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沾

英语:1941年3月18日—2004年11月24日),本名黄湛森亦芹,另有笔名陆郎不文沾詹啸久流铁树[12]香港作曲家填词人广告人作家演员导演编剧主持人歌手,被视为香港跨媒体的代表人物[13][14],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获传媒冠以「香港四大才子」之誉[15][16],后世尊称「沾叔」。2004年11月24日,黄沾因肺癌逝世,享寿63岁,逾万名香港市民参加其追思会。

黄沾
男艺人
本名黄湛森
罗马拼音Wong Jum Sum
Wong Jim
英文名James Wong
别名沾叔(晚辈称呼)、阿沾(同辈称呼)、不文沾、黄亦芹、刘、陆郎、不文沾、詹啸、久流、铁树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民族汉族
籍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出生1941年3月18日[1]
 中华民国广东省广州市
逝世2004年11月24日(2004岁—11—24)(63岁)
 香港沙田仁安医院
死因末期肺癌引发的肺炎
职业作曲家填词人广告人作家演员歌手主持人导演编剧
语言粤语英语普通话
教育程度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士(二级甲等荣誉)
香港大学哲学硕士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
母校
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
配偶华娃
1967年结婚—1976年离婚)

陈惠敏
1995年结婚—2004年结束
儿女长子:黄宇瀚[2]
次子:黄宇文[3]
幼女:黄宇诗
父母父:黄国新[4]
母:李惠卿[5]
亲属5同父异母姐、2胞弟[4]
音乐类型粤语流行华语流行
演奏乐器口琴
出道地点 英属香港
出道日期1960年
代表作品忘记他
旧梦不须记
明星
黎明不要来
沧海一声笑
著名角色华太师(唐伯虎点秋香)、毕文沾(不文骚
活跃年代1960年-2004年
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电影配乐
1988年 《倩女幽魂》(与戴乐民共得)
1991年 《秦俑》(与顾嘉𪸩、戴乐民共得)
1992年 《黄飞鸿》
1995年 《梁祝》(与胡伟立、雷颂德、黄英华共得)
最佳电影歌曲[lower-alpha 1]
1988年 《倩女幽魂》[lower-alpha 2]
1991年 《笑傲江湖》[lower-alpha 3]
金马奖
最佳电影插曲[lower-alpha 4]
1990年 《笑傲江湖
1992年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1990年 《黄飞鸿》(与戴乐民共得)
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
最佳中文(流行)歌曲奖
1981年度《忘记他》
最佳中文(流行)歌词奖
1982年度《俩忘烟水里》
1990年度《沧海一声笑》
1990年度金针奖
2002年度金曲银禧荣誉大奖
其他奖项
黄沾
汉语拼音

早年生活

黄沾本名黄湛森,籍贯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父亲是大地主,移居香港后曾担任太古煤仓苦力主管[17];1941年生于广州市宝华路十六甫东街四巷的一座大宅里[lower-alpha 5],是庶子,有两个同母弟[18],在八兄弟姊妹中则排行第六。幼年在西关生活[19],稍长时迁居沙面,就读于一所基督教的小学[20]:15—19「基督教小学」。

1949年,时值国共内战后期,亲国民党的黄家逃难至英属香港,落户深水埗区。他在德贞小学读完五、六年级后,升上喇沙书院,因英文根底薄弱须从第七班开始读起[lower-alpha 6][21]

在学期间,受中文老师影响,他自此喜欢上中国文学[22],也在差不多时间开始向《中国学生周报》投稿[23]。至于音乐方面,他最先接触的是口琴,十一岁拜在口琴家梁日昭门下学艺,并跟随师傅为电影和电台节目吹奏配乐——古今中外各种乐曲,从而认识了许多大师,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24];也当过学校口琴队长,率领校队屡获校际音乐比赛奖项[lower-alpha 7][25]。1958年,黄沾报考中文、地理、生物、英文、中国文学与历史、圣经、数学以及物理科,以中国文学与历史的成绩最佳,并毕业于喇沙书院中五年级[26]

1960年,他升读香港大学中文系。同年,经梁日昭引荐,替吕红、陈君能、许怡年、黄志恒等歌手填写国语歌词,共八首,包括改编自苏格兰民谣的《友谊万岁》[27];又起了化名「黄沾」参加「第一届星岛业余歌唱比赛」,进入十五强后被淘汰[28]
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学生会社会服务团,在假期当义工,他说这是他在大学第二年取得罗文锦爵士纪念怡和奖学金的原因之一[29]:69—73。此外,加入了中文学会的他一次在扮演《桃花扇》的阮大铖时,得到剧坛名宿雷浩然赏识,介绍到香港业余话剧社当龙套,后来参演丽的映声的粤语话剧,初涉电视界[30];也不时参与邵氏国泰黄梅调电影如《宝莲灯》和《花木兰》的幕后大合唱。[31]

1963年,黄沾以二级甲等荣誉文学士毕业[32],在天主教培圣中学任教两年后,转行投身广告界。19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他主力于广告事业(详见),并且以业余身份主持电视节目(详见),又在报刊写文赚取外快——首个固定专栏是侦探小说《血浸蓝宝石》,刊载于任护花创办的《红绿日报》[33]——以及间中填词、作曲。[31][34]

事业历程

音乐人

填词

黄沾生前最喜欢的「音乐毛毯」

黄沾属粤语流行乐界第二代词人(按词人崭露头角的时期划分,时为1974至79年,继承周聪苏翁等一代),被视为1970年代中期粤语流行曲振兴后的重要人物。[35]:30,41-42

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黄沾初涉词坛时,主要填国语时代曲,并多用笔名,如陆郎、詹啸、久流、铁树、刘[36]:291。黄沾曾说当年国语水准差,填完要找华娃试唱,看看歌词协音与否[37]。1972年,潘迪华投资制作香港首出原创华语音乐舞台剧《白娘娘》,潘迪华的广告公司老板朋友向她介绍黄沾,她认为黄沾的广告词很到位,便录用他为音乐剧填词人[38][39]。歌词全国语,填词人除了黄沾,还有李宝璇﹑庄奴和汪小松[40]。这也是黄沾跟作、编曲家顾嘉𪸩的首次合作[34][41]。众多乐曲中以黄沾填的《爱你变成害你》最受欢迎[39]

1975年(一作1973年[20]:173),黄沾受邀为迪士尼乐园表演团填写多首香港巡演曲的粤语版歌词,其中《世界真细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儿歌[42]。同年他开始以笔名「刘」,为电视剧填词或作曲(电视台之间竞争激烈的缘故[6]:140,用了两年多),处女作是无线电视剧《董小宛》的歌曲[lower-alpha 8],代表作是1976年的《射雕英雄传》,香港首部华文武侠小说改编剧《射雕英雄传(佳视)》的主题曲[43]:60

1978年,黄沾正式签约无线[lower-alpha 9],随着港产电视剧热潮兴起,与无线音乐总监顾嘉𪸩合作一般是先曲后词[44]越来越频密,多首「𪸩黄作」都流行一时,是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的「周冠军歌曲」及年度颁奖礼的「十大中文金曲」(自1978年首届起,后者计有十四首[45][lower-alpha 10];多张以之为主打曲的专辑亦取得销售佳绩,达至香港IFPI本地金唱片和白金唱片标准[46][lower-alpha 11]。「𪸩黄配」在坊间和业界声誉日隆。

1980年代,黄沾填词的歌曲除了在香港流行,更随着香港电视剧的传播而风行中国大陆(如港剧《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的歌曲)[47][48]以及台湾。与邓伟雄合填的《楚留香》,甚至一度成为台湾民间的「热门送葬曲」[49]

「因为以前没有传真机,只能通过电话给他描述曲谱……电视台一般只给我们三个星期,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都被我拿来创作旋律……通常只留下一晚或数小时的时间给他填歌词。而我就先到录音室录好背景音乐,一般都是歌星来到,歌词才到……」[50]
—顾嘉𪸩谈与黄沾合作

1980年代中期,电视歌曲热潮逐渐式微[6]顾嘉𪸩开始减产,其后移民加拿大[51]。此时起至1990年代初,黄沾把心力转投于电影配乐界,多为自己的曲作填词,名作有《上海之夜》的主题曲《晚风》、《倩女幽魂》的《黎明不要来》、《青蛇》的《流光飞舞》等。但顾黄仍时有合作,最后一次合作的电视歌是《金牌冰人》的主题曲《美丽缘份》(2003年)。

影视以外,继《白娘娘》以后,黄沾曾数度接下舞台剧的填词工作,共四出,包括纯粤语口语歌词的香港首出本地化百老汇音乐剧《梦断城西》(80年)[52]、用词较典雅的古装剧《白蛇传》(82年)和《柳毅传书》(84年)[53],以及描写香港精神和地道文化的舞台剧《酸酸甜甜香港地》(2004年),后两出的作曲家是顾嘉𪸩。

除了顾嘉𪸩,黄沾亦不时与其他作曲家合作,如黎小田(《问我》、《人在风里》)、徐嘉良(九十年代郑少秋一系列的影视歌曲如《摘星》和《浪荡江山》)、赵文海(《中国梦》、舞台剧《白蛇传》歌曲)、王福龄张明敏1984年度春晚表演曲《我的中国心》、国语时代曲《我要你忘了我》)等。

类别
  • 黄词按类别可粗分为[54]
  1. 哲理词:配合《家变》、《强人》、《轮流传》、《天虹》等以社会恩怨、人际角力为轴心的电视剧,词人所写的主题常触及人生变幻无常,不应对得失对错太过执着的消息。与此同时,词人亦写下不少正面励志,以自我期许、庄敬自强为主题的电影及电视主题曲或插曲,如《问我》、《命运》、《奋斗》、《塞拉利昂下》等。
  2. 武侠词:一类描写大侠豪杰(男女)的豪迈形象,如《射雕英雄传》、《誓要入刀山》、《杨门女将》、《万水千山纵横》、《世间始终你好》、《男儿当自强》等;一类描写江湖间的恩怨情仇,如《倚天屠龙记》、《俩忘烟水里》等。
  3. 主流情歌:如《心债》、《点解手牵手》、《明星》等。尚有友情和亲情词,如《当年情》和《真情细说》,但数量较爱情词少。
  4. 家国情怀的词:一类写「中国」(广义),如《中国梦》、《同途万里人》、《勇敢的中国人》等;一类写「香港」,如《塞拉利昂下》、《美丽古怪岛》等,还有一类六四相关的政治讽喻词,如《又到圣诞》和《跳啦老豆》。
  5. 其他:「鬼马歌」(如《点解娶老婆》和《道》)、儿歌(如《世界真细小》和《小飞侠》)、舞台剧歌(如《春泛西湖》和涉及多人对唱轮唱叠唱、较难填词的《巧遇烟波里》、《恩似洞庭水》等[43]:76—77)等。
语言、手法及评价

有论者认为1960年代粤语流行乐界流行的词风不是「剪红刻翠」(花前月下、粤曲味浓的文言风)就是「粗鄙俚俗」(格调低下的俚语、俗语歌),黄沾则一改传统,强调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必须富现代感、贴近大众生活,如自1970年代末《狂潮》、《明星》等长篇电视剧的主题曲,就以自然浅白的语言风格描写人生哲理及感情,为早期的香港流行乐界提供了「崭新的表现方式」。跟同代的词人一样,他渐渐摸索出三及第(文言、白话俗语的结合)的歌词文体,而为大众所接受,例如《塞拉利昂下》和《世界真细小》。其警句随着歌曲的流行被大众挂在嘴边,比如《家变》起首的「变幻原是永恒」,就成为了港人感慨世事莫测的惯用语。这对于消除香港人对粤语的语言自卑感,贡献良多[55]:189—193[56][57]:14—17
此外,1970年代黄沾有一类词作以粤语口语为主要语言,如《鬼叫你穷》、《等爸爸》、《人生小配角》。不过到了1980年代,香港乐坛这种填词风气渐弱,黄沾就减少使用粤语口语了。他也自称尝试过「全口语实验」(1980年粤语版百老汇音乐剧《梦断城西》),但劣评如潮,被批太过俚俗[58][59]。一类词作则以文言文为主,如《忘尽心中情》、《俩忘烟水里》、《万水千山纵横》等,获词评人黄志华和网上杂志《青年人民》栏目作者何国男赞扬句式工整、词采斐然,流露深厚的中文根底[60][43];填词人林夕则认为其选字能「允执中庸」,既不会过于浅薄、陈旧,又不会艰深得令大众却步[61]

亦有论述指,比起文体,黄沾等第二代词人显得有所「进步」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异于上一辈词人,由于创作空间较宽松、市场扩大、粤语电视电影的新平台兴起等种种客观条件,除了得以拓阔歌词题材,也能不时在词中「注入自己的心声」,而非一味代他人言,提高了文学价值,如电影《跳灰》的主题曲《问我[62]:42—46

黄沾曾说受1950-60年代填词人李隽青通俗浅白的风格影响很深[37]。据其一次讲谈中的夫子自道,写流行歌词贵「浅」,要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最佳,退而求浅入浅出也可以;又分享了一个填词窍门:「开口应」,即歌词第一句就要能吸引听众,且不妨与歌名相同,如其作品《旧梦不须记》、《忘记他[62]:129等。[59]

黄沾为影视歌曲填词时善于切题,譬如对情节人物繁多的《天龙八部》,就仅仅选取萧峰一角着力描写(《万水千山纵横》),体现他善于取舍[57]:22—25;而把恩怨情仇跟刀剑扯在一起、「三言两语就把主题表现出来」的《倚天屠龙记》与「从千术这样死的题材上写出用爱偷心的生路」、「选用『骗』、『计谋』等字眼回应题目」的《用爱将心偷》也为林夕所称赏[63][64]

然而,初出道时的林夕(1985、86年)也认为黄沾爱用平行式结构写法,优点是结构紧密,令词意容易理解,缺点是词意欠推进,往往「过分受制于主题」、「三步一回头,五句一重复,容易流于抽象化…毫无变化与跳脱」,如《旧梦不须记》和《情爱几多哀》[65]

词评人黄志华朱耀伟认为黄沾为迎合大众,写法经常流于表面,自我重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沦为流水作业式生产,作品质素参差不齐[43] [54]。文化评论人林奕华也批评其哲理歌如《家变》、《强人》、《狂潮》、《轮流传》等,由于只是模式化电视剧的附属品,几乎都只带出同一消息,即「人生之中,任何事情都是一个铜钱的两面」的「陈腔滥调」[66]。初出道时的林夕亦指出其情歌甚少借物抒情,也省略了心理变化和矛盾,而是直接给出对爱情的结论,细节铺垫少而百搭,好处是容易让普罗大众代入,坏处是不耐细品[61]。仅关于黄词轻细节这点,林夕后来说一方面与其人大开大合、豪爽直接的性格有关(黄沾曾向林夕说自己惯于一挥而就,一日内能写九首广告词);另一方面当时流行「AABA」曲式,曲长较短,且往往把抢耳的内核旋律(A)置前来吸引听众,填词时难免受限,而现在强调副歌的长曲,则有时间慢慢铺垫细节[67]。而填词人杨熙却认为流行曲着重记忆点和流行价值,黄沾直击人心的写法反而值得学习,并指这与其广告人的出身有关。[68]

黄、朱、林亦枚举出黄沾一些跳出窠臼的作品,基于文章写作日期和研究范围,主要选自1970-80年代。除了《问我》、《明星》、《万水千山纵横》、《忘尽心中情》、《俩忘烟水里》、《家变》、《沧海一声笑》、《黎明不要来》等较为人所知的,还有「意境虚缈迷离……无理而妙」的《朝花》[43];巧用逼问法的《是否》(卢冠廷唱)[43];情景交融且用心设喻的《让一切随风》[54];笔法双关,游走于情歌与非情歌之间,拓阔歌词层面的《风云》[43];投注词人情感,写活孩子渴望亲情的微妙心理的《等爸爸》[43];把小人物的病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的《人生小配角》[57];境界比旧作《笑看风云》更进一步,「真正参透人生变幻」的《大时代过客》[69]等。

作曲、配乐

另一方面,黄沾本身也通晓作曲[lower-alpha 12]。他称没有受过专业的乐理教育,是靠自学得来的:先研习大量经典音乐作品[70],读一些音乐入门书籍,然后尝试写旋律,「觉得不顺畅」就修改[71]。后来的得奖歌曲《忘记他》亦诞生于此练习期(1963年),但直到1980年才由邓丽君正式灌唱发行[72]

但黄沾可能只懂得写单线旋律而不会编和弦,他曾说过自己和声学底子弱[71],像曲作《黎明不要来》(1987)和《只记今朝笑》(1992)的和弦就是分别由戴乐民[73]和顾嘉𪸩[74]:120编配的。

曾有论者总结出黄沾中国风格乐曲创作上其中三个特点:一、擅写结构简约的一段体曲式(即全曲不分主副歌,单以一个重重复覆的乐段构成)[lower-alpha 13];二、擅写纯五声音阶曲调[lower-alpha 14];三、爱改编或化用中国传统乐曲[lower-alpha 15][58][75][76][74]

1965年,黄沾为华娃所写的《谜》获香港娱乐唱片公司老板看中[77],他自始正式开展作曲家生涯[71](大多数时候曲词兼办)。作品有当时最流行的国语流行曲,粤语歌也有,如1960年代后期《火情人(大情人)》、《青春玫瑰》、《欢乐满人间》这三部电影的歌曲[58],但都不流行,黄沾归咎于自己作品水准欠佳,加上电影不卖座[78]

1974年9月,黄沾以英语歌《L-O-V-E Love》获得无线电视「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的亚军[6]:453。翌年圣诞节其执导并负责音乐的电影《大家乐》上映,曲风多元,贴近年轻人口味[79][80]。在1976年上半年,除了被用作插曲的《L-O-V-E Love》,片中多首粤语歌亦广受欢迎,有着颇高的电台播放率,掀起一股热潮;因而被视为继《啼笑因缘》及许冠杰为电影《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所唱作的歌曲后,「粤语流行曲振兴的第三波」;本来主打英语歌的温拿亦开始转变歌路,转唱粤语歌[6]:132—133。此后黄沾作曲量逐渐增加,不时为罗文叶德娴叶丽仪雷安娜等歌手供曲,有影视歌曲也有无商业搭配的专辑歌。

「他(徐克)的节奏像机关枪,什么都是这样,音乐亦是这样。他不喜欢有上有落,一开始便是高潮,然后结尾的高潮也变成不怎么高潮。辛苦便在这儿了……」[81]
—黄沾谈与徐克合作
2006年11月,黄沾凭其配乐和歌曲对香港电影业的贡献,位列第三批香港星光大道的表彰人士。图为黄沾的介绍牌及肖像图。

到了1980至90年代,他则较活跃于电影歌曲和配乐的创作。黄沾曾表示常在家中玩「配乐游戏」,即为现成的电影另行配乐,试出不同的效果,以培养创造力;并形容其配乐风格为「旧派」,即以主题音乐为主,间歇地出现在电影中[82];亦爱把传统的音乐元素融入现代流行音乐[58][83]

此外其配乐作品十有八九是跟别人合作的,如电影《倩女幽魂》、《黄飞鸿》、《青蛇》、《梁祝》等。乐评人黄志华推测,原因也许是黄沾擅长创作旋律和歌词以及提供大方向上的点子,却不谙编曲,需要内行人协助[58];合作最多的是编曲家戴乐民和黄沾带入行的雷颂德[lower-alpha 16]。黄沾唯一可考的编曲纪录见于《梁祝》原声带的数据页[84]

黄沾的配乐又以为徐克电影所写的最为人熟识。徐克对音乐有独特的要求,二人常各执己见,时有冲突,但黄沾形容「自己最好最流行的作品,几乎都是和他吵闹、给他迫、给他蹂躏才跑出来的」[81]。首次合作是1984年的《上海之夜》,因应故事背景,黄沾创作出数首带老上海风味的歌曲,包括主题曲《晚风[85]。其后为《刀马旦》操刀的则有改编自京剧曲牌《夜深沉》的《都是戏一场》与民间小调风的插曲《躲也躲不了》[83]

1987起的《倩女幽魂》系列音乐为其事业代表作,「以中乐为上层,用西洋乐器为底」[83],并采用当年新兴的电子合成器;包办词曲创作的《倩女幽魂》、《道》、《黎明不要来》亦引起广泛回响。[73][77]而在续作《倩女幽魂II:人间道》中,有论者认为配合富六四色彩的电影主题,黄沾与戴乐民加入隐喻味道浓厚的音乐元素[86]

踏入1990年代,黄沾与多位音乐人合作出两首中乐流行化的典范作《沧海一声笑》和《男儿当自强[83][87]

1993年与雷颂德合作的《青蛇》为其另一代表作。除了出色的音画配合,曲风的丰富及试验性亦备受论者赞赏,如加入印度乐风的《莫呼洛迦》[88][89]

1994年的《梁祝》是最后一次「徐黄配」。黄沾担任音乐监制,并负责填词、改编旧曲、编排中乐器、弦乐器及女和声。合作的音乐人有胡伟立、黄英华、雷颂德等。配乐方向仍是把经典通俗化、现代化。[83]

黄沾参与的配乐在华语电影「工业奖」活动(如香港电影金像奖)和电影节(如金马奖)中屡获提名及得奖,惟大部分都没有发行官方原声专辑,如《倩女幽魂》、《人鬼神》、《画中仙》、《六指琴魔》、《西楚霸王》等。

专辑

唱歌是黄沾的业余兴趣,他从没签约唱片公司,偶尔在电视综艺节目和演唱会现场表演,一生只发表过两张个人歌唱专辑:1989年的概念专辑香港 X'mas》和1990年的《笑傲江湖 百无禁忌黄沾作品集》,其他作品则散见于合辑和原声带,详见歌唱作品
他曾自评音域狭窄,「正经唱」的话效果欠佳,要把声线压低来唱[90]

黄沾虽然创作甚丰,但生前也只发表过一张官方创作精选专辑,1999年的《黄沾作品集》:黄沾在1970-80年代为叶德娴张德兰景黛音永恒唱片旗下歌手谱写过不少歌曲,「永恒」从中选出廿一首结集发行。

此外,黄沾为别人监制的非原声专辑,可考的只有红线女于1990年代初推出的粤剧专辑《四大美人》和程琳1995年的《回家》。

专辑 # 专辑名称 发行日期 发行商 专辑类型 曲目
1 香港 X'mas 1989年12月 EMI唱片 大碟
2 笑傲江湖 百无禁忌黄沾作品集 1990年5月 滚石唱片 大碟

音乐会

黄沾曾与顾嘉𪸩数度合办音乐会,邀请流行歌手演绎𪸩黄历年作品(也有少量非𪸩黄作):1985年的「𪸩黄十二月」旨在纪念顾嘉𪸩和黄沾合作二十周年,评论人吴俊雄形容为当时香港乐坛的剪影,嘉宾阵容鼎盛,囊括多位香港乐坛中兴至成熟期十年间的代表歌星[lower-alpha 17][91];而九十年代末及千禧年初举行的,由于怀旧热潮,亦反应热烈,使「𪸩黄」再度成为当年乐界焦点[92];2003年再跟香港中乐团合办《黄沾塞拉利昂下演唱会》。除了1985年那一次,其他在香港举行的音乐会都发行过影像产品。

日期 名称 表演场地 场次
1985年12月7日-14日 𪸩黄十二月[93][29]:110—113 香港红馆 8场
1998年5月17日-27日 顾嘉𪸩·黄沾·真友情演唱会 香港红馆 15场
1998年7月17日-18日 顾嘉𪸩、黄沾经典金曲原唱巨星广州演唱会 广州天河体育场
1998年8月15日-16日 顾嘉𪸩、黄沾真·友·情狮城义演之夜 新加坡新达城展览厅
1999年12月24日-2000年1月8日 香港𪸩黄2000演唱会 香港红馆 16场
2000年5月5日-7日 新加坡𪸩黄2000慈善演唱会 新加坡室内体育馆 6场
2000年5月12日-14日 大马𪸩黄2000慈善演唱会 马来西亚吉隆坡武吉加里尔国家体育场
2003年7月18日-19日 黄沾塞拉利昂下演唱会 香港红馆 2场

主持人

黄沾常任电视节目主持。青年时就获丽的映声起用,首次以艺名「黄沾」亮相屏幕,主持文化综合节目《青年联谊会》[28]。作家沈西城曾形容黄沾:「谈吐尔雅而又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他的英语也讲得流利。」[94]。继后他主持过《金玉满堂》、《群星会》等综艺节目,担任香港节小姐竞选司仪[95],1969年获得「最佳电视节目男司仪奖」,被《香港电视周刊》喻为「电视王子」[96]

此后十多年间,黄沾主要亮相于无线电视,如主持过三届《香港小姐竞选》和访问名人成功秘诀的《成功之道》,并经常跟何守信搭档。何守信形容黄沾有独特的主持风格,不擅记稿,但长于即兴,能与稳重的自己互相配合[97]。还有,他虽然主持经验丰富,但同时却「一向语出惊人」(沈西城语)。1983年8月,黄沾当金唱片颁奖礼的司仪时,就失言得罪了徐小凤,说她「又老又风骚」,令她一气之下唱歌失准,事后黄沾再三向她道歉。[98][99][94]
除了主持节目,19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他曾经在佳艺电视无线电视的艺员训练班教授主持课,日后混迹过主持界的学生有郑裕玲吴君如等。[100][101]

1988年,黄沾跟亚洲电视签了三年部头合约[29]:79-83:79—83:1989至1990年,他跟倪匡蔡澜主持半夜成人节目《今夜不设防》,访问娱乐圈名人,尺度大胆无所不谈,口碑载道创收视佳绩[102][103]。1990年,他伙拍林尚义尹志强等人为亚视主持世界杯直播节目《90世界杯全接触》。据体育专栏作者「波王」所述,自称「执波仔」的黄沾虽然对足球一窍不通,常提出令人发噱的无知问题,但善于活络气氛,「主持效果奇佳」[104]。约满前最后一个工作是1992年跟林建明韦基舜等人主持奥运电视节目[29]

及后,投资失败欠债累累的他跟无线电视签了达每年四百万(黄沾自称)的部头表演合约,在1993至1997年主持多个综艺、信息及清谈节目。
1994年,因竞争对手亚视的信息娱乐节目《今日睇真D》收视颇佳,无线推出性质相似的《城市追击》来迎战,黄沾、安德尊等任主持。
同年《江山如此多Fun》开播,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向观众普及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常识,才子形象深入民心的黄沾担当主持,并负责唱作主题曲;节目曾入选1995年度壹电视大奖的「十大电视节目」。监制萧潮顺说,有见于《江》的成功,他和黄沾后来以同类型的《江山如此多娇》进军中国大陆[105]。节目自1997年起于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福建联播,共三十一辑;主持人还是黄沾,搭档陈晓楠张延
约满前由他主持的无线节目还有《万千星辉贺台庆》、访问娱乐圈中人的《花弗新世界》、普及对联知识的《联中传奇》等。然而李雪庐认为无线令他「过度曝光」,让观众厌倦[20]

黄沾晚年多活跃于亚洲电视和新城电台:2001至02年间,在亚视主持清谈节目《三个光头佬》、性知识节目《夜夜应设防》和两辑《黄沾香港情》(曾访问廿三条风波中的保安局叶刘淑仪),以及在新城主持《星期日大菠萝》、《开心大闹钟》和《开心沾士帮》。
此外他也曾受邀主持香港以外的典礼场合,如1990年的「第27届金马奖颁奖会」(与张小燕)和1991年的「第36届亚太影展颁奖会」(与崔苔菁)。

1992年,他还主持了卫星电视有限公司举办的《卫视中文台周年庆祝晚会》。

广告人

黄沾一直视广告为正职,做音乐、当主持等只是赚钱的兴趣[106][77]。他在大学毕业两年后便加入广告界,受聘于英美烟草公司,任广告部经理助理,1966年在香港广告公司联会主办的作文比赛中夺冠[107],68年获擢升为副经理并保送英国接受商业管理训练;但副经理的主要职责是控制广告预算,跟他擅长的创作关系不大,所以他在1970年转投华美广告公司,出任联合创作总监[37]:176—186,翌年负责作曲的广告(Varsity Cigarettes:"Varsity World:60")入选美国广告界的最高荣誉「基奥奖」的「国际影视类最佳作品奖」(Television/Cinema(International): Best 1971)。72年,华美的客户「白兰氏鸡精」不敌国货(中国大陆)「虫草鸡精」的广告攻势,销路大跌,包括黄沾在内的多名华美高层须引咎辞职[20]:163—167。他随后转投国泰广告公司,任创作总经理[37]:176-186 [25],在香港置地吞拼牛奶公司的广告战(说服股东支持或反对是次收购)中,为前者担任广告总策划[36]:222—224,237-239。他加入国泰广告几个月后就辞职恢复自由身,之后「偶然接受散件广告创作」[108]

根据资深广告人及黄沾前同事李雪庐的《黄沾呢条友》,1970年代前,香港的外资广告公司,创作全由外国人主导;而他们惯性的做法,就是引进欧美创作的广告,然后安排香港人下属把文本直译成粤语;如果是广告歌,就配上原来的音乐,然而曲词契合度往往一般,无法有效宣传品牌。
为迎合本土市场,黄沾任职于「英美烟草」时,已经提倡「曲词应同步原创」,主张广告语言应通俗地道,还尝试以先词后曲的方法写广告歌;但总总在他离开「英美烟草」、当上其他广告公司的高层后才得以全面实行,奠定其创作地位的作品大多自此时起诞生。[20]:100—106,120—122
此外,黄沾曾表示中学老师袁汇炳(琦)「删、存、补、调(调换)」传授的意译口诀,对其广告繙译影响甚深[109]:111;而写广告歌时用装饰音来克服粤字九声问题,则是从稔熟的音乐前辈梁乐音学过来的[32]:140—142

1976年黄沾自立门户,与林燕妮合组黄与林广告有限公司,属当年少数由华人创办的广告公司[110]:59,客户有东方日报[37] :206—212、大型住宅屋苑太古城[111]等。
1985年,「黄与林」被世界大型广告企业盛世集团收购,黄沾任香港区副主席[25],1988年初以专心拍电影为由退出广告界[112],1990年代偶尔受邀创作广告[20]:193

电影人

导演和编剧

黄沾早年在广告界时,就已经积极参与广告的选角、选景、实际拍摄等工序。外国广告导演受邀来拍片时,他亦会从旁学习,为日后拍电影奠下了根基[20]:310。1973年离开国泰广告公司后,他跟朋友组成宝鼎电影事业有限公司,执导过两部电影:

1974年上映的国语片《天堂》是其自编自导的创业作,由邓光荣梁醒波胡燕妮曾江等主演,背景为1950年代香港[113],借男主角这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偷渡客,以「现实的手法」,反映当时香港社会的弊病[114]。《天堂》首轮票房达一百五十四万元,打入了香港全年廿五大卖座电影榜,居第十七位,在港产片中则排行第九[115],并入选台北影评人协会该年的「十大国片」[116]
1975的粤语青春励喜剧《大家乐》中,他担任导演(与胡树儒共同执导)、编剧、词曲创作的工作,商业成绩良好,并捧红了温拿乐队[58][115]

1977年左右,黄沾投资开拍《笨贼沾》,四年后称因分身乏术和成本问题,无限期搁置拍摄工作[117]。不久「宝鼎电影」解散,半个月后他再另组黄沾电影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代末,他把「黄与林」易手后,曾筹拍《调景岭风云》,但因不明原因,同样以夭折收场,仅留下构思文稿[118]而同时期筹拍的《不文集》[119],亦胎死腹中。黄沾称虽然电影公司成立数年仍没拍成一部戏,但付给编剧、演员等人的订金已无法讨回,加上公司装潢、营运等耗费,终于使他负债累累,导演生涯正式告一段落[120]

演员

黄沾一生演过的电影角色不少,大多属于客串或配角性质,演绎贴近其形象、插科打诨的小人物,如喜剧《唐伯虎点秋香》的「华太师」[121]、《逃学威龙2》的「王牧师」[122]、《鬼马双星》的「黄不文」、《花田囍事》的「知县」等。

「……演了不知多少部戏的闲角。不是警司,就是匪帮,正是黑白两道,任我驰聘。而如非色狼,便当嫖客,端是黄字本色,众望所归。盲佬演过,巅鸡也扮。若论戏路之广,香港排名,应在百名之内;要说薪酬之低,银坛金榜肯定是负数之冠,因为有很多时候却酬不收,过足戏瘾之余,连车费也会倒贴。拍得兴起之际,甚至自掏腰包,大宴诸色人等。」[37]:54
—九十年代黄沾回望演员之路

他也担当过主角,如1975年在讽刺喜剧《大千世界》饰演狡狯贪婪的金城县长,1980年代先后在《歌舞升平》和《偷情先生》中饰演既情绪丰富又性格多面的音乐经理人「James」(演技受影评人石琪月巴氏赞赏)[123][124],以及怕老婆却想去偷腥的公司高层「老尤」[125]
1990年代初,欠债累累的黄沾跟导演高志森签演了四部三级喜剧(《不文骚》、《不文小丈夫》、《银座嬉春》及《大咸湿》),酬金共一百万 [126]。《不文骚》中,黄沾扮演色情笑话节目主持「占」,与节目幕后军师「亮」(黄光亮饰)和庙街歌手「光」(尹光饰)互相竞争;在《不文小丈夫》、《不文小丈夫之银座嬉春》等一系列电影中,则饰演爱到处寻花问柳的男主角[127];还以主持人的角色,在纪录片《私钟真面目》和《大咸湿》披露香港性产业的状况[128]。 1994年无线电视剧《阿Sir早晨》由黎明担任男主角,黄沾参与演出,饰演黎明的父亲。

黄沾的表演风格以夸张见称,黄沾说这是高志森、李力持叶辉煌等导演对他的要求[29]:248。高志森曾赞扬他是「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129]

著作

散文随笔

他曾为《明报》、《新报》、《东方日报》、《壹周刊》、《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报刊写专栏文章,讲述他种种见闻体会以及身为创作人的心路历程;大部分已结集成书,例如《黄沾随笔》、《开心半世纪》、《广告人告白》、《浪荡人生路:人生篇》等。

不文集

1983年成书的《不文集》,收录了1973年起他在《明报周刊》写的多篇专栏文章[37]:182—186,内容包括黄色笑话、性谜语、脏话典故、打油诗、对古今中外传说史事的不文解读等。当中有自创自寻的,有读者、朋友提供的,也有翻译自外文著作的。[37][130]面世后即风行一时,至其逝世前已印行逾六十版[131] [121]

一题两写专栏

1977年左右,相恋中的黄沾和林燕妮在《东方日报》开设「一题两写」的专栏,即每日以一个主题,由二人生活琐事、工作见闻以至两性观念等等,各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同版刊登。一个文风大胆、一个措辞正经,两相对照,同时亦满足了群众对名人隐私的好奇心,因此颇受欢迎[20] :223—225。及后编成了三本书:《人海同游》、《有乐共享》、《真诚相见》。

访问录

1980年,时为中英谈判早期,他在《明报周刊》执笔写《数风云人物》,访问了香港十位名人,包括姬达嘉道理邓肇坚何贤何鸿燊等,后来出版成书,销量甚佳,1981至1985年就印行了十八版[132]。李雪庐给予此访问录很高的评价,说:「用语传神精准……力求表达出受访者的个性和背景」,也是了解当时香港历史和社会面貌的重要数据(大意)[20]:217—218。作家寒山碧认为《数》材料充实,语调恢谐,精于勾勒人物,但只着重受访者光鲜的一面,对敏感话题避而不谈[132]

小说

在1980-90年代,他在新报快报等报纸连载《香港仔日记》、《大家姐传奇》、《JJ自传》等小说(后来印行出书),以第一人称角度和继承自三苏(高雄)等老一辈作家的「新三及第语言」(白话文+粤语+外语)[133],描绘香港社会的世态人情,并以各种爱欲描写为点缀。

当中《香港仔日记》被认为有三苏1950年代初小说《经纪日记》的影子,都是讲述唯利是图、空手套白狼的主人公混迹于商业社会的故事,其中一个相异之处是后者没有艳情细节[134],但李雪庐认为黄沾此作的性描写点到即止,跟《不文集》相比都显得失色[20]刘绍铭评《香港仔日记》「文本滑稽突梯,情节设想屡见柳暗花明」,并借黄继持对三苏的评语论此作:「写世相不避庸俗,说人情不隐劣德,夸张里有揭露,谐谑中有讽喻」,虽然是商业流行之作,但史料价值比正统小说乃至学术著作都更为丰富。[134]

学位论文

1963年学士论文《姜白石词研究》,香港大学中文系学士毕业。

1981年哲学硕士论文《粤剧问题探讨》,师从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忼烈(原名罗慷烈)。[135]

2003年5月写成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136],2003年9月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及社会学系发哲学博士学位。[137]博士论文导师刘靖之

校外考试委员会则认为整篇论文「数据基础厚实,历史分期合理,立论鲜明深入,行文畅达,独具个性。」[137]黄沾晚年患癌、2003年5月写成博士论文、2003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三件事在当时并不为人知,直至2004年11月死亡,其论文爆红,[138]香港大学开放论文下载。[136]

政治参与

综合张文光和《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的说法,黄沾在1987年曾为争取民主的组织民主政制促进联委会,义写了「争取八八直选集会」的活动歌曲《同心携手》,也参与了是次集会并发表演讲。[139][140]

1989年5月,黄沾参加全球华人大游行及主持民主歌声献中华,声援中国八九学潮[141]

同年5月[142]罗德丞带头创建新香港联盟,与罗德丞份属好友的黄沾成为创党理事,「新港盟」的盟歌就是他按贝多芬的《欢乐颂》填词而成的。[32]根据「新港盟」前总干事高继标所着的《罗德丞政海浮沉录》,8月尾,罗德丞推出「一会(立法会)两局(地区直选功能组别)」的政制方案(即立法会分组点票制,适用于任何议案),包括黄沾在内的多位成员表态支持。[143][144]

香港新华社文体部长[145]崔颂明负责黄沾的统战工作[20]。1994年,黄沾应中方邀请出任香港事务顾问;1996年参与香港特区首届文化界推委选举,落选[146]

1996年5月,香港回归将近,罗德丞表态角逐特首,后来放弃,改为私下支持李福善参选,黄沾亦随之去担任李福善的公关和形象顾问;但高继标评他为政治选举外行,在拉拢传媒、团体拜会和训练李福善答辩技巧上毫无建树,又对他邀请艺人在10月下旬的参选宣布会上表演助兴这个做法颇有微言。最后因种种因素,李福善在首轮选举中取不够提名票而出局。[143]

2002年,香港政府推动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他曾撰文支持且反对以白纸草案向公众咨询[147][141]

事业中后期

随着老一辈歌手的淡出,黄沾晚年已经很少歌手找他填词,影响逐渐衰落,他归咎于自己与年轻听众的代沟太深,又对香港乐坛的前景表示忧虑[148]。其填词的遗作是张敬轩的《Blessing》。

黄沾把事业重心放在其他方面:1999年与春天舞台制作有限公司成立实用进修学院,任讲座「创意与创造力:21世纪竞争决胜之道」(又名「益智栋笃笑」)的主讲,寓教于乐,谈创新思维[149];并活跃于舞台剧界,如演出舞台剧《虾碌戏班》(2000年)和《丽花皇宫》(2001-03年)、为《酸酸甜甜香港地》包办全剧歌词(2003年)等。

逝世及纪念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黄沾书房」特展

2001年4月,黄沾证实患上肺癌,手术和化疗后无大碍,但2002年5月癌症复发,经第二次疗程后一度康复,得以把博士论文写完,以及举办《黄沾塞拉利昂下演唱会[150]。然至2004年,其病情转趋反复。2004年11月24日凌晨零时46分,黄沾在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因末期肺癌引发的肺炎逝世,享寿63岁[151]。家人按遗愿低调举行葬礼,未让公众凭吊[152]

得悉黄沾病逝后,香港各界纷纷致哀,包括生前好友顾嘉𪸩、母校喇沙书院校长刘炜坚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时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153]。此后接连多天,其人其事成为香港媒体焦点,作品也再度热播。12月5日,演艺界首次借用香港大球场,举行「黄沾博士追思会」供公众悼念缅怀,逾万名市民出席[154]。及后台湾两大影视颁奖礼「第39届金钟奖[155]和「第41届金马奖[156],以及香港的「第27届十大中文金曲」[157]都有向黄沾致敬的表演环节。「新城劲爆颁奖礼」和「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追颁荣誉大奖,以表扬他一生对流行音乐的贡献,女儿黄宇诗上台代领。中国大陆亦有三个音乐颁奖礼向他颁赠致敬性质的奖项[9] [10] [11]

2004年12月,多间唱片公司合作推出黄沾作品集《笑傲歌坛黄沾传世经典》,该碟跻身2005年度「香港唱片销量大奖」五大最畅销音乐、电影电视原声及精选唱片[158]

2005年初,顾嘉𪸩写了一首悼念曲,名为《沾叔》,由郑国江潘源良及林夕填词、雷颂德编曲和监制、温拿乐队主唱[159],并在「IFPI香港唱片销量大奖颁奖礼」的悼念环节上首播。同年10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办为期四日的展览「流行文化存香港—黄沾书房」,展品有黄沾的填词手稿、书法作品等[160][161]

2006年11月,以其对香港电影业的贡献,位列第三批香港星光大道的表彰人士,星光大道增设黄沾的纪念牌匾。

2009年,获追颁香港舞台剧奖之「廿五周年纪念奖:杰出填词奖」,同获奖的还有郑国江杜国威岑伟宗等五人。

2015年,为纪念黄沾逝世十周年,「第三十七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和「第三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均特设致敬环节,让林子祥岑宁儿林奕匡等歌手演绎其名曲。

私人生活

家庭与感情史

1967年4月15日,黄沾与歌星华娃(刘桂洪)结婚[162],育有二子一女,女儿即前无线电视主持黄宇诗。1970年代中期与著名女作家林燕妮相恋,当时华娃虽然怀有身孕,仍坚持与他分手。据林燕妮所述,两人于分居八年后在1982年才办妥离婚手续,子女随华娃生活,及后移居加拿大[163]

黄林二人的关系维持了十四年,1988年除夕夜,在金庸家中,午夜过后,黄沾当众向林燕妮求婚,两人当晚在金庸、罗德丞律师和在场多位友人见证下,签下一纸由金庸即席撰写的婚书,两人并未在婚姻登记处注册,林燕妮郑重否认该婚书的法律效力[164][165]。黄林二人因第三者(黄沾的助手陈惠敏)介入,结果于1990年分手。

后来黄沾在《大学线月刊》(2001年)的访问中表示,他曾因人生挫折而动过轻生的念头:

90年,我在生命中摔了一跤:生意失败、与林燕妮分开、因生意失败而欠债……我想过自杀,但站在栏杆前,我舍不得妈妈。

——黄沾[22]

1995年,黄沾自称已还清了债务[166]。同年与陈惠敏(Winnie),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他一直极力保护妻子私隐,不让其容貌曝光媒体。[167]

1997年4月8日,美孚新邨发生由烟头引发的三级火警,死者包括黄沾的母亲及侄儿。[168]

宗教信仰

黄沾受喇沙书院的宗教气氛影响,19岁时受洗天主教[22],大学毕业后在天主教学校教过圣经[121],亦曾为天主教香港教区创作弥撒曲《让儿童来近我主》;但根据《大学线月刊》的访问,他同时却认为教会某些规条「保守」和「不近人情」。黄沾说,他在与华娃离婚不久、情绪非常低落时接触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后发觉比起祈祷,念诵心经反而能使他心境平和,从此他便一直潜修佛学[22],又撰文说学佛体会,如散文集《开心快活人》中的《自了汉》、《学佛我见》和《先对胃口》;但黄沾仍有参与跟天主教有关的活动,如在2000年为天主教香港教区出品的电视剧《始终系天主》创作主题曲《天主始终系爱》以及在第三集分享一个关于「主日奉献」的小故事[169]。他于2004年去世后,其丧礼以佛教仪式举行[152],不过他生前有没有正式皈依佛教则不得而知。

相关节目

  • 1992年:卫视中文台周年庆祝晚会 (卫视中文台)
  • 1995年:沾沾自喜三十年(TVB
  • 1998年:33不尽𪸩黄夜(TVB)
  • 1999年:还看𪸩黄夜(TVB)
  • 2014年:浪奔浪流一声笑(商台)、追忆黄沾当年情ATV

注脚

  1. 非个人名义奖项。
  2. 主唱叶蒨文,黄沾负责填词和作曲(金像奖得奖名单
  3. 主唱许冠杰,黄沾负责填词和作曲(金像奖得奖名单
  4. 金马奖官网的得奖名单只列出创作人黄沾之名,所以暂视之为个人名义奖项。
  5. 现已改建为幼稚园
  6. 即小六,当时喇沙书院未分中、小学部。
  7. 1955-58年连续四届口琴四重奏冠军:「和来盾」。
  8. 黄沾填词、顾嘉𪸩作曲、华娃和伍卫国主唱。
  9. 1978年4月2日《明报》的娱乐消息:「黄沾签约无线,独家撰写歌词,惟电影与唱片则不在此限。」
  10. 《誓要入刀山》、《倚天屠龙记》、《亲情》、《轮流传》、《上海滩》、《今晚夜》、《忘尽心中情》、《做人爱自由》、《勇敢的中国人》、《俩忘烟水里》、《万水千山纵横》、《世间始终你好》、《当年情》、《焚心以火》,还有一首与邓伟雄合作填词的《楚留香》。
  11. 本地金唱片(节录):罗文《家变》、叶丽仪《上海滩续集》、林子祥《抉择》;本地白金唱片(节录):甄妮《奋斗》、《祝福你》、罗文《强人》、《亲情》、郑少秋《倚天屠龙记》、《流氓皇帝》、《轮流传》、叶丽仪《上海滩特辑》、汪明荃《千王之王》、关正杰《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关菊英《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梅艳芳《心债》。
  12. 代表作有《明星》、《晚风》、《倩女幽魂》、《流光飞舞》,以及在「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得奖的《鳄鱼泪》、《旧梦不须记》、《忘记他》、《沧海一声笑》等。
  13. 如《谁是大英雄》、《鬼叫你穷》、《隋唐风云》、《骊歌带泪》、《倩女幽魂》、《躲也躲不了》、《人间道》、《十里平湖》、《相爱不相聚》、《道》、《只记今朝笑》、《恭喜发财利是来》、《十分钟意》。
  14. 如《沧海一声笑》、《晚风》、《只记今朝笑》、《好哥哥》、《相爱不相聚》、《只记今朝笑》、《恭喜发财利是来》。
  15. 如《男儿当自强》(古曲《将军令》)、《都是戏一场》(京剧曲牌《夜深沉》)、电影《财叔之横扫千军》主题曲(古曲《满江红》)、《十分钟意》(莲花落曲)、《旧梦不须记》(民歌《茉莉花》)、《浪荡江湖》(古曲《夕阳箫鼓》为基础,副歌沿用前作的《将军令》,并揉合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手法[29]:169)等。
  16. 这不代表合作者只负责编曲,作曲工作全由黄沾一人包揽,据黄沾的手稿,戴乐民曾为《倩女幽魂2》谱写了五首主题音乐[83]:但一方面大部分香港电影的工作人员名单颇为含糊,如1994年的《西楚霸王之楚汉争霸》就只写着「原作音乐:黄沾、戴乐民」,没有更详细的分工;而已发行原声专辑的,消息也同样含糊,如《青蛇》原声的内页就只提到雷颂德是人声歌《人生如此》和纯音乐《人间魔域》的唯一作曲者,除了后者,其他纯音乐都没有标示作曲者,故不排除他们可能以共同作曲的模式创作。然而在有清楚的说明下,创作人的张冠李戴仍时见于互联网以至传媒,如电视剧《情定少林寺》的配乐《断情殇》常误作黄沾手笔(剧集原声专辑的内页已标明黄沾只唱作了一首主题曲,其余十首纯音乐均为鲍比达制作和作曲)
  17. 歌手嘉宾有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刘德华、罗文、吕方、叶丽仪、钟镇涛、叶振棠、甄妮、关菊英、陈百强、郑少秋、沈殿霞、汪明荃、蔡国权、陈洁灵、麦洁文、陈秀雯、林志美等,客串嘉宾有俞琤、徐克、麦嘉、何守信、谢贤、黎小田等。

参考数据

  1. . 苹果日报.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1日). 黄宇诗今日跟《苹果》表示:『……沾叔生忌其实系农历2月21,我查过万年历,沾叔出生日期系1941年3月18日……』
  2. .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3. .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4. .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
  5. .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6. 黄志华. . 三联书店(香港). 2014-09-01. ISBN 9789620436598.
  7. . 联合晚报. 1988-04-09: 20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8. . 香港:华侨日报有限公司. 1989-12-29: 22 [2016-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9. . 新浪网. 2005-06-13 [201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10. . 新华网. 新浪娱乐. 2005-04-19 [201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1. . 新浪娱乐. 南方都市网. 2005-05-23 [201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12. 辑录:方光;整理:凌亦清. (PDF). 香港文学研究出版社: 194. 2007-06-30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5).
  13. 王贻兴. . HK: 日阅堂. 2015: 150. ISBN 978-988-8288-69-4.
  14. 张灼祥. . 星岛日报. 2016-02-19 [2016-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15. 彭志强. . 新浪新闻(台湾). [2016-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16. . 东方新闻. 2004-11-24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7. Jin, Zhong.; 金钟. Chu ban. Xianggang: Kai fang za zhi she. 1994: 56 [2019-05-29]. ISBN 9627934011. OCLC 32575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8. . Youtube. 杨澜访谈录官方频道.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19. 李晓瑛. . 南方都市报. 2008-03-19 [2016-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0. 李雪庐. . 香港: 大山文化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81256164.
  21. 陈嘉文. . 明报. 2015-04-12 [2016-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2. 萧颖妍.《黄沾-学海无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大学线月刊》第45期.2001年5月
  23. 黄沾. . 香港电影数据馆.黄沾书房. [2016-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24. . 黄沾书房.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25. 专辑《笑傲江湖:百无禁忌黄沾作品集》(编号:RD-1076;发行日期:1990年5月;发行公司:台湾滚石唱片)内页上的数据
  26. . 香港工商日报. 1958-07-29: 11 [2023-07-09].
  27. . 黄沾书房.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28. . 黄沾书房.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29. 黄沾. 周淑屏 , 编. . 壹出版. 1994年9月. ISBN 9789625770369.
  30. 黄沾. . 东方日报. 198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7).
  31. 专辑《笑傲歌坛 黄沾传世经典:万载千秋纵横特藏》内页的「生平简介」(发行日期:2014-09-19;发行公司:环球唱片)
  32. 黄沾. 周淑屏 , 编. . 壹出版. 1994年8月: 208–212. ISBN 9625770348.
  33. 黄沾. . 红绿日报. 1966-02-04 [2017-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8).
  34. 张璧贤、向雪怀(节目主持)黄沾(嘉宾). . 香港电台. 2003-10-06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35. 黄志华. 2. 三联书店(香港). 1997年5月.
  36. 黄, 沾. 吴, 俊雄 , 编. . 香港: 三联. 2021. ISBN 9789620446627.
  37. 黄沾. 3. 勤+缘出版社. 1992. ISBN 9624471053.
  38. 黎伟麟. . 香港01. 2017-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1).
  39. . 苹果日报. 200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2).
  40. 专辑《白娘娘》曲目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easysearch.lib.cuhk.edu.hk.
  41. 亚洲电视节目《香港百人:顾嘉𪸩》.2011年7月15日.
  42. 黄志华.《儿歌经典四十年》.信报.2015-03-02.
  43. 黄志华. . 三联书店(香港). 2003年4月.
  44. . Composers &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 2007年.
  45. 历年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thk.org.hk.
  46. 《金唱片颁奖典礼》所颁发之奖项(1977-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fpihk.org.
  47. . 凤凰网. 2011-11-21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48. 林虹汝. . 广州日报. 2014-01-09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8).
  49. 徐维彬. . 台湾网. 2009-11-19 [2015-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50. 亚洲电视. .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2: 196.
  51. . 太阳报. 2002-06-14 [201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52. . 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信息系统. 市政局香港话剧团.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53. . 香港文化博物馆. [2016-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54. 朱耀伟. . 亮光文化. 2011年10月.
  55. 朱耀伟. . 三联书店(香港). 2007-02-01.
  56. 陈铭匡. . 文化研究@岭南. 2007年9月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4).
  57. 朱耀伟、黄志华. . 汇智出版.
  58. 黄志华.《何日重生此鬼才 ── 黄沾电影音乐谈》.《香港电影》月刊.2009年12月.
  59. 黄沾. . 香港岭南大学.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60. 何国男. . 青年人民. 2005-02-26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61. 林夕. . 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 1986年1月.
  62. 黄志华; 朱耀伟. . 汇智出版.
  63. 赵启麟. . [2017-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64. 林夕. . 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 1985年3月.
  65. 林夕. . 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 1985年3月.
  66. 林, 奕华.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8068451.
  67. 吴俊雄、林夕(嘉宾)、WASABI(主持). . 香港商业电台. 2014-12-21 [2016-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68. 杨熙. .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11-14: 53-57. ISBN 9789888420278.
  69. 朱耀伟. . 亮光文化. 2011年7月.
  70. 黄沾. . 明报. 1988-04-17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71. 黄沾. . 南方都市报. 2004-10-1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72. . 香港中文大学. 1983年8月.
  73. . RTHK. 2015-06-06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74. 黄志华. 黄志华 , 编. . 自有坊. ISBN 9889861313.
  75. 黄志华. . 《Cash Flow》第六十六期 (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 2011年9月.
  76. 黄志华. . 信报. 2013-08-26.
  77. 蓝祖蔚. . 台北: 麦田. 2002. ISBN 9574697517.
  78. . 黄沾书房.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79. 黄志华. . 信报. 2016-01-11.
  80. 吴俊雄(嘉宾)、WASABI(主持). . 香港商业电台. 2014-09-21 [2016-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81. 黄沾(口述)、卫灵(整理). . 2002年. ISBN 962-8050-15-X.
  82. 黄沾. (DVD). HK: 乐贸. 2007年 (粤语).
  83. 黄, 沾. 吴俊雄 , 编. . 香港: 三联. 2021: 274,288,301-303,316,371-372. ISBN 9789620446962.
  84. 孙少君. (硕士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2017-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85. 余少华. .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ISBN 9780195928433.
  86. 姚睿. (PDF).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9. 2008-06-30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9).
  87. 陈力行. . 青春岁月. 2012年, (21期): 305.
  88. 陈文胜. . 知音励志. 2016年, (13): 158.
  89. 黄沾. . 香港: 明窗. 2004: 201–203. ISBN 9623572174.
  90. 吴俊雄(嘉宾)、WASABI(主持). . 香港商业电台. 2014-11-02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91. 余少华、杨汉伦. . 汇智出版. : 11. ISBN 9789881645678.
  92. 阿南. . 新加坡:联合晚报. 1985-12-16: 17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93. 沈西城. . 苹果日报. 2014-03-28 [2016-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94. . 香港记忆.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95. . 黄沾书房. [201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96. . 明报周刊. 2008-11-15.
  97. . 华侨日报. 1983-08-24: 24 [201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98. 黄沾. . 联合晚报. 1983-09-09 [201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1).
  99. . 新浪娱乐. 2004-11-25 [201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100. 黄沾. 6. 明报出版社. 2011年2月: 38. ISBN 9789623572170.
  101. 钟子. . 热血时报. 2015-04-16 [2016-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102. . 东方日报. 2015-04-02 [201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103. 波王. . 苹果日报. 2014-12-02 [201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7).
  104. 姚沛镛. . 经济日报. 2014-08-19 [201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105. 黄沾. . HK: 明窗. 2004: 205. ISBN 9789622200418.
  106. . 香港工商日报. 1966-11-03: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07. 李雪庐. . 信报. 2011-07-27 [2016-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08. 黄沾. 5. 明报出版社. 2008年6月. ISBN 9622200850.:194
  109. 李雪庐. . 香港: 三联书店. 2010: 26. ISBN 9789620429231.
  110. . 苹果日报. 2013-04-03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111. 黄沾. . 明窗. 1989年: 78–79. ISBN 9789623570091.
  112. . 明报. [04-05-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113. . 香港:华侨日报有限公司. 1974-07-06: 16 [2016-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14. . 香港: 电影双周刊出版社. 1990年9月.
  115. 作家文件:黄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y28club.com.
  116. . 香港工商日报. 1981-03-30: 9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17. . 黄沾书房.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4).
  118. . 香港 : 华侨日报. 1989-08-29: 28 [2016-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19. 李力持(主持)、黄沾(嘉宾).《你唔好去死》.香港商业电台.2000-06-17.
  120. . 苹果日报. 2014-11-23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1).
  121. . 中国网. 2016-03-10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122. 石琪. . 香港: 次文化堂. 1999年: 205–206. ISBN 9627420115.
  123. . am730. 2013-12-27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124. 王玉.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3年: 277–278. ISBN 9888200623.
  125. . 太阳报. 200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126. . 新快报. 2011-04-13 [201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127. . TOM.COM. 2003-11-18 [2016-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2-29).
  128. 莫郅骅. . 南方都市报.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129. 陶杰、卢觅雪. (TV). 凤凰卫视. 2014-11-24 (粤语).
  130. . 苹果日报. 2004-11-25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131. 寒山碧. . 东西文化事业公司. 2003年: 441-443. ISBN 9628873016.
  132. 黄仲鸣. (pdf). 2003年1月 [2016-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5).
  133. 刘绍铭. . 上海三联. 2000年: 222-224. ISBN 7542612832.
  134. Wong, Jum Sum. (M.Phil论文).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1.
  135. Wong, Jum Sum. (PDF)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27).
  136. 刘靖之在"黄沾博士追思会"上的讲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hku.hk.
  137. . 香港经济日报. 2004-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2).
  138. . 成报. 2004-11-25 [2016-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5).
  139. 金钟. . 开放杂志. 2004年12月 [201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6).
  140. . 苹果日报. 2004-11-25 [2016-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141. Chen, Lijun (Professor of Hong Kong and Macao research),; 陈丽君 (Professor of Hong Kong and Macao research),. . Xianggang. : 257 [2020-02-15]. ISBN 988-8310-91-7. OCLC 912234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1).
  142. 高继标. 博益编辑委员会 , 编. 5. 香港: 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12月. ISBN 9789621793508.
  143. . 新香港联盟. 1992: 184-185.
  144. . 星岛日报. 200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145. . 苹果日报. 200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146. 黄沾. (PDF). 2002-12-02 [2016-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5).
  147. 袁蕾. . 南方周末. [200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25).
  148. 莫郅骅. . 南方都市报.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149. . 苹果日报. 2003-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150. . 苹果日报. 2004-11-24 [201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1).
  151. . 苹果日报. 2004-12-02 [201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152. . 苹果日报. 2015-11-25 [2016-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153. . 苹果日报. 2004-12-06 [2015-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154. . 苹果日报. 2004-11-26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155. . TVBS新闻. 2004-11-29 [2016-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1).
  156. . 新浪娱乐. 2005-01-20 [201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157. . 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 [201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158. (繁体中文). 苹果日报. 2015-01-19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159. 朱耀伟.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16年2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05).
  160. . CRNTT. 2005-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9).
  161. . 华侨日报. 1967-04-16.
  162. . 苹果日报. 2004-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163. 苹果日报:名釆论坛:往事 - 李纯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8年6月8日
  164. 壹周刊:【林燕妮病逝】失掉两个婚礼 - 林燕妮,2018年6月6日
  165. . 壹周Plus. 200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1).
  166. 《黄沾一生感情生活三段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epochtimes.com.
  167. (繁体中文). 苹果日报. 2014-04-08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168. . 天主教香港教区视听中心.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黄沾语录

纪念性质

生前访问专栏演讲

作品数据搜索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