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
八识是一个佛教术语,识的分类法之一,指的是每一个五根具足的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在佛教学术研究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护法学系分类。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历史研究
部派佛教时期对心意识三分理论就有了仔细的研讨,但被说一切有部列为参考异说[1]。部派佛教时期,多以六识或七心界立说。
大乘经典中,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只列出六识[2]。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曾提出,佛说六识,意识所缘的诸法都是生灭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话,应该有第七识去识别它,但是没有第七识存在,因此无我[3]。
清辩论师等中观论师只立六识[4]。有人因而认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创建阿赖耶识学说,是用来解决龙树提出的质难。印顺、吕澂、结城令闻与舟桥尚哉等人,认为在龙树著作中不曾提到阿赖耶识、八识等,认为相关学说在龙树时代可能尚未出现[5]。
地论宗南道派的法上在解释《十地经论》中「三种同相智」时,以被认为是生死根本的阿梨耶识为第七识[6][7],体现了历史上曾有个时段,有人不把「意」分立为第六意识和其所依意根即末那识。
隋朝净影慧远[8]和唐朝圆测[9]都指出八识说出自《楞伽经》。在《楞伽经》宋译本中提出八识之名,但没有细述其内容[10]。至魏译本时,已明确列出八识的名称及次序,但没有进一步解释其内涵[11]。学术界虽然认可《楞伽经》是最早提出八识说法的经典[12],但《楞伽经》成立的时间目前未有定论,因此对于八识说法是否本源于《楞伽经》,学界尚有争议。
在汉译本《瑜伽师地论》中曾提到八识[13],但是日本学者舟桥尚哉比较汉译本与藏译本,发现藏译本中只有称「八」,译为「八识」,可能是汉地译经时才加入的。因此瑜伽师地论中,是否曾列出八识,目前仍有争议。无着作《显扬圣教论》中,曾提到八识[14]。
随后,护法论师等人,在《解深密经》的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等学说基础上,创建了末那识学说,八识学说于是形成。至《成唯识论》出现后,八识的名称、次序与内涵,都已确立。明朝时传有《八识规矩颂》作为成唯识论的入门。
分类
八识依照其识的体性,可分为四大类:前五识、第六识(又名意识)、第七识(又名意根、末那识)及第八识(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八:「故举八识如来藏是刹那非刹那因。然此第八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第七末那唯是有覆无记性摄;前六转识通善、不善、无记三性。」
第六识
第六识又称为意识,了别法尘。体性为「审而不恒」,能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上的法尘做详细地分析、推理、记忆等。大正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说:「生起所作者,谓眼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能生意识。」也就是说以眼根和色尘为缘才能生起眼识,乃至以意根和法尘为缘才能生起意识,因此前五识和意识都是有生有灭的法,在眠熟(无梦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等五位的状态中都会断灭,是具足生灭变异之法,所以也一定是缘起之法。
意识不遍一切处、一切界、一切时,与前五识俱起,称五俱意识,不在五识中;同样与意根俱起,而不在意根中,以意根为俱有依。在《阿含经》中:「意、法为缘生意识。」,所以意识必须借着意根、法尘[16]才能生起,为缘起法。既是依众缘而起之法,则是生灭变异法,就必定是无常法。所以意识不论修到什么程度、多么微细,都是三界内的有为法,永远不离三界。
参考文献
-
《大毘婆沙论》:「
- 故契经说心意识三。声虽有异而无差别。
- 复有说者。心意识三亦有差别:
- 谓名即差别。名心名意名识异故。
- 复次世亦差别。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
- 复次施设亦有差别。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故。
- 复次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
- 复次业亦有差别。谓远行是心业。如有颂曰。『能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调伏此心者。解脱大怖畏。』前行是意业。如有颂曰。『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净言作。苦乐如影随。』续生是识业。如契经说。『入母胎时识若无者。羯刺蓝等不得成就。』故知续生是识业用。
- 复次彩画是心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诸傍生趣由心彩画。有种种色。』归趣是意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意根总领受彼所行境界。意归趣彼作诸事业。』了别是识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识能了别种种境事。』
- 复次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是识业。脇尊者言。『滋长分割是心业。思量思惟是意业。分别解了是识业。』应知此中滋长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无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无漏意。分别者是有漏识。解了者是无漏识。
- 心意识三是谓差别。」
- 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大智度论》卷12:「问曰:云何我不可得?答曰:如上我闻一时中已说,今当更说。佛说六识:眼识及眼识相应法,共缘色,不缘屋舍、城郭种种诸名。耳、鼻、舌、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知眼、知色、知眼识,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识。是识所缘法,皆空无我。生灭故,不自在故。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是中若彊有我法,应当有第七识识我;而今不尔,以是故知无我。」
- 圆测《解深密经疏》:「诸声闻藏。但说六识。而无七八。具如诸教。今依大乘。自有两释。一,龙猛等,但说六识。是故清辨菩萨所造《中观心论》入真甘露品云:『离六识外。无别阿赖耶识。眼等六识所不摄故。犹如空华。』故知彼宗唯立六识。二弥勒宗。依《金光明》等。具立八识。」
- 印顺 《佛法概论》:「佛教后期,发展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p.111。
- 《十地论义疏》卷1:「三种同相智者:一缘起,二妄相,三真如。缘起者,第七阿梨耶识,是生死本也。妄想者六识心,妄生分别,邪着六尘。真如者,佛性真谛。第一义空也。此三解,无别异名,为同相。终日同处,染净常别,名不杂。」
- 《十地论义疏》卷1:「法身者,法性身。心者,第七心。意者,第六意。识者,五识识。」
- 慧远《大乘义章》:「八识之义。出《楞伽经》。故彼经中。大慧白佛。世尊不立八种识耶。佛言。创建。所言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义分别。识乃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七者阿陀那识。八阿梨耶识。」
- 圆测《解深密经疏》:「大唐三藏。依《楞伽》等及护法宗。唯立八识。不说第九。破清辨云。所立量中。便有自教相违之失。《楞伽》等经。皆说第八阿赖耶故。」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卷8:「复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 舟桥尚哉〈八识思想の成立について-楞伽经の成立时代をめぐって〉:「《楞伽经》是成立于世亲之前,或者是成立于以后,没有确实证据。是否可将「八识思想的成立」的起源追溯到《楞伽经》是个疑问。但是目前把《楞伽经》看作是世亲以前的,在梵文的文献上,是不得不把「八识思想的成立」起源,追究到《楞伽经》。」《佛教学セミナ一》第13号,大谷大学佛教学会,页47。
- 《瑜伽师地论》卷63:「如是或时四识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
- 玄奘译《显扬圣教论·摄事品》:「心者,谓心、意、识,差别名也。问何等为识?答识有八种,谓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识、意、及意识。」
- 《楞严经》卷十六:「眼见色,甚可爱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甚可爱乐。于我贤圣法中,为着、为缚,为是拘锁。」
- 法尘系借由前五识对于五尘境界上的了别而有;或于二禅以上定境之中不触五尘,则纯为定境法尘。
- (CBETA, T16, no. 676, p. 692, b14-16)
- (CBETA, T16, no. 681, p. 727, b3-5)
- (CBETA, T11, no. 316, p. 876, a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