无数。
  • 2002年安奉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曾赴台湾台大体育馆巡礼,沿途10万信徒恭迎。
  • 2009年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前往印度、尼泊尔迎请释迦牟尼佛舍利和舍利弗、目犍连等多尊阿罗汉舍利。
  • 2009年最大佛陀与诸大弟子舍利文化暨世界文化艺术大展,新加坡新达城,展出舍利琳琅满目,尤其佛骨舍利达28mm。

相关连接

参考

注释

  1. Holden, JL; Phakey, PP; Clement, JG. . Forensic Science Int. 1995-06-30, 74 (1-2): 29–45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英文)
  2. 赵东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3. 罗培菁. . 中国时报. 2010-06-13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4. ·张岱,《陶庵梦忆》(卷7):“阿育王寺,梵宇深静,堦前老松八九棵,森罗有古色。殿隔山门远,烟光树樾,摄入山门,望空视明,冰凉晶沁。右旋至方丈门外,有娑罗二株,高插霄汉。便殿供栴檀佛,中储一铜塔,铜色甚古,万历间慈圣皇太后所赐藏舍利子塔也。舍利子常放光,琉璃五采,百道迸裂,出塔缝中,岁三四见。凡人瞻礼舍利,随人因缘现诸色相,如墨墨无所见者,是人必死。昔湛和尚至寺,亦不见舍利,而是年死。屡有验。次早,日光初曙,僧导余礼佛,开铜塔,一紫檀佛龛供一小塔,如笔筒,六角,非木非楮,非皮非漆,上下定,四围镂刻花楞梵字。舍利子悬塔顶,下垂摇摇不定,人透眼光入楞内,复眡眼上视舍利,辨其形状。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复下顶礼,求见形相,再视之,见一白衣观音小像,眉目分明,鬋鬘皆见。秦一生反复视之,讫无所见,一生遑邃,面发赤,出涕而去。一生果以是年八月死,奇验若此。”
  5. 陈亚理、张复钦、何佩蓁、林福清. . 华视新闻网. 2002-02-23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6. 《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佟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1日初版,ISBN 978-781-0560-63-4
  7. .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8. 李凌. . 人民网. 2015-01-24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9. . 人间福报. 2009-06-16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10. 陈俊吉. (PDF). 玄奘佛学研究. 2014-09, (22): 37–84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19).
  11. 史金波. (PDF). 普门学报. 2003-03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0). |issue=被忽略 (帮助)
  12. 李彪. . 搜狐新闻. 2006-04-26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13.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唐学仕、马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初版,ISBN 978-780-1737-66-3
  14. .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9-08-20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15. 陈雅容. . 人间通信社. 2018-10-18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16. 陈清香. (PDF). 慧炬. No. 605. 2017-04: 35–38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19).
  17. .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18. 庄雪屏. . TVBS新闻网. 2016-05-16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19. . 日月潭观光旅游网. 2021-08-03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20. 释星云. . 佛光山万维网.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21. 吴宝钰. (PDF) (硕士论文).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 2009-12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0).
  22. .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5).
  23. .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24. .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25. . [202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26. 莲池大师编《往生集》卷二《畜生往生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