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道

荷李活道英語:),有時亦作,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中環上環,是香港開埠後第一條完成興建的街道,連接中環水坑口。荷李活道的名字據說來自早年附近一帶的冬青樹英語:)樹木[1],與美國電影業重鎮加利福尼亞州荷里活()無關。


荷李活道東段
道路長度1(0.62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時
2
地點香港中西區
起點中環砵典乍街,近亞畢諾道雲咸街交界
終點水坑口皇后大道西80號,荷李活道267號高陞大樓
建造
动工日期1841年
通車1841年6月
荷李活道夜景
荷李活道東端
著名的荷李活道石牆樹

歷史

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後的首條街道,早在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島時便開始興建太平山一段,早年港島尚未填海时仍接近海邊,經過百多年來不斷填海,荷李活道現已遠離海傍甚遠。

命名

荷李活道據信得名自早年附近一帶冬青樹()成林()[1],因此名為,中文音譯為荷李活道。荷李活道得名之時,美國加州荷里活尚未發展成電影業中心,後者於1910年代才成名。

近年研究推斷,荷李活道可能有另外一個出處,是謂以第二任港督戴維斯(,又譯「爹核士」)的家鄉小鎮定名的說法:戴維斯出生於英國告羅士打郡布里斯托區()的荷李活鎮(),他是該鎮的第一位男爵,也是他退休後晚年定居的地方。這個小鎮從未受到注目,當年他以家鄉小鎮命名香港第二條大道的做法也顯得十分低調,在政府記錄和通訊中從沒有說明為何用上一名,連英國街道歷史研究書籍都沒有記載。由於戴維斯在位時並不受歡迎(詳見其條目),學者估計戴維斯的用意是避免不必要的政治抵觸,沒有直接以本人名字命名街道,故特意以「荷李活道」定名,實則暗指戴維斯他本人[2],假如推斷屬實,便是港督在任期內給自己留名的首例(紀念首任港督砵甸乍砵甸乍街待至1858年、第四任港督寶寧任內命名)。

演變

自開埠早期起荷李活道已經是華人聚居地,香港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幼年時便曾在荷李活道居住。

在荷李活道與樓梯街交界的文武廟,早在香港開埠前已落成,二十世紀初乃香港平民處理經濟糾紛的地方,並有不少華人參拜。在荷李活道中環部分的舊中區警署(現大館),早在1864年落成,1919年進行過擴建,今日亦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今日荷李活道亦是著名的旅遊地點,街道兩旁聚集眾多古玩店和藝廊,很多遊客慕名前來購買古董,其中有不少是珍貴文物,貨品來源備受爭議,所以香港政府對外推廣旅遊時極少提及荷李活道的古董買賣。街道上另一地標舊式糧油店「振隆白米」現已結業。

特色

荷李活道一帶的商店

今日的荷李活道,深具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2024年,荷李活道被英國雜誌《Time Out》評選為年度「全球最型格街道」第二名,僅次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高街[3]

荷李活道靠近中環一段以南一帶稱為蘇豪區(官方名稱爲荷南美食區),取自英文「」或「」除了取源於倫敦蘇豪區外,也來自「」,意即「荷李活道以南」。今天的蘇豪區有不少外國特色的餐廳和酒吧,尤其吸引居港外藉人士或遊客光顧。

荷李活道東端連接著蘭桂坊,而舊中區警署(前香港警察總部,現大館)亦位於此街上。在舊中區警署側中央廣場的夜店Dragon-i,曾吸引多位足球明星訪港時到此消遣。而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連接中環與半山區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亦途經荷李活道。

近樓梯街一段是著名廟宇文武廟的所在地。附近的摩羅街,則是著名的古董和懷舊物品集中地。

地標

容易混淆之街道

參考來源

  1. .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2. 林準祥. . 灼見名家. 2017-01-27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6).
  3. Kylie Stevens. . Daily Mail. 2024-03-14 [202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5).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荷李活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