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 (医学)

压力(英语:Stress),无论是生理的、生物的还是心理的,都是有机体对压力源(英语:Stressor,如环境条件)的反应。[1] 压力是身体对威胁、挑战或生理和心理障碍等状况作出反应的方法。改变生物体环境的刺激会受到体内多个系统的响应。[2] 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中,自主神经系统下视丘—垂体—肾上腺轴是对压力做出反应的两个主要系统。[3]

交感肾上腺髓质 (英语:sympathoadrenal medullary,简称SAM) 轴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将能量投入到更相关的身体系统以快速适应压力,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使身体恢复稳态。第二个主要的生理应激反应中心,下视丘—垂体—肾上腺轴,调节皮质醇的释放,皮质醇影响许多身体功能,如代谢、心理和免疫功能。 这两个「轴」受几个大脑区域的调节,包括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下丘脑纹状体[3]

通过这些机制,压力可以改变记忆功能、犒赏系统免疫功能新陈代谢和疾病易感性(英语:susceptibility)。[4] 疾病风险与精神疾病尤其相关,慢性或严重压力仍然是几种精神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5] 一个系统表明有五种类型的压力,标记为“急性时间限制压力源”、“短暂的自然压力源”、“压力事件串行”、“慢性压力源”和“远距离压力源”。急性限时压力源涉及短期挑战;短暂的自然压力源涉及正常但具有挑战性的事件;压力事件串行是发生的压力源,然后在不久的将来继续产生压力;慢性压力源涉及暴露于长期压力源;远距离压力源是非即时压力源。[6]

根据当前的动态平衡(英语:Allostasis)概念,压力对于身体和心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7][8][9] 1936年,Hans Selye 将压力表述为某些情境下的一种身体状态,其特征是对外部刺激(压力源)的紧张和反抗,即一般适应综合症[10] Hans Selye 从物理学中借用了有关术语来命名“身体对任何要求的非特异性反应”。在材料科学中,应力是指由于外力引起的材料变化:紧随其后的是张力、变形和弯曲。随着认知转变,心理压力的评估和应对被指定为内核角色。[10] 迄今为止,尚未就压力的定义和概念操作达成一致。[11]

在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发生都需要对引起压力的刺激有一种感官感知,以及这种刺激到身体的刺激处理区域的神经传递。在生物化学水平上的副作用通常是从腺体中释放压力激素(英语:Stress hormone)和其他分泌物。

性质

人们无限希望与要求在有限的现实生活里寻求生存,其间一定会遭受各种冲突、挫折与矛盾,这是很容易想得到的道理。冲突、挫折与矛盾是压力的主要来源,所以消除生活压力的基本方法是寡或减低要求。理论上这是基本而且最彻底的方法,但也是大家最难接受的方法。

消除生活压力的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直面压力,积极地,前摄地(proactively)提升自己,在该拼搏的年纪不要躺平,消除未来潜在的压力源。

压力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是生物对威胁的一种正常和适应性的反应,警惕我们准备采取保护措施,从而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适度、短期的压力可引发我们的潜能和提高效率,过度和长期的压力会造成阻碍和使我们垮掉,甚至自杀

效应

过度、长期的压力会引起下列某些不良情况出现:

压力生物学

大脑内分泌相​​互作用与将压力转化为生理和心理变化有关。自主神经系统(ANS) 在将压力转化为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ANS 对身体压力源(例如压力感受)和来自大脑的更高级别的输入做出反射性反应。[12]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驱动了所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对紧急情况或压力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包括瞳孔散大、心率加快和力量收缩、血管收缩、支气管扩张、糖原分解、糖异生、脂肪分解、出汗、消化系统动力下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以及膀胱壁松弛。[13]副交感神经反应,“休息和消化”,涉及恢复维持体内平衡,并涉及瞳孔缩小、支气管收缩,增加消化系统的活动和膀胱壁的收缩。儿童家庭压力对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适应的影响的保护性和脆弱性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ANS 相关机制被认为有助于增加重大压力事件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4]

 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压力的严重影响。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各种免疫结构,如骨髓脾脏,使其能够调节免疫功能。交感神经系统释放的肾上腺素物质也可以结合并影响各种免疫细胞,进一步提供系统之间的联系。HPA 轴最终导致皮质醇的释放,皮质醇通常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然而,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有争议的,并且已经提出了各种模型以试图解释所谓的“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和涉及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的疾病。提出来解释这一点的一个模型表明,推动细胞免疫(Th1)和体液免疫失衡(Th2)。拟议的不平衡涉及 Th2 系统的过度活跃,导致某些形式的免疫超敏反应,同时也增加了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相关的某些疾病的风险,例如感染和癌症。[15]

应对方法

对压力的反应包括适应、心理应对,如压力管理、焦虑和抑郁。从长远来看,痛苦会导致健康状况下降或疾病倾向增加;为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控制压力。

压力管理包括旨在使人具备有效应对心理压力的应对机制的技术,压力被定义为一个人对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生理反应。当一个人使用策略来应对或改变压力情况时,压力管理是有效的。 在心理学中,因应英语:)是指有意识地努去解决个人和人际关系问题,来控制、减少或容忍压力和冲突。

有几种控制和减轻压力的方法,[16]处理导致压力的原因。例如控制压力来源或学习设置限制,对老板或家庭成员提出的某些要求说“不”。其他方法可以是:不拖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锻炼规律呼吸、和朋友出去或休息一下。其次,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压力,例如得到亲人的支持[17] 一项研究表明,获得亲人的支持或仅仅获得社会支持的力量可以降低个体受试者的压力。受试者是已婚妇女,让她们的脚踝受到剧烈震动,在参照组中,女性握住丈夫的手;在对照组中,女性握住陌生人的手。当女性握住丈夫的手时,许多大脑区域的反应减弱;当握住陌生人的手时,虽然反应会有所减弱,但不如握住丈夫的手时那么强烈。 另外,克服压力也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与练习,例如我们长大后再去看小时候,会觉得当初很难的,感到压力很大的事情,学会后就不再有如此感觉。

参考数据

  1. Nachiappan, Vasanthi; Muthukumar, Kannan. . Indi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December 2010, 47 (6): 383–387 [1 August 2019]. ISSN 0975-0959. PMID 21355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ly 2019).
  2. Muthukumar, Kannan; Nachiappan, Vasanthi. . 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3-12-01, 67 (3): 1353–1363. ISSN 1559-0283. PMID 23743710. S2CID 16393480. doi:10.1007/s12013-013-9667-8.
  3. Ulrich-Lai, Yvonne M.; Herman, James P.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7 February 2017, 10 (6): 397–409. ISSN 1471-003X. PMC 4240627可免费查阅. PMID 19469025. doi:10.1038/nrn2647.
  4. Stephens, Mary Ann C.; Wand, Gary. . Alcohol Research: Current Reviews. 1 January 2012, 34 (4): 468–483. ISSN 2168-3492. PMC 3860380可免费查阅. PMID 23584113.
  5. Notaras, Michael; van den Buuse, Maarten. .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0-01-03, 25 (10): 2251–2274 [2021-12-24]. ISSN 1476-5578. PMID 31900428. S2CID 209540967. doi:10.1038/s41380-019-063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英语).
  6. Segerstrom, Suzanne C.; Miller, Gregory E.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 February 2017, 130 (4): 601–630. ISSN 0033-2909. PMC 1361287可免费查阅. PMID 15250815. doi:10.1037/0033-2909.130.4.601.
  7. G. Hüther: Biologie der Angst – wie aus Stress Gefühle werd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Göttingen 1997, ISBN 3-525-01439-2.
  8. P. Sterling, J. Eyer: Allostasis: a new paradigm to explain arousal pathology. In: S. Fisher, J. Reason (Hrsg.): Handbook of life stress, cognition and health.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8, S. 631–651.
  9. B. S. McEwen: Stress, sex, and neural adaptation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 mechanisms of neuronal remodeling. In: Ann N Y Acad Sci. 1204 Suppl, 2010, S. E38–E59. NYAS5568 doi:10.1111/j.1749-6632.2010.05568.x
  10. Lazarus, R.,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11. Kahn, R. L., & Byosiere, P. (1992).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In M. D. Dunnette & L. M. 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571–650).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2. McCorry; Laurie Kelly. .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078.15, 71(4) (78). PMID 17786266. doi:10.5688/aj710478.
  13. El-Sheikh, Mona; Erath, Stephen A. .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7-02-07, 23 (2): 703–721. PMID 23786705. doi:10.1017/S0954579411000034.
  14. Hering, Dagmara; Lachowska, Kamila; Schlaich, Markus. .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 October 2015, 17 (10): 80. ISSN 1534-3111. PMID 26318888. S2CID 30136233. doi:10.1007/s11906-015-0594-5.
  15. Segerstrom, Suzanne C.; Miller, Gregory E.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7-02-07, 130 (4): 601–630. PMID 15250815. doi:10.1037/0033-2909.130.4.601.
  16. . 2012-03-17 [201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pril 2012).
  17. Kalat, J. W.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3: 383.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维基教科书中的相关电子:超普通心理学/压力与健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