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
武界(布农语:),清代译作武改[1],是台湾南投县仁爱乡法治村的布农族卓社群部落[2][3],也是位处最北方的布农族部落,邻近布农族与泰雅族、赛德克族的传统领域交界,海拔760至820公尺[注 1]。依1988年调查,在武界部落定居的族人约100余户,人口约800至1000人[4]。

历史
1919年,为了统一治理布农族人,台湾总督府实行「集团移住」政策,将卓社群各部落的族人集中,选在浊水溪冲积平原做为移住地,直到现今[2]。关于武界的名由都是依据族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实际上已难以考究,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二:此地昔日是泰雅族与布农族为争夺猎域,经常发生交战,最后两族经协调,决定猎域范围,其界线正位在武界现址而得名;另一说法是源自布农语「Buqaiz」(又作 Vogai[2] 或 Bogai)的发音,意指翻越某物,比如翻过一座山或越过一条界线。
地理
武界有两部落,以浊水溪为界:东岸为圆山部落;西岸为界山部落,因浊水溪呈月牙弯于此流经,形成两岸是冲积平原,这两部落正是座落其之上[3][2]。武界两部落是分布在浊水溪两岸的现代冲积层与阶地冲积层,其余地质正好是浊水溪划界:以东是眉溪砂岩与庐山层,是开凿投83线隧道与栗溪引水隧道施工地层所在;以西是佳阳层,新旧武界引水隧道皆贯穿于此地层,至离开乡界仍是[5]。在思源吊桥附近,此段接近武界水库的峡谷,呈现是砂岩,于此沿溪往下游看去,浊水溪西岸多是板岩构造,由于这两地层皆在武界露头,为地质学界做野外勘察的地方[5][6]。
交通
昔日交通不便,在未贯通投83线之前,族人完全仰赖投71线,由于武界水库设立于此,且是唯一公路可及,台湾电力公司员工也是与族人共同使用投71线,形成武界人一条生命线[3][7]。投71线每逢台风季节,这条公路常有落石、山崩发生,尤其在921大地震,造成武界的交通中断,变成与世隔绝的部落,此例就可突显投71线重要性,南投县政府有感于此况的必要性,于2006年将原本投71线改道,采隧道方式做截弯取直,但往北方向的交通,仍是受阻于山势,无法与邻村万丰连接,故在2009年,投83线361公尺长的隧道贯通,打破仰赖唯一一条生命线的窘况,随之带来车程大幅缩短的便利性[3][7][8][9]。
注释
- 武界部落大多数住户是座落在冲积平原,故海拔高度是采用此平原为基准[2]。
参考文献
- (地图). 1:436,000. 1895年摹本 [1888]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林金田 总编. . . 台湾文献馆. 2007-06-30 (中文(台湾)).
- . 内政部. 2005. ISBN 9860034621 (中文(台湾)).
- 市原常夫. . 树德科技大学应用社会学院.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台湾)).
- 李庆龙、黄伟光. (PDF). 台湾电力公司抽蓄施工处. 2009年11月 [2010-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陈肇夏. . 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6 (中文(台湾)).
- 林枝旺. . . 促进电源开发协助基金会. 2001-01-01 (中文(台湾)).
- . 中部新闻. 自由电子报. 2009-04-14 [201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中文(台湾)).
- . 县府新闻. 南投县政府行政处. 2009-03-18 [2010-03-2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