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 (佛教)
自相(梵語:,巴利語:salakkhaṇa、sabhāva-lakkhaṇa),舊譯自然,佛教術語,指個別的法,與其他法不同的形相。這個術語源自古印度哲學。自相是各個法,外顯、能被觀察到的特徵,而其內在性質,為自性。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概論
在佛教哲學中,相(梵語:)指的是外顯的形像,或是屬性[1]。世間一切的事物,皆可以被概稱為法。舉例而言,鹽是一種色法,其外形(晶體),顏色(白色),味道(鹹)等,能被人認識了解的外在特徵,稱為鹽的相。加上sav(自己的),代表這是只屬於某個特定法的相,稱為自相。相對於自相,所有的法的共通形相,稱共相。
自相的概念與用法,類似於古希臘哲學中的殊相。
註釋
- 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5:「大慧!此中相者,謂:眼識所見名之為色;耳、鼻、舌、身、意識得者,名之為聲、香、味、觸、法,如是等我說為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