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是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机能分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园等基础建设。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即所谓的「建制市」)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
.jpg.webp)
.jpg.webp)
一般而言城市会有较完善的公共卫生设备、公用事业、土地规划、住宅及运输系统。密集的开发方便人们的交互,也便于商业活动的进行。大都市一般会有对应的郊区及卧城。大都市一般也都有其市区,许多人住在郊区,每天通勤到市区上班。若一个城市已扩展到其他都市接壤,此一区域就会形成集合城市。
定义
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不同国家对城市的标准也不一样,以下列举几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2006年3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镇”和“乡村”进行了新的划分。其中第四条规定,「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定的区域。“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第五条规定,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该规定划定的区域。
- 根据该规定,城区包括:
- 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 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该规定划定的区域。
- 镇区包括:
- 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
- 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
- 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 乡村是指:以上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3]。

澳大利亚最少要有10,000至30,000人才为城市。
形成及演进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起源
最早的人类聚落起源于农业发明之后。西方的理论认为大约一万年前,中东人类从散居的捕猎及游牧生活进入了农耕时代,人类才开始定居。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土壤肥沃,适于农业耕种,人类逐渐结束游牧生活,开始了聚落时代。然而原始聚落并不是城市。城市是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聚落形式。与原始聚落相比,城市的最显着特征是具有城壕防御的功能。没有防御设施的聚落在原始社会几乎无法生存。最初的聚落防御设施只是以木材修建栅栏,但是这种木墙很容易遭受火攻。因此,真正的城市形成标志是以土筑城,取土之处则形成壕,可以有效防止敌对部落的进攻。最初的聚落人口较少,因此城市规模不大。
中国湖南所发现的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7000年,是世界上所有具有城壕防御设施的古代城市形态的源头。城头山遗址已经具有十分完备的城市特征,有土筑城墙、四个城门、四十米宽的城壕;城中有宽阔的大道,城内经过精心的规划,居住区、陶器生产区、墓葬区、祭祀区、生活垃圾填埋区划分的井井有条。城头山遗址古城人口规模大约为3,000-5,000,城内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
中古时代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演进与东方相比相对迟缓,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再加上实施封建制度的缘故,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形成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工商业并不发达,以致于城市发展停滞不前。然而当时东方的商业城市却开始崛起,如唐朝的长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纪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半岛的米兰、威尼斯、佛罗伦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岛的巴格达等。这些都市由于位居交通要冲,不论是商业、贸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兴盛,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大航海时代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图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国的贸易路线遭到阻断。由于对香料及丝绸等东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对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甚至传教等因素,造成后来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经济中心因此逐渐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及荷兰的港口城市。

类型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城市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等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功能型城市
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观光城市)等;
城市的规划与布局
都市规划系相关单位为了避免都市发展过快造成的都市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如管线设计、道路网规划、划分区域等等。 都市规划大致上可分为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两种。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都市性质、发展方向、规模大小等都市「总体布局」的规划,一般以20年为规划期。总体规划之下又可分为数期的「近期建设」,乃总体规划的组成阶段,规划期一般为5年。
详细规划
相较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是都市规划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主要是针对都市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物、公共事业(水电)、公园绿地等细部设施作具体的布置。
城市的外部影响
已知现在城市会形成微气候,这是因为有大块会吸热的表面,在阳光照射时温度会升高,而且有许多雨水会进下水道中,而不是变成地下水的一部份。
垃圾和污水是城市二个主要的问题,而各种形式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是城市的问题之一[6],燃烧来源包括壁炉、烧木头或是煤的炉灶或是、其他加热系统[7]以及内燃机(像汽机车的引擎)。城市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可以用城市生态足迹来表示。其他负面影响包括传染性疾病、犯罪、交通流量高以及通勤时间长。在城市中人和人的交互比在乡村复杂,因此更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过像疫苗接种、水过滤系统等也对健康有帮助。犯罪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研究指出城市中的犯罪率较高,被逮捕受罚的几率也比较低。以窃盗而言,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也造成有更多高价、值得偷窃的物品出现。城市交通流量大,也使得在市区行驶汽车和机车变的不一定便利,可能是因为交通堵塞造成路程时间长,而停车也是一大问题。
城市也有正面的外部影响,实体距离上的接近有助于知识溢出,有助于个人和企业交换信息,产生新的概念[8]。厚实的劳动市场也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好的技能匹配。人口密度高也有助于分享基础设施及生产设施,不过若人口密度过高时,拥挤和等待的时间会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9]。 城市的另一个正面外部影响是因为不同背景的人在城市聚在一起,创造了多様化的社会机会。较大的城市有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及活动,因此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有兴趣,想要参与的内容。
参见
参考资料
- . : 169.
- (PDF). [2013-1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0-31).
-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http://www.stats.gov.cn/tjbz/t20061018_402369828.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 . [202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 .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правовой Интернет-портал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 [201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 . Aklung.org.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1).
- . Newsminer.com. 2008-08-20 [2009-02-07].
- (PDF). [2010-05-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5-01).
- Borowiecki, Karol J. .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forthcoming. 2013 [201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