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盖

巴利语梵语),佛教术语,是烦恼的异名之一。主要分为五个种类,即五盖巴利语梵语),即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怀疑共五者,又被称为五障、和五退法

概论

盖是烦恼的一种,因为能够使心里烦恼,障碍智能,让禅定无法发起,无法得到解脱涅槃,因此得名[1][2]

通常分为五类,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者。修行四念处七觉支,可以除灭五盖[3]

定义

所谓五盖,即是指:[4]

  1. 贪欲盖,执着五欲的境界,因而遮盖心性。
  2. 瞋恚盖,于违逆的境界而忿怒,因而遮盖心性。
  3. 睡眠盖,心志昏暗、色身沉重,不堪正常的使用,因而遮盖心性。
  4. 掉悔盖,又译掉戏盖,「掉」意谓心念躁动;「悔」意谓于所作的事而心生忧恼,因而遮盖心性。
  5. 怀疑盖,于所习之法犹豫而不能决断,因而遮盖心性。

五禅支

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五禅支)。

佛教鼓励以五种修行方法来对治五盖:

  1. 不净观对治贪欲。
  2. 慈心观对治瞋恚。
  3. 精进观对治睡眠。
  4. 数息观对治掉悔。
  5. 信心对治疑。

相关概念

  • 伞盖:梵语,巴利语,义为伞,可翻译为“伞盖”,如将伞与结合起来,称为“幡盖”、“天盖”。[5]

注释

  1. 《杂阿含经》卷26〈707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障、五盖,烦恼于心,能羸智能,障阂之分,非明、非正觉,不转趣涅槃。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如此五盖,为覆为盖,烦恼于心,令智能羸,为障阂分,非明、非等觉,不转趣涅槃。』」
  2. 摩诃止观》卷4:「五盖者,所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通称盖者,盖覆缠緜,心神昏暗,定慧不发,故名为盖。」
  3. 长阿含经》卷12:「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求安隐处,未除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戯盖,疑盖。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贤圣智能增盛,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CBETA, T01, no. 1, p. 75, b4-9)
  4.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复有五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
  5. 《佛光大辞典》【盖】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五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