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颈

鹅颈英语:[注 1],亦作[注 2],音译[注 3]),亦作鹅颈区,旧称宝灵城[注 4],是位于香港鹅颈山东角之间一带的地方,即大概现时坚拿道一带,摩利臣山道波斯富街之间的地方。老一辈的香港本地华人会将鹅颈与邻近的跑马地合称为「跑鹅区」,全称为「跑马地鹅颈桥区」()。鹅颈现在是湾仔区区议会的一部份,常被误视为湾仔东部或铜锣湾西部(铜锣湾实位于电气道一带的地方),现在湾仔区议会的「鹅颈选区」可看出昔日的鹅颈区的大约范围。

高楼大厦密集的鹅颈

历史

现今跑马地以北、鹅颈山礼顿山之间原来是黄泥涌的出海口。1850年代第4任香港总督宝灵上任后开始在该地进行填海发展工程,将海岸线推进到现今轩尼诗道一带,而原来的黄泥涌下游段落则被改造成人工河道并延长到新的海岸线,被命名为宝灵顿运河,而附近新填海开发区则命名为「宝灵城」。与此同时,英人和华人在域多利城[注 5]开始形成数个聚居地,1857年起被划分为「七约」。宝灵城于1866年起列为「第八约」,1888年改为「第九约」。

由于宝灵顿运河又长又窄,弯弯曲曲形似,故当时的香港华人俗称宝灵顿运河为「鹅涧」或「鹅颈涧」,而位于运河出海口附近,跨越运河的一条行车桥(原址在现今的轩尼诗道于坚拿道天桥底下的一段)则俗称「鹅颈桥」,后来连运河附近一带的宝灵城也被称为「鹅颈区」,华人习惯称「鹅颈」多于「宝灵城」。1904年,香港电车开始营运,并通过「鹅颈桥」横过宝灵顿运河。20世纪初的香港八景之一「鹅涧榕荫」便指宝灵顿运河两旁及利园山上的榕树

1922年至1929年,港英政府在湾仔一带进行新一轮的填海工程,不单将海岸线继续向北推进,而鹅颈桥以南的原宝灵顿运河也变成一条暗渠,鹅颈桥以北则新修筑一条明渠连接暗渠与新的出海口,「鹅涧」从此消失,「鹅颈桥」被拆除后改建成普通内陆道路连接原来的轩尼诗道并成为该路其中一段。当地华人居民继续使用「鹅颈」作为中文地名,而港英政府也采纳了华人所使用的「鹅颈」的中文称呼,将「鹅颈」作为与当地原来英文官方地名“Bowrington”相对应的中文官方名称,从此「鹅颈」等同“Bowrington”,而原来鹅颈桥附近一带空地也被辟作地区街市,是为第一代的「鹅颈街市」。

1963年,港英政府重新将维多利亚城九龙分成40多个区,鹅颈一带位处湾仔区和铜锣湾区的分界在线,加上二战后整个香港岛北岸的发展区逐渐连成一片,原来宝灵城的范围已不明显,故区外市民多把鹅颈视为湾仔和铜锣湾的一部分,而逐渐忘记地名上的「鹅颈」。

跑马地鹅颈桥区的迹象之一:位于景光街的跑鹅区街坊会学校(现已停办)
跑马地鹅颈桥区的迹象之二:位于轩尼诗道431号的跑马地鹅颈桥街坊福利会

1960年代末,为了配合红磡海底隧道的激活,港英政府填平1920年代修筑的明渠,并沿着已被覆盖的明渠和「鹅涧」上方兴建一条行车天桥,名为「坚拿道天桥」,由摩理臣山道起跨越轩尼诗道及告士打道,连接红磡海底隧道的湾仔出口,于1972年落成。由于坚拿道天桥跨越鹅颈区的腹地,又被当地居民俗称为「鹅颈桥」。与此同时,第一代的「鹅颈街市」也因坚拿道天桥工程而迁出原地,最终于1979年搬入坚拿道天桥与宝灵顿道之间的新鹅颈街市英语:),旁边的鹅颈熟食中心英语:)也于同期建成。[注 6]另外,坚拿道天桥附近的小巴站也被命名为「鹅颈桥小巴总站」[注 7]

1982年,区议会制度正式创建,鹅颈属于湾仔区的一部分,坚拿道天桥两侧一般会被单独划为「鹅颈选区」,选区的英文名称则使用坚拿道的英文名称“Canal Road”。

自坚拿道天桥落成后,香港社会大众一般多将该桥视为湾仔与铜锣湾的分界线,天桥以东为铜锣湾,以西则为湾仔,但由于湾仔和铜锣湾的占地都十分广阔,如果要精准表达行车天桥附近,市民一般会称之为「鹅颈桥一带」,但多数人则已经忘记「鹅颈」本身就是当地的地名,「鹅颈桥」之名的来源「鹅颈涧」则更不为人所知,只有「鹅颈桥」因桥下「打小人」习俗之兴盛,变成几乎所有香港市民都知道的地方。不过现今绝大多数香港市民也仅知道现时存在的南北向的、官方名称为「坚拿道天桥」的「鹅颈桥」,而不知道1920年代前曾有一条东西向的旧「鹅颈桥」,甚至有些人以为现在的坚拿道天桥是拆除旧「鹅颈桥」后重建而成的,然而两者之间其实相隔了40余年,并无传承的关系。

鹅颈桥打小人

香港鹅颈桥底(坚拿道)的打小人

自坚拿道行车天桥建成以后,逐渐有一些「拜神婆」和「喃呒佬」在天桥底下的巴士站旁边聚集,以替人进行「打小人」活动[注 8]谋生,该地逐渐发展成香港「打小人」活动最集中和兴盛的地方,使「鹅颈桥」声名远播,每年惊蛰,鹅颈桥底会挤满前来光顾「打小人」的市民[注 9],被「打」对象多是工作单位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上司和同事,或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甚至连在港工作的外国人和珠三角一带的居民都普遍知道「鹅颈桥打小人」,会特意前来光顾[1]。虽然「打小人」文化源于广府地区,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府按照马克思主义将「打小人」一类的巫术习俗视为「封建迷信」而进行清理,即使改革开放后「打小人」习俗在广州等地有所恢复,但其兴盛程度远远不及香港。香港旅游发展局更将「鹅颈桥打小人」打造成本土特色旅游景点,在各种香港旅游宣传中对此活动加以宣传,吸入不少访港游客前去观摩和光顾,[2],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特色。

2022年,香港因为新型肺炎第五波情况及政府的清零政策,宣布取消鹅颈桥底打小人活动[3]

著名地点

鹅颈街市
鹅颈街市外貌

已拆卸建筑物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主要交通干道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马师道摩理臣山道以东、礼顿道以北、波斯富街以西为范围。

年度/范围2000-20032004-20072008-20112012-20152016-20192020-2023
马师道摩理臣山道以东、礼顿道以北、波斯富街以西
鹅颈选区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注释

  1. “Bowrington”之名见于一切以「鹅颈」为中文名的政府设施上,故可推定为香港政府认可的对应「鹅颈」的官方英文名称。
  2. “Bowrington”之名较“Bowring City”常见,到了20世纪后半叶“Bowring City”之叫法已甚少被应用。
  3. “Ngo Keng”即「鹅颈」二字的粤音拼读,但基于历史原因,此粤音拼读并没有成为鹅颈的官方英文名称,仅为坊间所使用。
  4. 即鹅颈的官方英文名称“Bowrington”之中文翻译,19世纪时鹅颈一带的城市发展区被称为“”或“”,翻译为中文即「宝灵城」,但后来港英政府没有保留「宝灵城」作为当地官方中文地名,而英文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并作为直接对应中文地名「鹅颈」的英文名称。
  5. 「域多利城」(City of Victoria)是当时香港岛发展区的最早名称,被认为是当时香港殖民地的首府,后来改译作「维多利亚城」。随着二战后整个香港被作为单一城市发展,这个名称便逐渐淡出。
  6. 不过两者的英文名称中地区标识部分是“Bowrington Road”,即宝灵顿道的英文名称,指的是该马路,而非指宝灵城,这可能是由于地名上的「宝灵城」早于融入湾仔区成为其一部分,而英文名称“Bowrington”中的后缀“-ton”是指独立而具体的城镇,为免对英语用户造成混淆,故政府直接采用鹅颈街市所在道路之英文名称作为街市的官方英文名称,恰好该道路就是以「宝灵城」命名的“Bowrington Road”(宝灵顿道),故香港政府仍能间接而隐晦地为鹅颈保存“Bowrington”之英文名,虽然严格来说鹅颈街市之中文名称及其英文名称“Bowrington Road Market”中的地区标识部分真实的语义并不对应,「鹅颈」是地名,而“Bowrington Road”是路名。
  7. 不过其英文名称则定为“Canal Road Flyover Minibus Terminus”,即「鹅颈桥」的官方名称「坚拿道天桥」之英文“Canal Road Flyover”。
  8. 在传统风水信仰中,一般认为桥底是较易招惹鬼神之地,而「打小人」就是借助鬼神的力量对「小人」进行打击。
  9. 在「打小人」信仰中,惊蛰被视为一年之中「打小人」最好的时节,因为「打小人」本来就脱胎自于古代汉族人在惊蛰祭白虎镇压害虫的习俗,而「小人」则被视为「害虫」。

参考文献

  1. . [2017年3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8日).
  2. .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3. . *CUP. 2022-03-08 [2022-08-09] (美国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