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理和
钟理和(客语白话字:;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笔名江流、里禾、钟铮、钟坚,是出身台湾六堆的客家作家。钟氏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中篇小说《雨》及短篇小说《原乡人》、《贫贱夫妻》等,一生创作共计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四十一篇,还有部分诗歌和散文等。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钟理和() | |
---|---|
![]() 钟理和,摄影于1942
年 | |
出生 | 钟理和 1915年12月15日 ![]() (今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 |
逝世 | 1960年8月4日![]() (今高雄市美浓区) | (44岁)
墓地 | ![]() |
笔名 | 江流、里禾、钟铮、钟坚 |
职业 | 文学家、中学教师 |
国籍 | ![]() ![]() |
体裁 | 小说、散文 |
代表作 | 《夹竹桃》、《笠山农场》、《贫贱夫妻》(《鹣鲽之情》)、《原乡人》 |
奖项 | 中华文艺奖 |
配偶 | 钟台妹 |
亲属 | 钟浩东(异母弟) 钟里义(弟) 钟铁民(长子) 钟立民(次子) 钟铁英(长女) 钟铁钧(三子) 钟铁华(次女) 郭明琴(长媳,为钟铁民妻子) 林全珍(三媳,为钟铁钧妻子) |

生平
家族
最早,钟家祖先由广东梅县辗转迁居,定居于台湾府凤山县境内,并与其他客家移民形成聚落。
钟理和的曾祖父是钟恩郎,为凤山县港西里新大路关(今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开庄十三人之一,祖父是钟开元,父亲是钟镇荣。父亲有一位兄长钟镇土,是家族里的读书人。钟镇荣亦农亦商,在大路关经营农场,在盐埔有火砻(碾米厂),在阿猴(今屏东市)有杉木行、制材所、砖瓦窑、布庄等。父亲在家乡自立开垦祖先所留下的农场大片土地上,种植的凤梨、香蕉外销到中国大陆、日本等地,并经常往来中国与台湾之间经商贸易,在日本、中国大陆等地设有五处商行,成为六堆客家地区当时著名的地主和企业家。甲午战争后,父亲对殖民统治感到不满,并因而在登记户籍时将其姓名改作「钟蕃薯」。当钟蕃薯经商有成,他为家族兴建伙房,伙房左侧龙井前有翘脊门楼,即为了彰显其家族书香门第。
钟蕃薯娶了数字妻子,其中,钟理和的母亲刘水妹是二房,刘水妹育有三子一女,钟理和排行第二。钟理和出生时,父亲已年事渐高(35岁)。晚年,钟蕃薯将大路关及屏东的事业处理后,到美浓尖山购地做笠山农场,准备退休养老,将事业交给长子钟里虎后,举家迁到美浓,带着钟屋家族的后代一起到尖山开垦,就是钟理和笔下的「笠山农场」。[1]。1943年(昭和18年),钟番薯病逝,其后代子孙定居于美浓尖山。
钟理和的同父异母弟弟钟和鸣(后改名钟浩东)于担任基隆中学校长时,因成立中国共产党基隆中学支部,遭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50年10月14日于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决,享年34岁[2]。
早年生活
1915年12月15日,钟理和出生于阿缑厅阿里港支厅盐埔区大路关新大路关(今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传统六堆聚落之一)。[3] 在父亲二房妻子生下钟理和后不久,大房妻子也在1915年12月24日生下钟和鸣。钟理和因长相清秀等缘故,较钟和鸣获得其父母更多关照。
1922年,入盐埔公学校。与异母弟钟和鸣、姑表兄弟邱连球、堂兄弟钟九河为同学。1928年,钟理和自盐埔公学校毕业。因体检不合格,不能报考高雄中学。少时三好友的顺利升学,使他深受刺激。旋入长治公学校高等科,此时受到钟和鸣的鼓励走上了文艺之路,1932年毕业。1930年至1932年间接受私塾汉文教育,开始阅读《杨文广平蛮十八洞》等中文古体小说,此后,他大量阅读古典汉文诗词和新体小说,受私垫老师光达兴先生影响,曾撰写《台湾历史故事》、《考证鸭母王朱一贵事迹》等文章。
笠山农场
1932年,钟理和结束私塾课业。当时父亲与友人合资买下美浓尖山一带山林,号称三公司,并开始开拓经营。尖山的形状像农人戴的竹笠,钟理和小说则改称之为「笠山」。后来,钟番薯海外商行失败,将屏东的事业交由长子,自己带家人由大路关迁入美浓尖山,兴建住宅,造林种树,种植梧桐等高级树材,较平坦的斜坡及河谷平台则种植咖啡、荔枝、香蕉等高经济果树。钟理和随父亲迁居高雄州旗山郡美浓(今高雄市美浓区)笠山农场,往来故居大路关、屏东商行和美浓之间,协助父亲处理「笠山农场」和屏东布庄、杉木行等事业。他在农场的职务很杂,什么都管,但什么都不专,买办、巡山、带工、加上晚间整理文牍和帐册。此时,他在当地认识了他日后的妻子钟台妹。[4]
钟理和一方面协助父兄的事业,一方面读写、绘画,想在艺文活动中寻找出路,解除心灵上的空虚,他曾经要求到日本学绘画,遭到具客家务实性格的父兄否决。不甘困守家园,他经常出外游览观察,寻找机会,参与屏东郡教育课的登山队,1936年写成《登大武山记》。1937年1月29日,写成《理发匠的恋爱》小说,是今存最早的创作,未发表。
前往满洲国

1938年6月,他与钟台妹同姓结婚受阻,于是只身前往满洲国境内奉天市(今辽宁省沈阳市),进入「满州自动车学校」学习,1940年秋,取得驾驶执照,任职于「奉天交通株式会社」,经济得以自立。
1940年8月3日,钟理和带着大他4岁的钟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乘「马尼拉丸」由高雄启程,经基隆,到日本门司。再从下关搭船抵釜山,到达奉天市。隔年,钟台妹于奉天市生下长子钟铁民。[5][6][7]
迁居北平
1941年夏天,他携带妻小迁居北平;期间,他曾经营煤炭零售业,更花费许多时间专事写作,并出版《夹竹桃》(北平:马德增书局,1945)一书;该书收录〈夹竹桃〉[8]、〈新生〉、〈游丝〉、〈薄芒〉四篇中篇小说,富有五四文学色彩,并深受鲁迅风格影响,在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反省之相关主题有所承续。其中,〈夹竹桃〉、〈新生〉、〈游丝〉三篇小说以北平为背景,只有〈薄芒〉以故乡台湾美浓竹头庄为故事舞台。
钟理和在北平的感受并不愉快,他是以广东梅县人的身份融入北平社会,他一向不讲日语、不写日文、不领日本侨民的配给,他又携家带眷,讲客家话,得到当地民众的信任与接纳。
返回台湾、肺病发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立刻引起了旅居北京的台湾人之骚动,他们迅速的在9月9日于「西单大光明戏院」成立「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战争结束,在北京的台湾人陷入不安的处境中,内心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同乡会」的成立爆发了不少问题,老一辈和青年间的见解不同。二○年代新旧文学论战时,在北大念书,主张推倒文学旧殿堂的张我军,在〈台湾人的国家观念〉一文中,论断台湾二、三十岁以下的青年,没有国家观念。这一年,钟理和31岁,曾撰〈为台湾青年申冤〉一文,反驳张我军。[9]
从1945年底开始,因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于台湾人的歧视和污辱,钟理和一家三口加入华北难民寻求返台,期间他将悲愤的心情写成〈白薯的悲哀〉与〈祖国归来〉两篇作品。[10]1946年3月底,钟氏返回台湾;同年4月中,他应聘于屏东县立内埔初级中学担任代用国文教师;但是,他也在此间被诊断罹患肺病。
1947年元月,由于肺病再度恶化,钟理和北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诊疗;期间,他经历了二二八事件,并将日记写于内服药袋之上;二二八事件发生后,他决定南返美浓定居。
1947年8月,他应钟和鸣之邀再度北上,担任基隆中学总务主任,但因肺病复发而仅任职两个月。同年10月底,他进入松山疗养院接受治疗,并于此后三年未曾返家。1950年5月中之后,他历经二次手术,并切除六根肋骨,病情转趋稳定;但是,他日后因此身体孱弱而无法进行一般劳动。同年10月23日,他在出院三日后返回家乡。

获奖
台湾戒严的社会不容议论时政,众人之事也不容庶民关切,更不容批判建言。钟理和的兄弟好友相继因政治案件被杀害,让他谨言慎行。钟理和体认到追求理想社会,靠文学强烈责求批判实际上没有太大作用。社会的改革要靠基层民众生活态度的正确与否,他发现周围的那些农民,许多都是道德的实践者。钟理和的生活完全融入农村,他的人格智能使过去排斥他的人渐次接纳尊敬他,附近农友在农闲时喜欢找他喝茶聊天,谈论生活、农事。
1956年,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颁发国父诞辰纪念奖第二名(首奖从缺,第三名有两位:彭歌的〈落月〉、王蓝的〈蓝与黑〉)。同年12月,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停办,导致钟理和的〈笠山农场〉无法出版;历经多次求情,他终于要回原稿,但又于寻觅出版机会时处处碰壁。
1957年3月,廖清秀主动赠与《恩仇血泪记》(1952年获文奖会长篇小说第三奖)。
此时,钟理和开始与其他台湾籍作家创建链接,并加入钟肇政发起的《文友通信》。钟肇政也是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台湾北部,和钟理和没有亲族关系,两人不曾见面,但他曾与钟理和通信,他一生为极力推崇台湾文学先辈的钟理和。1957年11月,廖清秀到美浓笠山脚下探望钟理和,成为唯一见过钟理和的文坛友人。[11]
钟理和最后两年多的生命里,是他一生中发表文学作品最丰富的时期。1959年1月27日,他写成短篇小说〈原乡人〉[12]。钟理和的「原乡」是祖籍广东梅县,它隶属于中国,钟理和生于日本殖民时代下台湾,血液里流着原乡人的血,对中国「原乡」充满孺慕之情。而正如同小说的最后,「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钟理和对原乡的憧憬在他寓居北京时期彻底幻灭了,原乡人的血停止沸腾了。日本投降后,台湾不再属于日本统治,却迎来了「二二八事件」与戒严时期。由于战乱与后来的肺病,钟理和一生未曾造访他的「原乡」广东梅县。
由于文坛友人相助与林海音提携,钟理和的作品开始较为频繁地获得刊登机会,尤其在1959年到1960年之间于《联合报》副刊(林海音主编)。
病逝
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中篇小说《雨》时喀血而死,享年45岁。他因鲜血溅洒在书稿之上而被后人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陈火泉语)。[13]此后,亲族依其遗嘱火化遗体,并将之安厝于家乡附近朝元寺奉祀。同年9月1日,〈雨〉在联合报的副刊连载;10月,林海音、钟肇政和文心等友人组成「钟理和遗着出版委员会」,出版其中短篇小说集《雨》(文星书店发行)[14],跋曰:「在他的百日祭的供桌上,除了清茶鲜果之外,多了一本他的著作,对于这位一生热爱写作的人,应当是一件较有意义的事。」1961年8月4日,遗着委员会于其逝世周年时出版《笠山农场》(学生书店发行),终于完成其生前心愿。[15]
钟理和的遗孀钟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相当长寿,2008年过世,享寿97岁。
影响
著作
钟理和全集
目前钟理和全集有三个版本:
- (一)1976年,由张良泽教授整理汇编,《钟理和全集八册》(远行出版社)如下:
- 全集一《夹竹桃》(中篇小说集)
- 全集二《原乡人》(中、短篇小说集)
- 全集三《雨》(中、短篇小说集)
- 全集四《做田》(短篇小说及散文集)
- 全集五《笠山农场》(长篇小说)
- 全集六《钟理和日记》(日记)
- 全集七《钟理和书简》(晚年致钟肇政、廖清秀的书简)
- 全集八《钟理和残集》(未完成作品、相关评介和追悼钟理和的文献)
- (二)钟铁民编,钟理和着,《钟理和全集》(共6册),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1997年10月初版。
- (三)钟怡彦编,《新版钟理和全集》(共8册),高雄:高雄县政府文化局,2009年。
散文
- 〈白薯的悲哀〉(未刊稿)
- 〈祖国归来〉(未完成)
- 〈小冈〉
- 〈做田〉
- 〈登大武山记〉
- 〈我的书斋〉(未刊稿)
- 〈老樵夫〉(未刊稿)
- 〈赏月〉(未刊稿)
- 〈薪水三百元〉(未刊稿)
短篇小说
- 〈第四日〉(未刊稿)
- 故乡四部:〈竹头庄〉、〈山火〉、〈阿煌叔〉、〈亲家与山歌〉
- 〈耳环〉
- 〈柳阴〉
- 〈草坡上〉
- 〈阿远〉
- 〈烟楼〉
- 〈苍蝇〉
- 〈往事〉
- 〈野茫茫〉
- 〈钱的故事〉
- 〈同姓之婚〉
- 〈奔逃〉
- 〈初恋〉
- 〈假黎婆〉
- 〈贫贱夫妻〉
- 〈复活〉
- 〈还乡记〉
- 〈杨纪宽病友〉
- 〈阁楼之冬〉
中长篇小说及其他作品
- 〈理发匠的恋爱〉(现存最早作品,全集未收入)[17]
- 〈夹竹桃〉(中篇小说)
- 〈雨〉(中篇小说)
- 〈笠山农场〉(长篇小说,未刊稿)
- 〈游丝〉(收录于《夹竹桃》)
- 〈新生〉
- 〈薄芒〉
- 〈生与死〉
- 〈逝〉
- 〈挖石头的老人〉
- 〈安灶〉
- 〈西北雨〉
- 〈秋〉
- 〈校长〉
未刊稿
- 〈理发记〉
- 〈鲫鱼、壁虎〉
- 〈猪的故事〉
- 〈跫音〉
- 〈浮沈〉
- 〈旱〉
- 〈都市的黄昏〉(全集未收入)
- 〈门〉
未完稿
- 〈友情〉(全集未收入)
- 〈泰东旅馆〉
- 〈地球之徽〉
- 〈海岸线道上〉
- 〈十八号室〉
- 〈兄弟与儿子〉
- 〈我做主妇〉
- 〈大武山之歌〉
- 〈手术台之前〉
电影
- 《原乡人》(1980年)
纪录片
- 《作家身影系列二─第六集:人性的凯歌-钟理和》(2000年)
文学
音乐专辑
- 林生祥, 《大地书房》,台北:大大树音乐图像,2010 年。
相关研究
论文集/论文专书
- 简炯仁编纂,《钟理和逝世32周年纪念暨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要》,高雄县政府,1992年11月。
- 应凤凰编着,《钟理和论述1960~2000》,高雄:春晖出版社,2004年4月。
- 应凤凰主编,《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数据汇编11 钟理和》,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2011年3月。
期刊文章
- 《台湾文艺》(革新第一期),「钟理和作品研究专辑」14卷54期,1977年3月。
- 《台湾文艺》(革新第十五号)「原乡人-作家钟理和的故事专辑」,68期,1980年6月。
- 《台湾文艺》,「钟理和追念特辑」1卷5期,1964年10月。
- 陈映真,〈原乡的失落--试评「夹竹桃」〉[19],《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远景,1984 年 9 月, 页 97-109(最先发表在《现代文学》复刊第1期(1977年7月))。
- 初安民总编辑,许悔之主编,《联合文学》12月号「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纪念专辑」,1994年12月。
- 郑秀婷,〈谁的原乡?谁的失落?评陈映真对钟理和民族认同的曲解〉,《台湾文学评论》5卷2期,2005年4月,页160-180。
评论摘录
- 「台湾因为有钟理和这样的作家出现,所以才会影响到后来,慢慢的,台湾作家强调我们台湾乡土。」(张良泽语)[20][21][22]
- 「由于中国文学一向都是由士大夫以至于「都市才子」的拿手好戏, 文学的偏食症侯极为严重,钟理和的「农民文学」因此显得特别珍贵,通过钟理和,我们希望了解五十年代的台湾农村生活,他的小说也 必然有一定的文学以外的社会价值吧。」(唐文标,〈来喜爱钟理和〉,《文季》2期,1973年11月)
- 「在当时日本欺凌中国人,以及伟大的民族抗日战争,他没有采取更积极的立场,没有参与更建设的行动,更很少看他提及,这一点不能不说他的世界观太狭隘,只能在个人的爱情生活转迷宫之故了。」(出处同上 )[23]
- 「我们读了七十年代各家批评,不免感慨,「殖民地作家」真是难当──〈夹竹桃〉「抵抗」「批评」得太多,《笠山农场》则「抵抗」得太少,都成了批评家批评的箭靶;「太勇敢」或「太不够勇敢」都显得可疑。」(应凤凰,〈钟理和文学发展史(代序)〉,《钟理和论述1960-2000》,高雄市:春晖,2004年)
- 「近几十年台湾文坛尽管经历几次论战与意识形态的变迁,钟理和握笔在文学园地里认真、严肃耕耘的身影,经历几场风吹雨打,影像反而更为清晰。也可以说,是他对『文学』二字的严肃态度,激发他创作了不仅具个人风格,更代表台湾这块土地特性的作品。一个社会的文学思潮,可以随着时间改变而吹着不同的风向,然而作为好的,严肃文学作品的本质条件应该是不变的。」(出处同上 )
- 「50年代台湾文学历史,如果没有钟理和文学存在,景观将变得偏颇而单调,失去台湾站在东亚特殊位置的关键性与复杂性。」(应凤凰:〈钟理和与他的《笠山农场》〉,《文讯》289 期,2009年11月)
- 「钟理和是战后台湾第一位以优美中文创作的本省籍作家,也是最早刻划台湾土地之美的农民文学创作者。」(出处同上 )
- 「如果没有钟理和文学,50年代台湾便只是『大陆文人的文坛』,只有反共小说与怀乡散文。有了《笠山农场》以及由这块土地吸纳出来的辛酸、爱恋与叹息的作品,『台湾乡土文学』的历史与特色,便可由战前到战后连成一贯,而不是迟至70年代的黄春明、王祯和才出现。它是一条长长的线,而不是断裂的零星现象。」(出处同上 )
纪念

- 钟理和纪念馆:一座位于高雄市美浓区的文学纪念馆,也是钟理和文教基金会所在地。1979年,该馆创建于乡土文学论战不久之后由林海音、钟肇政、叶石涛、郑清文、李乔、张良泽等人具名发起筹建。柴松林、曾贵海分别为基金会首、二任董事长。馆外设有台湾文学步道。[24][25][26][27]
- 小行星237187:全球第一颗以台湾当代文学家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央大学天文所萧翔耀与广州中山大学叶泉志在2008年10月23日发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CSBN)通过,编号237187,正式命名为「钟理和」(Zhonglihe)。[28][29][30]
2021年11月27日:在美浓图书馆前有钟理和纪念碑揭幕
注释与参考
- . archive.is. 2016-10-26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6).
- 蓝博洲. . 时报文化. 1991-06-20.
- 钟铁民总编辑,《探访钟理和:纪念馆暨文学地景》,高雄市:春晖,2010年1月,页10。
- 钟理和. . flipliterature.tw. 亚洲大学.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中文(台湾)).
- 钟理和. .
- 钟理和. .
- . forums.chinatimes.com.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9).
- 钟理和.〈夹竹桃〉. 1944/7/7. http://cls.lib.ntu.edu.tw/hakka/author/zhong_li_he/he_composition/he_onlin/medium_length_novel/med_1.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作家导读:钟理和,钟怡彦。http://cls.lib.ntu.edu.tw/hakka/author/zhong_li_he/he_author.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nrch.culture.tw.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 〈台湾文学的秘密结社:文友通信时期的台湾文学〉,主编庄华堂,《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台北:唐山,2007年),页58-59。
- 钟理和.〈原乡人〉. 1959/1/27. http://cls.lib.ntu.edu.tw/hakka/author/zhong_li_he/he_composition/he_onlin/short_story/short_16.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DF). archive.is. 2017-03-12 [2017-03-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3-12).
- 共收入:〈雨〉〈复活〉〈阁楼之冬〉〈贫贱夫妻〉〈钱的故事〉〈烟楼〉〈柳荫〉〈苍蝇〉〈还乡记〉〈草坡上〉〈杨纪宽病友〉〈同姓之婚〉〈奔逃〉〈阿远〉〈假黎婆〉〈初恋〉共16篇。
- 张良泽,〈钟理和全集总序〉,《钟理和残集》(远行出版社,1976年),页8-9。
- 走近原乡人——钟理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2004-03-25,来自中国青年报
- (PDF). 国立政治大学. 2017-03-12 [2017-03-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16).
- . cls.hs.yzu.edu.tw.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5日).
- .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web.pts.org.tw.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钟铁民,〈编印《钟理和全集》〉,钟怡彦主编,《钟铁民全集(七)》,页240。
- 张良泽,〈钟理和全集总序〉,《钟理和残集》(远行出版社,1976年),页25。
- . teacher.whsh.tc.edu.tw.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天下杂志第480期. 2011-09-06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中文(台湾)).
- 钟铁民,〈我的父亲及「钟理和纪念馆」〉,《台湾时报》,1982年8月7日。
- . archive.is. 2013-05-02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 . chungliher.blogspot.tw.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2016-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archive.is. 2012-12-22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2).
- Chamberlin, Alan. . ssd.jpl.nasa.gov. [201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