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
榫卯为榫头卯眼的简称,是一种自古传统的木工中接合两个或多个构件的方式。其中构件中的凸出部分称为榫(榫头,俗写取同音字写作笋头),凹入部分则称为卯(卯眼,也称作卯口、榫眼等)。[1]
榫卯 | |||||||
![]() 榫卯结构图标. | |||||||
简化字 | |||||||
---|---|---|---|---|---|---|---|
|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

罗马人造船榫卯结构

古埃及传统榫卯结构约1991–1450 BC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提到榫卯技术,后来韩国也申请成功,引发中国网民争执先后的争议,但其实世界各地早在史前就有发现榫卯结构了(如古埃及),只是技术用途各异[2]。
类型
榫卯按其位置或做法的不同有许多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3][4]
面之间的接合
- 槽口榫
- 企口榫
- 燕尾榫
- 穿带榫
- 札榫
- 圆香几攒边打槽
- 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 攒边打槽装板
……。
节点结构
- 格肩榫
- 双榫
- 双夹榫
- 勾挂榫
- 楔钉榫
- 半榫
- 通榫
- 锅榫
- 挖烟袋锅榫
- 圆柱丁字结合榫
- 抄手榫
- 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 厚板闷榫角结合
- 直材交叉结合
- 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 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 走马销
- 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
三个构件的接合
- 托角榫
- 长短榫
- 抱肩榫
- 高束腰抱肩榫
- 糭角榫
- 传统糭角榫
- 双榫糭角榫
- 带板糭角榫
- 插肩榫
- 扇形插肩榫
- 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 插肩榫变形
- 夹头榫
- 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 挂肩榫
- 挂肩四面平榫
- 圆方结合裹腿
- 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 圆香几攒边打槽
- 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 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 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 三根直材交叉
- 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
- 平板明榫角结合
- 柜子底枨
- 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应用
传统华夏广泛运用榫卯固定木制家具及木质建筑之各部份,方便生产、安装与拆卸而不须使用其它工具辅助且不损部件完整。而设计精密良好之榫卯既稳固又可承受若干程度作用力,于若干强度地震时仍可保持建筑物摇晃而不倒塌。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