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日,一般指地球日,是时间单位。
- 时长单位,也称天,大约是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之时长,即一昼夜循环。自1967年后,科学上「日」已经由国际度量衡局(BIPM)以原子能阶跃迁规定为86400秒。一日 = 24 小时 = 86400秒。
- 时刻单位,也称号,日期的简称,如:今日是2024年4月6日,这里的「日」是指4月第6日。

介绍

视太阳与平太阳日
除了一日24小时(86,400秒)之外,基于地球绕其自转轴旋转,「一日」有几种不同定义。真太阳日(或称视太阳日)定义为太阳重返到其在天空中最高点所经历之时间。因为地球是在一个椭圆且自转倾斜的轨道,因此真太阳日之周期会增长或缩短7.9秒,在一年当中的平均值,即平太阳日,就等于24小时(86,400秒)。 古代人还自行制定了新的一日是开始于太阳于当地的地平线升起或是沉下(例如,意大利的船位测定)的确切时刻和间隔,而两次的日出或日落时间与间隔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包括经度和纬度),和一年当中的时间。这些在古代是由半球日晷来显示。
更明确的一日由太阳两次通过地方子午线的时间间隔来定义,这出现在当地的正午(上中天)或子夜(下中天),确切的时刻取决于当地的经度,并且与在一年当中的时间也有一些关系。这样的一日长度接近于常数(24小时±30秒),可以用现代的日晷来显示。
进一步的改革是以在天球赤道上以等速运动的虚拟太阳来定义,速度是真实太阳的平均值,即平太阳日;但是这样就删除了地球在一年当中沿着轨道的变化(包括地轴的倾斜与速度变化)。
语源
中文「日」字乃象形文本,本义为太阳,后引申为纪时单位,指一昼夜循环[3]。
英文名词day来自古英语的dæg,在所有其它的印欧语系中也有相似的名词(但不一定是同源词):在德国是Tag、在拉丁是dies、在威尔斯是dydd、在梵文是dive、在挪威、丹麦和瑞典是dag。
国际基础单位(SI)
「日」是人类所知最早及最准确的时间单位之一。为了更精确地确定一日里之时间,人们又在日之基础上划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在天文学家知道地球在自转轴上的自转不够稳定,不足以作为时间标准后,标准计时单位才不再以日为基础,开始转为定义更小更精确的单位,即是「秒」。
在1967年之前,国际上以1900年太阳年为时间基准,以1900年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来定义其他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和秒)[4]。
在1967年,重新以铯原子活动来定义秒,并且成为时间的国际基础单位(SI)。称为「日」的时间测量单位定义为86,400SI秒,并且标示的符号为d,但它虽然不是SI单位,但被接受并且在SI中使用[5]。
国际度量衡局(BIPM)定义秒为:
一日定义为86,400秒。所以,国际单位制(SI)之一日精确等于794,243,384,928,000个上述周期。
它等于民用日,与协调世界时(UTC)以加或减一秒的闰秒来调整。地球上的太阳日是许多种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它们构成类似程序或模式的昼夜节奏。
闰秒
还有一个额外因素影响行星等天体自转周期,就是潮汐效应[7]。地球的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逐日增长的。经由电脑的仿真,在地球新生的45亿年前,一日原本的长度大约只是现今的6小时。而依据交替层 (交替的砂岩)的纪录,在6亿2000万年前大约是21.9小时。这种现象是因为月球引起的潮汐使地球自转变慢。因为秒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依据定义,使得现在一日的平均长度大约是86,400.002秒,平均每个世纪增加1.7微秒(取过去2,700年的平均),细节请参见潮汐加速。
为维持民用时与视太阳运动一致,在协调世界时时标下之一日可以包含闰秒或跳秒,因此一日可以有86,399秒或86,401秒。是否要插入闰秒是依据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座标系统服务测量之地球自转,提前公布。闰秒只能在6月30日和12月31日结束时调整[8]。
民用日
基于民用目地的共同时间,是以某一条中央子午线来定义整个地区的平均太阳时。这种时区的采用开始于19世纪中叶,在铁路的时刻表中采用,到1929年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加入使用。全世界使用的时区大约有40种,最主要的是「世界时 (World time)」或协调世界时 (UTC)。
民用时的一日共同约定开始于子夜,这相当接近太阳在时区中央子午线下中天的位置。一日通常分割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
十进时
中国古代也有曾经使用十进时。漏壶计时方法,将整日分为100份,每份称为「刻」[9],每刻等如现时的14.4分钟。但大部份时间,中国是将一日划分为12个时辰,时辰以下的划分多采用十进制。[10][11][12]
在19世纪,也曾有人建议以一个天文日的小数分数(1⁄10,000或1⁄100,000)做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即十进时。[13][14][15]这曾经在十进制和法国共和历中实施过。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3年11月24日,法国政府明确规定每日分成10小时(现时的144分钟),每小时分成100「十进分钟」(现时的86.4秒),每「十进分钟」分成100「十进秒」(现时的0.864秒)。子夜为10时正,正午则为5时正。[16]十进时于1805年废除。
天文学测量
一日86,400秒的精确数值是天文学上的时间单位,但「秒」并不非常适合在天文学上应用。[18]
- 真太阳日-某天体以其所环绕的公转天体为参照物,自转一周的时长。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从当地的正午至该地下一个正午。这种假定实际上把恒星当成了没有大小并且固定不动的点,而实际上因为天体的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形,天体在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速度,而且恒星的大小不能忽略不计,所以在一个轨道周期内,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中,太阳日每日都不一样长,太阳日并不等于一颗天体绕自转轴旋转一周的自转周期 。
- 平太阳日-相对于它所绕行的恒星转动一圈之平均时间。
- 自转周期/恒星日-相对于遥远、固定不动之恒星自转一圈之时间,或相对于春分点转动一圈之时间。地球上,两者因岁差差8.4毫秒。
对地球而言,恒星日大约比太阳日短约3分56秒[19]。因为,事实上,在一年365.2422日当中,地球绕着自转轴转了366.2422圈,这是因为地球绕日公转抵消了一个视太阳日的转动。
通俗用法
这个名词有各种不同的含意,包括以下这些:
- 全日
- 24小时(精确的);
- 包含光明与黑暗的一整日,开始于黑暗期间的开始或是接进黑暗期间的中间;
- 包含光明与黑暗的一整日,在英文中有时称为nychthemeron,这是源自希腊的night-day;要区分全日,之前英文是使用通俗的单字nychthemeron或更通俗的24小时;在其它的语言,通常是使用后者。其它的语言也有单独的字词来表示完整的一日,像是希伯来文的、瑞士的 、荷兰的etma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波兰的和俄文的。在西班牙,使用singladura,但只是作为航海的时间单位,并且涵盖在24小时的时间之内[20];
- 白昼
日之分界
对大多数昼行动物,一日自然地开始于黎明和结束于日落。人类,基于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不同,有几个不同概念取代了日之自然边界,分别为犹太、伊斯兰、希腊制以日落为日界,中国、罗马制以子夜为日界,埃及、巴比伦制以日出为日界。
日落为日界
犹太人的日开始于日落或傍晚[21](当三分之二-星等恒星出现)。穆斯林在斋戒月的每一日固定从黎明到日落。大马士革文件,在死海古卷中也相同发现,在安息日的陈述被认为在看见太阳盘面在地平在线的距离与它的直径相同时,「没有人需要在礼拜五工作」,大概表示负责此项工作的寺院社会将一日之结束定为日落前之不久,并将日落做为一日之开始。
中世纪欧洲遵循着此一传统,称为佛罗伦斯历推算:在此系统中,一日开始于日落后的两小时,因此黄昏的时间在现在的推算必须要退回一历日;像是圣诞夜、万圣节前夕、和圣安吉的前夕,此等在旧历法留存的节日,都是在节庆日前夜。
子夜为日界
目前全球大部份地区共同约定的民用日开始于子夜乃沿用古罗马帝国制度,也就是由0:00开始计算完整的24小时直到24:00前;并以正午为一完整日之半分间。中国古代以子正初刻(00:00)为一日之开始,夜子初四刻(24:00)为一日之终结[22]。
注解及参考数据
- 32/2 + 34 = 50 弧分
- 50/60度 ÷ 360度 × 2(日出日落) × 24小时 ≈ 7分钟
- . 香港中文大学. [201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 . Time Service Department, 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 [2006-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8).
- .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1).
- . [201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0).
- . 人民网. 2007-10-16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 . 新浪上海. 2012-07-02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s:艺文类聚/卷068#漏刻》引《说文》:「漏以铜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 .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5).
- Joseph Needham, Ling Wang, and 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 Heavenly clockwork: the great astronomical clocks of medieval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99-202, ISBN 978-0-521-32276-8.
- Jean-Claude Martzloff,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Helaine Selin, ed., Mathematics across cultures (Dordrecht: Kluwer, 2000) 373–407, p.393, ISBN 978-0-7923-6481-8.
- Vera, Hector. . KronoScope (Brill). 2009, 9 (1-2): 31–32. ISSN 1567-715X. doi:10.1163/156771509X12638154745382.
- d'Alembert, Jean le Rond. . 1754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5).
- Collignon, Claude Boniface. . 1788: 39–40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 James Guillaume, Procès-verbaux du Comité d'instruction publique de la Convention nationale, t. I, pp. 227–228 et t. II, pp. 440–448 ; Michel Froechlé, « Le calendrier républicain correspondait-il à une nécessité scientifique ? », Congrès national des sociétés savantes : scientifiques et sociétés, Paris, 1989, pp. 453–465.
- . [201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2).
- P. Kenneth Seidelmann, ed.,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ill Valley, CA: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1992) 696.
- . 中国科普博览.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 . WordReference.com. [200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 . 大纪元. 2008-05-23 [2013-10-14].
- s:乐律表微_(四库全书本)/卷3s:性理大全书 (四库全书本)/卷22:子时初四刻属前一日 正四刻属后日 其两日之间即所谓始之始 中之中也。
s:大统厯志_(四库全书本)/卷6#日周一万分:自子正初刻至夜子初四刻有此分。
s:天经或问 (四库全书本)/卷3:世人但知 子属本日始 得亥为本日终时 殊不知 子对中正初之刻为本日始时 夜子初四刻为本日终时。
外部链接
![]() |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