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橋 (南投縣)
雲龍橋[注 1]位於台灣南投縣一座橋樑,橫跨濁水溪主流河道,連接仁愛鄉兩岸的春陽村與精英村,也是遊客通往廬山溫泉必經的橋樑,由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負責維修與管理這座橋樑。[3][4]
雲龍橋 | |
---|---|
24.03401°N 121.17458°E | |
承載 | 台14線 |
跨越 | 濁水溪 |
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地點 | 南投縣仁愛鄉 |
官方名稱 | 雲龍橋 |
维护单位 | 交通部公路總局 |
设计参数 | |
全长 | 134(440英尺) |
度 | 7.5(25英尺) |
最大跨度 | 134(440英尺) |
雙向二線道 | |
历史 | |
开通日 | 1985年 |
统计 | |
通行费 | 免費 |
地圖 | |
規格
雲龍橋全長134公尺,淨寬7.5公尺,跨徑134公尺。[1][5]在橋面與濁水溪河床之間的落差高度有關記錄上,則出現了兩種版本,據公路總局記載是「近120公尺」,而仁愛鄉公所記載是「97公尺」。[1][5]
簡介
雲龍橋的興建歷史,據部落耆老們口述得知,最早是由德克達雅人利用竹子搭建簡易可通行的小橋,族人稱為「斯固橋」。[6]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現今的雲龍橋旁興建一座鐵線橋,當時是稱「斯克鐵線橋」,後來因霧社事件爆發,莫那魯道在撤退之際,為了阻斷日軍的追擊,將這座連接斯克社與波亞倫社之間的鐵線橋切斷,後日本人又修復。
日治時期末期,林獻堂在1944年3月11日路過此橋,已被稱為「龍雲橋」。[7][注 2]新橋名的由來、以及改名的時間和原因不詳。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在1966年時還沿用此稱,並且橋體部分鐵索已斷,已須修理。[8]
後因名稱恰好同於投共的龍雲將軍,國民黨政府將此橋名「龍雲」兩字顛倒成「雲龍」。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1985年)又興建一座外形紅色鋼拱橋,其位置就在斯克鐵線橋原址旁,為台14線86K里程位置上。[1][5]
雲龍橋在政府尚未取締及禁止之前,這座橋曾是台灣愛好高空彈跳的人士必來之地,因交通來往車輛過多,安全因素的顧慮之下,現在已不再這活動。[5]雲龍橋的結構設計是一項特色外,另一項特色是橋頭的兩座賽德克族的勇士塑像。[2]
注釋
參考資料
- . 仁愛鄉公所官方網站.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2012-12-10].
- 杜奉賢. .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內政部. 2005.
- .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全球資訊網.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 2012-11更新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 . 交通部公路總局全球資訊網. 交通部公路總局.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5).
- 郭明正.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行政院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12-10].
- 林獻堂/ 許雪姬. . 臺灣: 中央研究院. 2008-10-01. ISBN 9789860146998 (中文(繁體)).
- . [201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