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缘
化缘,是北传佛教术语,原始佛教的术语是「托钵乞食」,指「仁豪(僧众)」向信众乞饮食、生活用品等,衣、食、住、药四种物品,简称「四资具」。依据原始教义,佛陀有制定「不持金银戒」,即手不捉钱、金银珠宝等,故出家僧侣以托钵乞食的方式,来维持出家生活。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概述
广义来讲,布施给僧人的物品可以是饮食、用具、鲜花、清水等。现代僧侣有时也募化钱财用于生活或修建寺院。
从原始佛教教义来讲,是指对乞讨饮食的僧人布施饮食。正常情况是僧人沿路托钵,次第乞食,次等情况是,由信众准备好,送至僧众处,僧人需带好盛饭菜的「钵(钵)」,故又叫「托钵乞食」。「比丘」的意思即是乞士[1],也就是以乞食为生的人。佛陀制定比丘托钵行乞,是为了去除出家贫困之苦﹑使世人多种福田﹑不为经营之累。 僧人持钵游行街市,以托钵乞食方式维生,“上乞诸佛之理以资法身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资色身肉体”[2],故称化缘[3]。
即在原始佛教时期、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佛教行头陀(苦行)的出家僧到信众百姓家接受饮食供养的行为,因为出家人应以修行道业为重,没有时间从事劳动,同时农事可能会伤害虫蚁。
注释
- 《大智度论》卷三:“云何名比丘?比乓名吃土。”
- 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乒意为吃土,上从如来吃法以修练,下就俗人吃食以资身。”
- 《夷坚志》卷一:“元晖,近村王大子也,即作僧,为街坊化缘。”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 如来化缘斯毕,垂将涅槃。”唐 白居易 《唐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景德传灯录·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