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陀
伽陀(巴利文与梵语:),又译伽他、偈佗、偈陀,简称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孤起偈[1]、不重颂偈,原为古印度的一种韵文文体,是一种歌谣。在佛教中,伽陀为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之一,句型长短不一,佛教中用这种文体,来串连文句,方便诵念、教授及学习佛教教义。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在传入中国后,因为翻译影响,伽陀不一定会押韵,但其句型则整齐一致,每句采固定字数,如同骈文;但在不同段落中,其每句字数可能会变化。在禅宗中,禅宗祖师也以伽陀来证明自己证悟的境界,并教授他人。
概论
伽陀与祇夜,来自相同的动词字根gai,意为诗句或歌谣[2]。这是一种古印度传统文体,用来联合句子,方便诵念[3]。
伽陀常为僧众信众诵咏。如,《杂阿含1321经》:「时尊者阿那律陀夜后分时,端身正坐,诵〈忧陀那〉(Udāna)、〈波罗延那〉(Pārāyaṇa)、〈见真谛〉(Satyadṛśa)、〈诸上座所说偈〉(Sthaviragāthā)、〈比丘尼所说偈〉(Sthavirīgāthā)、〈尸路偈〉(Śailagāthā)、〈义品〉(Arthavargīya)、〈牟尼偈〉(Munigāthā)、修多罗悉皆广诵 」。《法句经》为偈颂的一种。
注释
- 《佛学大辞典》【孤起偈】:(术语)十二部教中有伽陀与祇夜二者。皆是偈语之体,然祇夜为重说前之经文而结以偈文者,故谓之重颂偈,伽陀不然,为单结之偈文,故曰孤起偈。玄义一下曰:「或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伽陀与优陀那〉:「伽陀与祇夜(geya),都是依动词的gai语根而来,不外乎诗、歌等意思。这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显著的特色,是「结句说」,与长行直说的散文不同。」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26;「伽他云何:谓诸经中结句讽颂,彼彼所说,即𬴊颂等。如伽他言:习近亲爱与怨憎,便生贪欲及瞋恚,故诸智者俱远避,独处经行如麟角。」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