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
俗语就是惯用语,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口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并不通俗和古雅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1];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2]
短语学 |
---|
熟语 |
其他类型 |
|
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王彦章传》中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语义
-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5]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倒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牛头不对(搭)马嘴」。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对偶
对偶就是把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比如「眼盲无畏虎豹,耳聋不怕火炮」,比喻不识相、不长眼。「太岁头上动土,祝融庙里放」比喻去招惹很凶恶的人。闽南俗谚「放疼飞,捏惊死」,捉到一只小鸟,放手怕它飞走,捏住怕它死掉。比喻犹豫不决、患得患失。
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连珠法
连珠法的顶真是句与句之间的顶真。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对列起来,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更明显,即为映衬。
注释
参考文献
- 徐宗才.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ISBN 978-7-100-02698-7.
- 温端政等 (编). . 太原: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6月. ISBN 978-7-5326-0096-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补增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ISBN 978-7-100-03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