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

中国时报》,简称中时,是中华民国综合性中文报纸,由知名报人余纪忠创办于1950年,现任董事长为王丰,社长兼总编辑为黄树德[3]

中国时报
China Times
《中国时报》2022年5月6日封面
类型日报
版式宽版(578 mm × 686 mm,中翻横排)
创办者余纪忠
出版商中国时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创刊日1950年2月:《征信新闻》创刊
1968年:更名为《中国时报》
政治立场泛蓝统派媒体亲中媒体
语言繁体中文
总部 中华民国台北市
发行量1百万份(2005年)[1]
售价新台币10元(金门18元)[2]
网站www.chinatimes.com
中国时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名称中国时报、中时、中国时报社、Chinatimes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非上市
统一编号03798509
成立1958年12月29日(公司成立日期)
创办人余纪忠
代表人物蔡衍明
蔡绍中
总部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万华区大理街132号1-7楼
产业新闻出版业
产品中文报纸
实收资本额新台币4,680,000,000元
主要股东蔡合旺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母公司旺旺中时媒体集团
网站www.chinatimes.com

历史

征信新闻(余纪忠时期)

1950年,余纪忠创办《征信新闻》,主要内容为物价指数。1960年1月1日(第3262号),《征信新闻》改名为《征信新闻报》,成为综合性报纸,并更新机器、增加新式电讯设备、扩大海外新闻通信网。并与西德萨布律肯等八家报纸缔结姊妹报。1968年时激活远东首部彩色轮转印报机,开创中文报纸由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的里程碑,为亚洲第一份彩色报刊[4]。1968年9月1日,《征信新闻报》更名为《中国时报》。

1986年8月18日,经美国发行稽查局(ABC)审核,《中国时报》发行量突破120万份。从此以中国时报为整个媒体集团之旗舰,朝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电视、旅游、集成行销等多元化发展。1989年起,中国时报开卷周报每年年底举办〈开卷好书奖〉[5][6]

余建新时期

2002年,创办人余纪忠逝世,由次子建新接管并担任第二任董事长,而长女余范英担任副董事长。2002年6月,中国时报系正式跨领域经营中天电视。2007年3月2日,中时董事长余建新成立「中时媒体集团」(China Times Media Group)担任集团董事长,并确立了中国时报集团的官方名称。周盛渊担任中时媒体集团总管理处总经理兼《中国时报》发行人,李家德担任《中国时报》副社长兼中时媒体集团总经理室主任,王顺意担任中时报系发行部总经理。

2008年6月18日,中国时报社长林圣芬表示,因媒体环境改变,该报决议各部门需在2008年8月31日以前提出二分之一人力精简计划,从2008年9月1日起地方新闻停刊并将报纸张数缩减为10张。

蔡衍明旺中时期

2008年11月5日,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收购中时媒体集团,更名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

拒绝中时运动

「鬼月反旺中」之奠旺终
抗议并购垄断媒体、置入性行销与封杀不合中国观点的信息评论扼杀新闻自由
  • 旺旺集团接掌中国时报后,董事长蔡衍明主张「两岸好,台湾才会好」,以「真道理性,真爱台湾」精神作为媒体经营理念,被认为是亲中立场。
  • 2010年12月,中国时报记者黄哲斌抗议置入性行销情况严重,以请辞记者工作,并且表明政府在平面媒体的置入性行销泛滥。[7]
  • 2012年1月,《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刊出旺旺中时集团董事长蔡衍明接受访问。报导指出,六四天安门事件让他突然发现,只身阻挡坦克的那个人「居然活着」,「『大屠杀』之说显然不对」,因此,「六四事件」反而让他对中共政府怀抱希望。蔡衍明除了表示,「两岸统一是迟早的事」、「中国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民主,不像外人想像的那样」;也对于2009年12月26日中时因报导国民党人士批评陈云林「C咖」后,总编辑夏珍遭到撤换一事首度承认,这位被换掉的编辑虽然有天分,「但却让这些人感觉被冒犯了」。对此,六四民运领袖王丹1月23日在脸书表达强烈的愤怒与不满,并宣布即日起拒买中国时报;而澄社社长黄国昌中研院研究员瞿海源则在苹果日报发表「向沦为极权化妆师的蔡大亨说不」一文,获得许多回响。蔡衍明在该文刊出后,通过专人传达愿意与黄国昌、瞿海源沟通说明,也多次表达是华盛顿邮报对他访问内容断章取义,扭曲其原意,并要求华盛顿邮报更正澄清。同时他更亲函王丹说明该访问内容曲解他的原意。澄社及多个公民社团则于2月1日立即发布新闻稿,期待蔡衍明一同在「公开平台」上对谈,以厘清事实真相。不过,公开信发出后,旺旺中时集团认为黄国昌等发动形同「公审」,并非真要对谈而未予回应。
  • 2012年2月,台大国发所暨新闻所教授刘静怡主持的「拒绝中时」活动,邀集60多位学者、文化界人士连署,以拒绝为中国时报撰写评论等行动,向中时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宣战,要求其还给媒体该有的言论自由。[8]七十余位学术界、文化界、和法律界专业人士并于台湾连署资源运筹平台发起「当中时不再忠实,我们选择拒绝--拒绝中时运动」。[注 1]

拒绝红色媒体运动

2019年6月23日,时任立法委员黄国昌与「馆长」陈之汉等人发起「拒绝红色媒体、守护台湾民主」游行,矛头直指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及旗下的《中国时报》、中天电视等,表达「台湾社会对中国渗透到台湾媒体的忧虑」,因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对香港反《逃犯条例》示威鲜少报道,且支持修例的立场鲜明。[10]姚立明郭台铭明确拒绝中字号媒体(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采访[11][12]

对此,中国时报隔日在头版刊出《未坚守中立 攻击特定媒体 公广集团染绿》,新闻引述前中央社社长陈国祥的说法,表示「拒绝红色媒体、守护台湾民主」游行不符合自由、民主与法治原则。陈国祥认为这是一场侵害言论自由与媒体自主经营权利的反民主活动,他质疑一个宪法保障信仰自由的国家,怎么可以将媒体区分颜色,要求政府撤销执照?这难道没有侵犯宪法所保障的信仰和言论自由吗?[13]

大事记

  • 1958年9月26日,八二三砲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砲火击沉中华民国海军履带登陆车,数名国际记者死亡,征信新闻记者魏晋孚亦在殉职名单中。
  • 1978年5月9日,中国时报设置时报文学奖,为台湾发掘不少的文学人材。
  • 1978年9月19日,中国时报设置第一届广告设计奖(1980年更名为时报广告金像奖)。
  • 1982年9月1日,创办「美洲中国时报」,在纽约、洛杉矶两地同时建厂发行。余纪忠先生以「自由、民主、爱国家-我们一贯的信念和努力的方向」社论为发刊词,宣示办报理念。1984年洛城奥运,美洲中国时报大幅报导中国大陆选手得奖消息,引为华人之光,突破禁忌,引起争议,于1984年11月11日停刊。
中时集团标牌
《中国时报》位于基隆市七堵区的派报社
  • 1986年3月,以处理「美洲中国时报」停刊后的资产美金300万元,在美国设置「时报文化基金会」,奖助在美华裔子弟之修业与深造。
  • 1988年1月1日,报禁解除,中国时报与工商时报同时扩版出报6大张,并发表社论「乐见报禁开放-为民主自由的雄者」。
  • 1988年4月24日,书评版「开卷周报」正式创刊,并于次年开始评选「开卷好书奖」。
  • 1988年12月1日,中国时报新大楼落成,宣布成立「时报文教基金会」,捐资1亿元台币,致力于公共政策之研究。
  • 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中国时报记者徐宗懋在民运现场中遭枪击。[14]
  • 1995年9月11日,中国时报系万维网(中时电子报)正式上线,并于10月2日声明设立,提供多媒体服务。
  • 1996年1月1日,因国际纸价上涨,《中国时报》零售价由新台币10元调涨到新台币15元[15]
  • 1997年1月15日,中国时报系与国立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奥赛美术馆主办「黄金印象-奥赛美术馆名作特展」,1月15日至7月15日止,参观人数突破百万人次。
  • 1998年9月25日,中国时报系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毕卡索的世界」与「张大千的世界」艺术大展,盛况空前。另外也举办「云门舞集公演」、「藏传佛教艺术大展」、「三星堆传奇」、「橘园美术馆珍藏展」、「达文西特展」、「魔幻‧达利」等许多大型艺术展演活动。
  • 2003年5月2日,因台湾《苹果日报》创刊,《中国时报》售价降为新台币10元。
  • 2005年12月24日,一个于香港注册成立,由中国时报系控制的荣丽投资公司持有两成权益的财团(另有一成由台湾电视公司及其四个日资股东共同持有,其余由当中没有台湾人的其他香港及海外投资者持有)收购了原由中国国民党旗下中央投资公司拥有的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央电影公司(即「三中」),连同较早前由《中国时报》独自收购的中天电视,成为同时拥有电影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的跨媒体集团。但中国时报系于2006年已处分所持有的中广与中影股份。
  • 2007年8月21日,进行改版,并将报头《中国时报》四字由直排改为块状;而每一落的报眉也以不同颜色来区分,扩大国际新闻、增加图片,且于每周一提供台湾希望专刊,探讨当今台湾政治及社会问题,报导正面新闻,各版标题字体亦不再使用黑体,版面也较为活泼,让读者能更轻松地阅读,以吸引更多年轻读者。
  • 2008年6月18日,中国时报社长林圣芬表示,因媒体环境改变,广告市场衰退而影响经营,中国时报风格将转型成「菁英报」,七月会公布裁员减张方案。有传闻将裁员大约600人(原为1,200人),并将报报纸张数缩减至10张左右。[16]同日晚间,中国时报开会决议,各部门需在8月31日以前提出二分之一人力精简计划,从9月1日起地方新闻停刊并将报纸张数缩减为10张。[17](2012年起已恢复各县市地方新闻版)
  • 2008年11月5日,《中国时报》刊登一则声明:“中时媒体集团基于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在经营环境日益艰困之际,为期永续经营发展,决定邀请旺旺集团蔡衍明先生接棒经营。”早在9月份,坊间就传出消息,中时集团因旗下《中国时报》亏损严重,董事长余建新有意将《中国时报》、中天电视等媒体,售予已成功在台湾落脚的壹传媒集团。此后,香港媒体纷纷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称黎智英与余建新的谈判已接近最后阶段,预计交易将在十一月披露。不料3日出现峰回路转变化,原本有意购买却因故放弃的旺旺集团回头和中时谈判,提出较高的金额,并一次买下中时、中天、中视三媒体。旺旺集团老板将以204亿元新台币的金额,取得中时集团所有媒体的经营权。5日,《中国时报》刊登声明,证实了该传言。旺旺集团同日表示,任何对媒体的投资,纯属蔡衍明个人股东行为。[18]
  • 2008年11月,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以个人名义入主中国时报集团,蔡衍明表示将概括承受中时负债,没有员工资遣,也没有年资结算问题。蔡衍明表示,接手中时集团是因为有社会责任,他希望接手之后,集团员工要有三心,也就是有心、用心以及道德心,未来将与中时集团董事长余建新及时报集团员工携手努力,开创更美好的愿景,并继续弘扬时报集团的价值理念。
  • 2010年10月2日,旺旺中时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在圆山大饭店举办庆祝中国时报创刊60周年社庆酒会,总统马英九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行政院长吴敦义,以及吴伯雄蔡英文等政商名流皆出席盛会。蔡衍明董事长在中国时报创刊60周年社庆酒会致词时说,《中国时报》报导李小龙逝世的报导,是他和报纸结缘的开始。也正是佩服李小龙身上那股中国人不能被欺负的傲气,让他自己接手中时,好唤起民族荣誉感和凝聚力。他深深感佩余纪忠创办人的理念与精神。蔡衍明强调,过去历史的际遇,使两岸人民产生一些隔阂,但他绝对坚信,只要秉持「民族认同、政治民主」的原则与信念,两岸必能创造永久的和平,两岸同胞也必将开创历史的昌盛与繁荣。他说,虽然接手中时媒体集团之后,经历了许多的沧桑,良善的动机也经常被扭曲、被诽谤,有如「闯进丛林的小斗犬」,但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而这次筹备60周年的过程,老时报人展现出的自豪、成就感,让他体会到媒体对社会的责任,也找到了方向,更印证:在未来的10年,无论是民主的台湾、经济的台湾,还是文化的台湾,台湾都应该要有自信,以开放的胸襟迎向大陆的使命感。
  • 2012年10月2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在中国时报大楼举办庆祝《中国时报》创刊62周年暨新印刷机激活典礼记者会当天,宣布斥资新台币4亿元增资购置引进德国曼罗兰(MAN Roland)新式彩色报纸印刷机、瑞士飞瑞发报设备;有效大幅改善提升报纸印刷品质,并且《中国时报》全面大改版。印务处处长陈春贵表示,这次添购的瑞士飞瑞发报设备,可在每小时可数报九万份(注:如果以一周内,可数报总量共63万份),是台湾报业史上速度最快有高效率发报系统。而德国曼罗兰新式彩色报纸印刷机,以每小时可印报七万五千份(注:如果以一个月内,可印报总量超过200万份以上),一次可以出报八大张,也是台湾报业史上印报速度最快新纪录。蔡衍明勉励同仁,千万不要存活在过去历史,而必须应迎向崭新未来,并思索如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让台湾社会更好,期许《中国时报》能落实「真道理性、真爱台湾」理念。总经理蔡绍中也期许表示,《中时》应有勇于认输的精神,清楚了解哪里失败、错误,才有办法改进。
  • 2013年8月1日宣布全报版面改采横排(A叠要闻原采直排)。
  • 2014年1月1日,《中国时报》刊登时论广场改版启事,并发表理念:「秉持中国认同、真道理性真爱台湾、和平发展终局统一、安定繁荣台湾、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人民感情及新闻专业」。[19]
  • 2019年6月12日,遭大陆短暂封锁,后将网站过去所有「六四」相关新闻移除[20]
  • 2020年4月30日,据媒体报导,总统府已退订中国时报。[21]

概况

报版

  • A叠:要闻(包含焦点新闻、政治综合、财经、生活综合、文教新闻、社会综合、话题、国际新闻、两岸新闻、地方新闻、时论广场等)
  • AA叠:旺报(要闻、焦点新闻、话题)[24]
  • B叠:影视新闻、娱乐新闻、亲子
  • C叠:名人时尚、消费、人间副刊等
  • D叠:分类广告

评价

  •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讲座教授李金铨说:「(台湾)解严后,……尤其是《中国时报》不畏横逆,突破封锁,毅然刊登警备总部围剿陶百川的事件,以及报导民进党成立的消息,阻止民主化的逆转。」[25]
  • 《中国时报》及其附属媒体过去带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派色彩。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时报》及其附属媒多次因为新闻报导与执政当局关系紧张。
  • 在台湾政党轮替前,《中国时报》在新闻报导和评论上的尺度较宽,被视为较为支持民主运动的报纸。解禁后,被认为是“浅红”媒体。因为,台湾不少政经人士都习惯把《中国时报》的头版做为其政治立场指针。
  • 此外,中时报系还是台湾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南方朔司马文武(江春男)、杨渡王健壮等台湾众多重要的传播界知名人士皆出身于中时报系。[18]

争议

  • 2001年6月1日,中国时报高雄及台中两个编辑部的员工照例到办公室上班,却发现没有工作可做,当晚台北总社派出高端主管到高雄及台中两地宣达裁员指示,一百多名员工错愕惊惶,半年前报社总经理才信誓旦旦保证「在位一天,绝不裁员」,此时员工才知受骗上当,于是开始组织自救会,结合中国时报产业工会,争取恢复在地工作权。《那一天,我丢了饭碗》的导演廖德明也是突然失业其中的一员。本来就爱电影,上过全景在中部开的纪录片拍摄课程,可没想到端起摄影机的理由却是要拍自己被迫失业实况。
  • 2005年10月22日,中国时报体育中心主任吴清和于A20体育天地版发表特稿〈都曾沦为败战罪人,利吉的痛,艾克斯里很了〉,并在其Blog上发布〈美职棒终结者的痛,谁最知道?〉一文,文中指出Brad Lidge已经心理崩溃,并声称此消息乃引用ESPN特约专栏作家Sean McAdam的文章「Eckersley understands Lidge's pain」。但经过网络用户向McAdam本人查证后,证实一切均为吴清和捏造,McAdam并未写过那样的内容。但吴清和将网友的质疑与批评视为「吐槽」,并删除blog上的网友质疑,引发网友反弹。网友乃串连发起「拒看中国时报」活动,并将整起事件命名为「中时黑报事件」。事件在2005年11月16日中国时报于同版刊登「更正启事」后告一段落,但吴清和并未因此遭到惩处。
  • 2005年2月,国立台湾大学BBS批踢踢Hate(黑特)板上出现一篇男生因女友移情别恋的恨文,造成网友极大的回响,甚至有网友找出了谣传中的劈腿男女主角照片,并将之公开。但未几,原发文者便坦承:劈腿事件是自己捏造的。由于该文发表日期为2月28日,也因此被报导的记者谑称为「新二二八事件」。这个事件在《中国时报》教育线记者陈洛薇的大幅报导后,成为3月2日的该报的头版头条。此事引发许多争议,网络隐私权、记者疏于查证的心态和煽情的报导手法,都一再的引起讨论。但尤其引发批评的是,将非公众人物的情感问题置于头版头条,违背了符合该报所宣称的新闻价值
  • 2006年台北市长马英九访问日本时,《中国时报》曾报导「马英九获得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以及外相麻生太郎有力的支持」、「安倍发言表示将来会出现‘马英九效应’,期待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等[26]。但是日本《产经新闻》指出,《中国时报》对于安倍与麻生支持马英九的报导并无事实根据,已造成二人「对此毫无事实的报导感到困扰」[27]。《中国时报》总编辑王健壮则表示:「没意见。」[28]
  • 曾获选台北市模范劳工的《中国时报》前新闻校对陈文贤因不满资方以「裁撤校对部门」为由无预警资遣,向台北市政府就业歧视评议委员会申诉:《中时》因其工会干部身分歧视他,对他采取不利待遇。台北市政府劳工局裁罚《中国时报》新台币三十万元。这是台湾首宗裁定工会干部就业歧视成立的个案。台北市政府劳工局表示,《中国时报》以重大亏损与业务缩减为由资遣,不理会当事人转任印刷部门的意愿、相当年资及学经历,也未给予职缺消息或协助;反而招募新人,不给他机会去尝试印刷部门工作,显然是因其工会职务而歧视他。中时报系总管理处强调资遣作业一切合法,不回应此案[29]
  • 2010年5月,中国时报引用《甘肃日报》的文章,指控南韩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金秉德考证「名诗人李白为韩国人的后代」。此消息传发转载于各媒体后,引起大批华人不满和讥讽。次日,驻台北韩国代表部即亲向首尔大学历史系查证,结果是查无金秉德此人。[30]
  • 2010年12月12日,资深记者黄哲斌为了抗议媒体置入性行销情况严重,决定辞职以示抗议[31]。辞呈上写着「台湾报纸业配新闻领先国际潮流,自认观念落伍,告老还乡」。[32]在自己的博客《【图解】第一次买新闻就上手》写着:「离开的原因很单纯,不是跳槽、不是资遣,不是优离优退,而是『我再也无法说服自己,这是个值得托付的行业』。」等感想。[33]
  • 2012年8月,被挂名影射黄国昌是走路工幕后黑手的主稿里,之后还被要求写特稿,虽多次跟社内长官沟通,质疑「只有三分证据,却硬写十分的话」的正当性,但均石沉大海。[34]因为旺中集团报导黄国昌走路工事件违反新闻专业,决定辞职的记者游婉琪在博客公布了七月廿五日走路工事件发生当日,到八月九日决定离职之间写的十篇日记。日记描述离职的原因是无法接受报社处理黄国昌走路工相关报导、长官擅自将她的特稿从原本三段加到六段,偏离她的文意,特稿代表记者观点,被一百八十度扭曲,是她决定辞职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决定离开中时[35]。14日,中时处理旺中案黄国昌走路工事件严重影响内部士气,继副总编辑何荣幸请辞后,国际新闻中心主任阎纪宇、调查采访室资深记者高有智,年轻记者黄奕潆等三人,也因不满旺中案离职。
  • 2013年4月20日,中国时报A6版报导法务部在4月19日晚间枪决6名死囚的新闻时,将死囚陈东荣照片误植成民进党前立委陈东荣的照片,当日(20)日晚上中时发布道歉启事。[36][37]
  • 2013年9月12日,中国时报针对日本宫崎骏拒绝支持东京申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计划,原因是对于日本政府解决福岛核灾政策的不满,但吉卜力工作室澄清这项报导完全子虚乌有。但经由中国时报后续求证,吉卜力工作室通过台湾迪士尼公司发表正式声明书,表示该篇报导「《中国时报》新闻内容并无不实或造假。」真正错误报导的是日本网络媒体Record China[38][39][40]
  • 2014年3月,中国时报、联合报的一则民众投书被人指出两篇文章的投书人不同,但内容却一致,质疑一稿两投。随后,中时电子报网站撤除该篇文章,重申禁止一稿多投立场,该篇文章亦不予稿费。[41]
  • 2014年,由无国界记者组织所作出的新闻自由指数统计报告中,在亚太部份中国大陆对其邻近国家/地区的新闻自由有着因经济而来的影响,而台湾的新闻自由也因中国时报被亲中国大陆的旺旺集团收购受到了威胁[42]
  • 2017年,前中国时报记者陈志东表示中国时报允许置入性行销,出卖新闻伦理与公信力[43]
  • 持不同政见者、评论作家曹长青于2017年6月7日声称,《中国时报》系的报刊盗用他人的名义在不到一周之内连续发表八篇攻击他的文章。他认为,《中时》的总编辑在讨好和国台办关系不错的《中时》老板蔡衍明,这比《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更疯狂,沦落到赶超文化大革命时期打手的地步。[44]
  • 2019年6月,因为9日刊登一篇回顾六四30周年的文章[45],中时电子报被中国大陆的网络防火长城封锁[46]。11日,中时电子报通过人工审核删除网站内所有提及「六四天安门事件」的新闻、舆论、评论文章、书评[47][48][49]。12日,中央社报导,以关键字查找,已经查无六四文章,询问中国时报与中时电子报等单位都未回应[50]
  • 2019年6月21日,中时记者廖肇祥在个人脸书宣布辞职消息,理由是因为他很怕变成「连自己都讨厌的人」,他说自己认同媒体各有立场一事,但也难过身处媒体为了立场,恶意扭曲偏颇作假自我审查,甚至唱衰、伤害台湾这块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这违反了他做人的良知,并提及「像徐宗懋这样用生命安危鲜血换来的新闻、图像与历史,你们竟然照样也能自我审查,说不要就不要,说撤掉就撤掉。」[51]
  • 2019年6月25日,中国时报刊登姐妹报《旺报》未经查证报导假小三通通航仪式的新闻「旗津洞头小三通今首航,高雄温州发大财」[52][53][54]。27日,该报导已经于中时电子报下架[54][55][注 2]
  • 2019年7月9日,中国时报记者报导「住得近才用心?花妈住官邸 气爆后3小时才到现场[64]」,但此说法早在2014年已由高雄地检署公布的监视器画面澄清为25分钟[65]
  • 2019年7月16日,金融时报报道国台办对包括中国时报在内旺中集团媒体编辑部门下达编采指示。[66]旺中集团为此控告《金融时报》、翻译引述报导的《中央社》和罗文嘉[67]2021年初,递状撤告。[68]
  • 2019年7月17日,中国时报在报纸头版刊登「李远哲力拱陈建仁 问鼎中研院」。对此,中华民国总统府已出面驳斥,强调是子虚乌有的假消息,随后副总统陈建仁也在Facebook发文澄清,呼吁「千万不要相信假新闻」[69][70]
  • 2020年12月11日,司改会昨天前往总统府召开记者会要求蔡英文总统特赦邱和顺,其中有名男子扮演邱和顺并戴上手铐脚镣蒙着双眼。记者会结束后,有位自称摄影师,以补画面为由,请扮演邱和顺的男子,举高铐上手铐的双手,并站在总统府前。然而,这张照片成为中国时报的头版照片,但新闻内文和邱和顺案一点关系也没有,也引发司改会谴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此为中国时报不当使用救援团体画面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侍从媒体

就媒体业而言,台湾曾经的侍从媒体报业有:联合报系及中国时报,两个都是受惠于中国国民党扶植而得以壮大的报纸集团。而它们长期以来的编辑倾向大多呈现一言堂的情况,即便在报业自由化的时代,这些因侍从而起的大规模媒体集团之所有人,仍因介入政治斗争,而将手上的媒体公器私用,提供一面倒的消息或言论给社会大众[71]。因此部分台湾侍从主义所致的台湾媒体产权集中化,导致台湾戒严解除后的媒体环境仍然让新兴小媒体的生存空间被少数几个侍从媒体集团抑制,所以对台湾而言,报禁解除同时,无形中反倒是为台湾又扣上了一个新报禁。这个由中国国民党政府长期威权统治台湾导致的结构性不平等,限制了民主生活中,「公共领域」的多元性与开放性[71][72][73]

注释

  1. 他们表示:...事实上,《中国时报》自蔡先生入主后所展现许多「积极排除不利中国言论」之「自我审查」事例,早已引起知识界的严重质疑。蔡先生以其在中国所取得之资本,摇身成为台湾媒体集团大亨后,在华邮所发表之为中国打压民主、践踏人权种种极权行径擦脂抹粉的荒谬言论,更印证了我们对于中国企图通过直接间接掌控我国媒体,操纵台湾公共舆论与市民认知的忧虑。 即使在中华民国过去由威权转型为民主的过渡时期中,《中国时报》某程度仍保有对民主、自由与人权价值的基本尊重,尚不致于扭曲事实。针对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当时的《中国时报》即曾以「共军开火镇压 学生民众死伤无数」、「天安门死伤枕籍 北京城空前动乱」为标题报导,并刊载思想史大师余英时先生〈枪弹只能杀人 不能扼杀民主怒潮〉的评论。 然而,时至今日,挟着其在中国取得资本入主中国时报的蔡先生,竟公然作出完全悖离事实的荒谬言论!蔡先生更赤裸地以编辑人事任命杀鸡儆猴,践踏新闻专业自主、干预内部新闻自由,使对于台湾社会民主守护与自由防卫扮演关键角色的媒体公器,沦为媒体老板为追求个人利益,用以恫吓民主、压制自由的帮凶工具,我们只能挺身向这样恐已难称为「媒体」的「媒体」说「不」! 既然今日由蔡先生公然操控的中国时报,已不再忠实,不仅对蔡先生的离谱行径闷不作声,更弃守自己作为民主社会媒体公器所应肩负的职责,自甘堕落成为商人迎合极权政体的传声筒,我们只能选择向「中时」说「不」!今后,我们将拒绝在中时媒体发表文章,直到它重新拾回「媒体资格」的那一天。为了捍卫我们所共同珍惜的价值,我们也大声呼吁更多知识界的朋友加入「拒绝中时」的行列! 这项网络活动已获得约一千五百位团体与个人连署。[9]
  2. 对此,陆委会发布新闻稿表示「...系政治操作的欺骗作为,意图为地方营造发大财的假象;...高雄旗津及中国大陆浙江省温州洞头均非「小三通」港口,依法并无「小三通」可能;...6月25日上午10时上和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小三通首航活动,是个大骗局,其目的在营造其对外宣传视频上所说的『货出去,人进来,发大财』假象。」[56]高雄市政府晚间发表声明表示,高雄旗津到温州小三通的首航典礼为私人公司的个别行为,该活动与高雄市政府完全无关[57]。参与活动的高雄市观光局长潘恒旭当日发文解释旗津小三通仅是物流不载人并且会先于高雄海关接受检查、检疫,表示该网络指控旗津小三通首度开航,担心会带来非洲猪瘟一事,是移花接木,中天采访潘恒旭时并没提到小三通[58][59][60]。同样出席并于当日发文「今天高雄虽然天空不作美,但高雄依旧要货出去 拚经济,今天开通高雄港与温州洞头小三通促进高雄经济发展」的高雄市立委黄昭顺于隔日修改文章澄清并对未查明真相一事道歉[61][62]。28日,高雄市长韩国瑜于上任半年政绩发表记者会后,请身为交通部前部长的副市长叶匡时对小三通提出解释,「台湾本岛到大陆,是没有小三通的,所以本身是个误导」,韩国瑜并陪同潘恒旭公开向社会大众道歉,表示未来公务员参加各种活动仪式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做好调查[63]

参考文献

  1.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 2005年 [200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4) (英语).
  2. 《中国时报》2017/06/29 A1版
  3. . BBC News.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4. . 台湾文学网. [2016-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4).
  5. 黄崇凯、作家.开卷好书奖25周年特辑II得奖作品篇-开卷好书与迟到的读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时电子报.2013-12-14 [2016-05-27]
  6. 林欣谊、张铠乙. 开卷好书颁奖 江揆台下祝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时电子报.2014-01-11 [2016-05-27]
  7. 黄哲斌.乘着喷射机,我离开《中国时报》.【图解】第一次买新闻就上手.2010-12-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 陈昭妤. . 台湾醒报. 2012-02-07 [2012-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9).
  9. 当中时不再忠实,我们选择拒绝--拒绝中时运动.台湾连署资源运筹平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 姜庚宇. . 香港01. 2019-06-23 [2019-06-23].
  11. 刘力仁. . 自由时报. 2019-06-23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12. . 早报. 2019-06-28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13. 周毓翔、谭宇哲、王文郁. . 中国时报. 2019-06-24 [2019-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14. 徐宗懋专栏-六四的回想与感想
  15. 本报今起调涨售价,《中国时报》1996/01/01 第1版
  16. . 中央通信社. 2008-06-18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17. 联合新闻网. . 2008-06-18 [2008-06-18].
  18. . [201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8).
  19. 改版启事.中时电子报.2014-01-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01-01
  20. 陈政伟. . 中央通信社. 2019-06-12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21. .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22. 联合报系新媒体部. . 联合报系新媒体部. [202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2).
  23. . GreatFire. [202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24. 旺报从2020年4月起并至中国时报发行
  25. 《政治经济学的悖论:中港台传媒与民主变革的交光互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
  26. 萧旭岑、何博文.安倍晋三会见 盼「马英九效应」.中国时报.2006-07-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7. (日语).日本《产经新闻》.2006-08-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8. 日媒:日2阁员 否认中时挺马报导.自由时报.2006-08-04
  29. 歧视工会干部 中时罚30万.苹果日报(台湾).2006-1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 李白韩国人?驻台韩代表部:子虚乌有.中国时报.2010-05-20 Archive.is存盘,存档日期2012-07-18
  31. . 自由电子报. 2010-12-13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中文(台湾)).
  32. 林. . 天下杂志463期. 2011-04-25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0).
  33. 黄哲斌. . 【图解】第一次买新闻就上手. 2010-12-13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34. . 苹果日报. 2012-09-01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6).
  35. 刘力仁. . 自由电子报. 2012-09-01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36. 中时搞乌龙 死囚陈东荣误植前立委照
  37. 误植陈东荣照片道歉启事.中时电子报.2013-04-20 Archive.is存盘,存档日期2013-06-28
  38. 徐定远. . 中国时报. 2013-09-14 [2016-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8).
  39. 这次糗大了!吉卜力工作室全面否认中国时报的报导!.Animen最多元的动漫平台.2013-09-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0. . [201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2).
  41. 一稿两投 《KANO》遭计划性攻击?.自由电子报.2013-09-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2. .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43. 陈志东, , 乌云也美丽, 2017-05-18 [2017-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44. 曹长青. . 台湾e新闻. 2017-06-07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45. 薛中鼎. . 中国时报. 2019-06-10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46. 中央社. . 联合新闻网. 2019-06-10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47. . 苹果日报(台湾). 2019-06-11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48. . 大纪元台湾. 2019-06-12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49. . 就以,嘘…. 2019-06-12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50. 陈政伟. . 中央社 CNA. 2019-06-13 [201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51. 苏伟桦. . 华视新闻网. 2019-06-21 [201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中文(台湾)).
  52. . 壹电视 NextTV. [2019-06-28].
  53. . 富联网. 2019-06-25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7).
  54. 林瑞益. . 旺报. 2019-06-27 [201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5.
  55. . 联合新闻网. 2019-06-27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56. . 中华民国大陆委员会. 2017-02-24 [201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57. . 苹果日报. 2019-06-25 [201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58. 杨濡嘉. . 联合新闻网.联合报. 2019-06-27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59. . 潘恒旭 Facebook. 2019-06-24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60. 朱世凯. . ETtoday新闻云. 2019-06-25 [201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7).
  61. . 黄昭顺 Facebook. 2019-06-24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62. . 自由电子报. 2019-06-25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63. . 苹果日报. 2019-06-28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中文(台湾)).
  64. 刘宥廷 、柯宗纬 、林宏聪 、高雄. . 中时电子报. 2019-07-09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65. 朱世凯. . ETtoday新闻云. 2014-12-19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66. . 中央社. 2021-07-17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中文(台湾)).
  67. Huang, Abby. .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9-07-19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中文(台湾)).
  68. 吴珮如、甘庭嘉. . 苹果新闻网 (苹果日报 (台湾)). 2021-03-11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中文(台湾)).
  69. . ETtoday新闻云. 2019-07-17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7).
  70. . 陈建仁 Chen Chien-Jen Facebook. 2019-07-16 [201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71. 林丽云. (PDF). 台湾产业研究. 2000: 89-148 [201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4).
  72. . 庄锦农. (PDF).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硕士论文. 2017-03 [2018-12-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21).
  73. 王立新、全彩宜. . “台湾电视批评发展史”. 2015-10-12, 15 (6). 三退过程中股权释放与购买环节规则不严谨不透明,监督机制严 重缺失,导致各方政治力量以此为契机,化国有官办媒体 为己方阵营的私营媒体,并通过多种运作手法推动跨媒体所有权的高度集中,使台湾媒体在新世纪初期即呈现出鲜明的集团化特征。;如国民党将“三中”媒体(中视、中广、中影)售卖给党国时期的侍从媒体———中时集团接着陆续发展 了中时集团,先后买下中天电视及中视,前飞碟电台董事 长赵少康买下中广......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