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对于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制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城市,例如东京、香港、澳门、新加坡、深圳及天津等等,均采用此法制造平地。有些机场,如日本关西国际机场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与陆地连接的连络道路。
填海类型
- 近岸填海:沿现有海岸线向水域范围延伸
- 连接岛屿:把天然岛屿以填海连接大陆
- 人工岛:在没有陆地连接的情况下填出一块全新土地
历史
日本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平安时代平清盛将军便开始在神户填海兴建人工码头。到了17世纪,江户幕府将军亦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1]二战后,因人口增加,土地需求急增等因素,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包括机场、港口以及部分新发展区(如御台场)等。
韩国
仁川国际机场所在地原为两个岛,兴建机场填海后连成一个岛。
摩纳哥
1981年摩纳哥开始填海造陆,建设丰维埃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国土扩大了12%。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开端口后,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67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2]。
截至2019年9月,香港政府最近的大型填海工程为明日大屿愿景,亦是香港史上最昂贵的基建,估计造价至少6,240亿元,耗时至少13年。多个环保组织及巿民对此表示不满,并引发民主派等派别在香港立法会抗议。[3]
澳门
澳门天然土地狭小,因此早在1863年便开始填海工程。直至2013年,澳门填海所得的土地面积已大大超过原有的天然土地,填海所得土地占全澳门土地面积近三分之二[6],而随着澳氹新填海区的落成,此一比数会进一步扩大。长期的填海使得澳门原本的天然海岸线几近消失,只剰路环的东部与南部有天然的海岸线。
台湾
日治时期,在今高雄市鼓山区哈玛星一带填海造陆,设立「打狗停车场」(今高雄港车站)作为纵贯铁道终点,后来发展成为高雄政经中心。而近年台湾的填海造陆,台湾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于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着手开发,1960年3月完成,实验区共88公顷[7]。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云林县麦寮乡,台塑集团的第六套轻油裂解厂,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1979年开发彰滨工业区总面积3,643公顷,为台湾目前最大之工业区与填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