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平仄,是文言韵文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元朝中原汉语语音大变,根据周德清所着《中原音韵》,入声消失,平声分为阳平、阴平。现代标准官话没有入声,第一、第二声称为阴平、阳平,是由中古汉语的平声演变而来。第三上声、第四声去声则为仄声。但阳平声本身的音调并非平直,是从中音滑向高音的声调,而古时的入声字已经变为平声、上声或去声。现存汉语中,如南方的汉语分支、吴语江淮官话闽南语客语以及北方的晋语则保留了入声,绝句一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三句不可押韵,二、四句要押韵。就四声与平仄的关系来说,通常以「上」、「去」、「入」为仄声,「阴平」、「阳平」为平声。

「平」分「阴平」和「阳平」,「阴平」是现在官话的第一声,「阳平」是第二声;「仄」分「上」、「去」和「入」:「上」的读音是ㄕㄤˇ,是现在的第三声。也有少数是第四声,例如「是」、「跪」、「去」等,就是现在官话中的第四声;「入」最特别,是急促的,像英语中,k, t, p音后接元音的音节(例如 let, back, keep 等),但不念出后面的音。它已在现在的官话中消失,第一声至第四声都有可能,但在不少汉语方言中仍有保留,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语等。入声字的例子有:的、不、竹、菊、白、石、一、屋、玉、月、烛、德、福等。轻声方面,因为古人没有这个声调,所以它不算在内。

由于要完全平仄协调,可能会因为用词而曲解了原作者的含意(以词害意),因此有依照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方法。

声调

  • 平声:音调平直
  • 仄声:分三种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日本遣唐僧人空海s:文镜秘府论#文笔十病得失》有言:「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朝僧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1]

现代不少汉语语系的上声从低音滑至高音,去声从高音滑至低音,但古时具体调值,现已难于确考。[2]

近体诗中的平仄

平仄的组合在近体诗中有固定的格式,称为格律。例如诗中的第一句为「仄仄平平仄」,如此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例:杜甫《春望》

() () () () ()
() () () () ()

由于现代标准官话里没有入声,因此用现代标准官话念诗,可能会出现「平仄不调」的情况。在以上例子中,虽然「国」字属于入声,但在现代标准官话里却是阳平声(第二声)。若以普通话念出上述两句,则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比各种汉语,粤语客语闽南语汉语分支仍保留中古汉语里平上去入的对立。有些在四声的基础上,根据声母的清浊进一步分化出阴阳二调(甚至更多)。例如,粤语九声中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高阴入、低阴入及阳入声九声。

参见

参考数据

书籍

  • 王, 力.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ISBN 9787101022643.
  • 王力.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018-12-16]. ISBN 9787532083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中文).

文献

  1. 竺, 家宁. . .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2: 353–355 [2018-12-16]. ISBN 9789571105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中文(台湾)).
  2. 张群显. (PDF). 香港理工大学. 2016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