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的表演方式[1],经过了清朝时期,结合了岭南一带的大调、小调、粤讴、龙舟歌、木鱼歌、南音,以音乐伴奏,唱说戏文的表演艺术。[2]清道光年间,大八音班在岭南一带把粤剧以唱说方式表演。同治年间,粤曲由被称为「瞽目师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艺人所主导。现代粤曲始于民国初期,「女伶」开始出现,采用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腔[3]。及后诞生了大批名伶,并造就了粤曲的全盛时期。粤曲与粤剧互相借鉴改进,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4]
沿革
大八音班时期
大八音班在清中叶开始流行于岭南地区。[5]他们所演唱及弹奏的广府戏班唱本被称为「班本」。由於戏班供不应求或者表演场地所限,大八音班便应邀唱戏。八音班,当初被称为「西秦班」,唱腔以皮黄系为主,以8位乐师组成,每位负责一种乐器,有钹、磬、笛、埙、敔、笙、鼓、琴,而大八音班则有24名成员。八音班擅长锣鼓吹打,专为婚嫁迎娶、传统节日提供礼仪性的音乐。[6]八音班外,有艺人一边演奏一边演唱整出粤剧,被称为「唱八音」(顺德人称唱八音为「唱西秦」),这种表演方式导致了师娘的出现。
师娘时期
师瞽,指失明女艺人,也称瞽姬。早期瞽姬以唱木鱼歌,南音,粤讴为多,到晚清时以唱粤曲为主,广州人称为“师娘”。师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色艺较差的,每天傍晚携带一件乐器走街过巷,沿途卖唱;一类是色艺中等的,到茶楼酒馆,赌馆,鸦片烟馆卖唱;一类是唱功更好的,应邀到大户人家或行会演唱,时称“灯笼局”。[7]
清朝末年,各地的瞽目师娘相继出现。她们1人分演多个角色。有时候她们自弹自唱,有时候沿街卖唱,甚至应邀登门演唱。当年著名的师娘有月英、汉英、翠燕、馥兰、群芳、二妹等等。[2]当时广州有实力,经济实力更好的年老师娘成立收养、培训失明姑娘的堂口,教她们乐器及唱曲,边弹边唱熟练后,命她们卖唱赚钱。西关清平路的倚兰堂最为著名,堂主雪姬经验丰富,民国初年已经80多岁,仍活跃于曲坛,经她调教并唱红的师娘有润娇、润桃、瑞意、瑞莲等10多位。清末民初,一些未成年的妓女(琵琶仔)为了脱离妓院,从师娘学习唱曲来谋生。她们慢慢成了粤曲中的女伶。[8]
女伶时期
民国初期粤剧开始改革,粤曲也紧随其后。同时期唱片业的崛起促使听众对新腔口与新曲的需求,粤曲也从个人表演变成组合表演。这个时期著名的唱家有熊飞影、小明星、张月儿、徐柳仙、张琼仙等等。[9][10]同时期,来自江门的男艺人如邝新华、丘鹤俦、蛇仔利、陈非侬仍然很受欢迎。1920年代,广州、佛山、新会、香港等地涌现很多茶楼、茶馆、茶室、凉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园茶室、富如楼。这些地方成了她们的表演场地。
1930至1940年代,香港的茶楼竞争激烈,为吸引茶客,茶楼开始在晚上开设歌坛,长期邀请伶人演唱粤曲。后来附设歌坛的茶楼多达30几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观、莲香楼、高升等等。[11]当年高升大茶楼曾聘请女伶梁瑛演唱粤曲,并且另聘乐师伴奏。
粤曲名伶
著名曲目
岭南八大曲
- 《东坡访友》或称《辩才释妖》
- 《韩信弃楚归汉》
- 《李忠卖武》与《鲁智深出家》
- 《百里奚会妻》
- 《杨六郎罪子》
- 《黛玉葬花》
- 《附荐何文秀》
- 《雪中贤》
小生曲
- 《宝玉怨婚》
- 《宝玉哭灵》
- 《西厢待月》
- 《桃花送药》
- 《金生挑盒》
- 《佛祖母》
- 《私探营房》
花旦曲
- 《小青吊影》
- 《黛玉归天》
- 《貂蝉拜月》
- 《红娘递柬》
武生曲
- 《岳飞班师》
- 《太白和番》
- 《王允献貂蝉》
- 《苏武牧羊》
小武曲
- 《周瑜归天》
- 《五郎救弟》
- 《丁山射雁》
- 《西河会妻》
公脚曲
- 《琵琶行》
- 《水浸金山》
其他曲目
- 《夜观星象》
- 《曹福登仙》
- 《淮阴归汉》
- 《四郎深母》
- 《白帝城托孤》
- 《春娥教子》
- 《夜困曹府》
- 《高平取级》
- 《花园跑马》
- 《柴房相会》
- 《祭奠项良》
- 《李仙附荐》
- 《打洞结拜》
- 《张巡杀妾飨三军》
- 《崇祯恨史》
- 《碧血洒经堂》
- 《吴起杀妻》
- 《季札挂剑》
常见术语
喉(近代粤曲的唱法)[12]
- 大喉:武生、小武、文武生演唱,C调,多用中、高音区,高亢激昂。
- 平喉:一般男角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子喉:旦角演唱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河调:一般男角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通用唱法:各角色均可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乙反:各角色均可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反线:由大喉发展而来,各角色均可演唱,G调。
参考文献
李忠顺; 张文珊; 罗爱湄编.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 December 2015. ISBN 9789881492500.
参考数据
- 鲁金. . 香港: 三联书店. 1994年7月: 第4页. ISBN 9620411730.
- 广州市志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05-04.
- . 广东省文化馆.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
- 同醉粤音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4-12-26.
-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锣鼓柜始于康熙年间。
- 传统木偶粤剧与八音音乐会明起举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政府新闻处
- .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 江水东流去 桃李闹春风:粤乐名师王粤生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8-10-04.,广东文化网参考文库
- 粤曲,中国大百科
- 粤曲(广东曲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16届亚洲运动会官方网站
- 鲁金. . 香港: 三联书店. 1996年: 第16页.
- 黄荣明. .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