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寇

十一寇,原称建议不提名十一人手术刀行动十一人,后被当时仍为同政党的沈富雄改自称为十一寇,是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时在台湾出现的政治术语,指称民主进步党内部人士(保守派)认为不应该被提名的11位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拟参选人。

十一寇(建议不提名十一人、手术刀行动十一人)
日期2006年12月 (2006-12) - 2007年1月 (2007-01)
地点 中华民国
参与者李文忠林浊水洪奇昌
段宜康沈发惠蔡其昌
林树山郭正亮郑运鹏
罗文嘉沈富雄范巽绿
萧美琴(以上随机排序)

由于总统配偶及亲信遭起诉等事件激起群众政治诉求扁政府陷入执政危机,立法委员党内初选竞争中因检讨内部而被点名的分别为新潮流系7人(李文忠林浊水洪奇昌段宜康沈发惠蔡其昌林树山)、正义连接3人(郭正亮郑运鹏沈富雄)、陈水扁嫡系(扁系)1人(罗文嘉)。后来也传出范巽绿萧美琴基本教义派支持者列入「十一寇」行列,有时被合称为「十三寇」。

简介

2006年12月中旬,全台联播广播电台政论节目《台湾人俱乐部》主持人章天军(本名「章松根」)、郑愉生(人称「阿生」)发起的手术刀行动[1][2]。章天军与阿生呼吁民进党基层党员听众,签名支持手术刀行动;最后获得数万党员签名,并将此连署及声明送交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并希望民进党勿提名此11人参加2008年立法委员选举。深绿支持者认为,这11人对内批判是为了争取名声,在民进党初选电话民调时取得不会投给民进党候选人的中国国民党选民的支持,拿下高民调数字而获得初选提名;因此将其一一点名出来,目的是希望泛绿选民能用选票予以制裁。

深绿支持者指控,前述11名委员在「泛蓝掌控的媒体」中为了要争取曝光度赢得党内立委初选民调,故常对外发表符合「泛蓝媒体」需要的言调供其炒作,有些委员对于当时民进党的一些丑闻(特别是台开内线交易案国务机要费案)及党内当权派逐渐明显倾向深绿的路线和政策屡有严厉的批判,有些则对于喧腾一时的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表现宽容,因而被一些深绿的广播电台点名归类为「建议不提名十一人」,指责他们「砲口向内,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是破坏泛绿团结的内奸;有些则是亲中媒体的常客,爱接受访问或上节目,发表让深绿难以接受的言论。在这11名委员中,多半为一向以勇于对内批判著称的新潮流系出身者,其中也有民进党的创党元老、资深思想领袖及中央运行委员(中执委)等内核干部。

2006年1月11日,政治评论家金恒炜说:「新潮流已成为民进党内的癌细胞,也成为民进党支持者的梦魇;如果民进党无力处理新潮流,只有靠选民的选票加之歼灭。……如果新潮流内确有清浊之分,民进党支持者要在各类选举——包括初选与正式投票——时推出『反辅选运动』或贴出『落选封神榜』;当然可以缩小打击面,不针对整个新潮流,而针对新潮流内少数不肖者及其同路人。不止于此,每位系出新潮流的候选人,无论参与北高市长或立委改选,必须要像邱义仁一样『公开表达立场与态度』。……拜媒体之赐,这些『两面派』的言行都有案可稽。至少从今天起,民进党的支持者可以冷眼旁观,届时祭出的『黑名单』,等下次选举再来算总帐。民进党不能清党,选民可以。」[3]

「十一寇」或「十三寇」一词是源于沈富雄。沈富雄面对媒体时,自嘲为「十一寇」;但章天军等发起人多次否认以「寇」字定名,只称「建议不提名十一人」;其实提出此词的发起人们平日以台语为主要语言,而台语常用字并无「寇」字。

内部意见

  • 泛绿内部对于某些人点名批判十一寇的作为也有不满,但是泛绿大多认同「在对内批评时必须避免被蓝军利用」。
  • 泛绿内部对于十一寇个别成员的褒贬不一;其中沈富雄、李文忠是遭到最多泛绿人士批判者,而林浊水遭到的批判则是较少。
  • 泛绿对十一寇、新潮流系与陈水扁也会采用类似的批评,例如批评他们「会被媒体欺骗及利用」、「不知道媒体一直对民进党抱持敌意」。陈水扁无法妥善处理媒体关系且无法有效反击媒体抹黑,让泛绿人士非常不满[4]。许多泛绿人士也用类似的观念批判所谓十一寇及新潮流。2007年3月2日,《美丽岛新闻网》总主笔叶柏祥批评十一寇:「这些喜欢人大发党难财,平时不会替党讲话;可是每次碰到党有难,就会扮演落井下石的角色,雪中送炭从来没有,只会锦上添花。」[5]
  • 泛绿经常批判媒体及司法体系明显「严以待绿、宽以待蓝」,并因此严重违反其职业道德[6];十一寇有时也遭类似批评。但国立中山大学电机学系退休教授陈茂雄与《台湾壹周刊》均提出反对意见,陈茂雄评「2000年以前,亲绿媒体非常少;民进党执政之后,因西瓜效应,亲绿媒体才逐渐增加;到了2008年总统大选前,亲绿媒体达到最高峰,立委选战及总统大选绿营反而大败」[7],《台湾壹周刊》评「当年国民党控制所有媒体,照样失去政权;当年党外手上没有一份自己的媒体,却能掌握政权;民进党把自己的失败归之于亲中媒体统派媒体,根本是逃避现实、自欺欺人」[8]
  • 泛绿内部有相当的意见认为,基于「巩固本土政权」的泛绿政治正确,一旦民进党提名十一寇参选任何公职,「骂归骂,但票还是要投下去」,尤其是当这些人到泛绿的艰困选区竞选时。

批评

在媒体的广泛报导下,十一寇成为深绿支持者的众矢之的,深绿支持者批评他们向泛蓝靠拢,因此民进党内的当权派后来积极运作「排蓝民调」等措施,以致十一寇绝大多数都在2007年民进党立委初选等政治活动上遭到挫败。十一寇有些人修正步伐以避免深绿不满;当时唯一退党的是沈富雄,而他退党后的言论还是一直引起泛绿不满。后来传出范巽绿萧美琴被深绿支持者列入十一寇之列,范巽绿是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副总指挥张富忠之妻,萧美琴是新潮流系长期盟友之一[9]、且被非常光盘《非常报导2007年第一辑》蔑称「中国琴」,两人与十一寇合称「十三寇」。

2006年12月15日,政治评论家江春男评:「新潮流短视近利,爱出风头,排他性太强。但是,民进党最大的危机是把一言堂当作团结,不容许杂音,不敢反省,更不能讨论问题,所以才会产生保皇派和改革派的区别。新潮流也许不配称为改革派,但是许多人戴着保皇派的头衔却是名正实归、一点也不冤枉。」[10]

2006年12月27日,段宜康在民进党中执会提案自请处分,他反讽,他犯行严重、显然不受党章「自由讨论及批判[11]」之保障,「(我)身为本党中执委,竟不知:台湾解严二十年后,本党戒严」[12]

2006年12月29日,段宜康以「被非礼的女孩」形容自己被指为十一寇之一:「一个女孩子裙子穿太短就被非礼,别人却只说『谁叫妳裙子穿这么短』,这样对吗?」[13]他还说,民进党的问题不在于十一寇,而在于党内的标准因人而异;他还说,民进党中央党部放任党员「跨越红线搞斗争」,却未见民进党领导人制止此类行为,「这跟国民党过去搞黑名单有何两样?」[14]

2006年12月31日,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瞿海源评:「民进党有一股势力要赶走一些主张『改革』的精英,有点像当年国民党逼走新国民党连接的样子。虽然沈富雄提议十一寇集体发声,但是情势比人强,无意改革的民进党使得改革倡导者可能要容身也会十分艰难。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但是在政治素养和作为上,民进党的保皇派或保守派,却是和国民党当年的保守派十分神似,就是:坚持虚伪的意识形态排除异己以巩固保守势力,没有政治理想,也没有一点真正的民主素养,但很擅长搞政治斗争。」[15]

2007年1月1日,政治评论家南方朔评:「游锡堃要抢急独资源以争位,而那些保皇党则要借着整肃十一寇来替立委减半的新情势铺路。」[16]

2007年1月2日,李文忠说,他尊重每个群体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立场,但他质疑支持手术刀行动的「台湾民兵团」这些人对民进党究竟是正数还是负数;段宜康则要求民进党,应该站出来捍卫党的传统与价值,让民意代表的问政自由不受民粹及国家暴力的威胁[17]

2007年1月2日,林浊水说,民进党中央不但没对地下电台点名十一寇事件加以疏导,反而加以背书,会让民进党「稳死」[18]。同日,民进党副秘书长蔡煌瑯回应,地下电台发起的行动是支持者自主性行为,与民进党中央无关,林浊水的指控是严重误解;民进党中央也是被支持者监督的对象,对于林浊水要求党中央疏导地下电台一事,他感到很无奈[19]

2007年1月10日,前台湾教授协会会长蔡丁贵评:「我不但非常欣赏《台湾人俱乐部》的朋友,从基层公民的角度直接采取行动,落实公民社会的建构,让社会正确的价值观更加清楚的得到认识与实践。读者们不必太计较这个行动采用较刺激的名称,它的贡献会让台湾的民主、法治、人权更加的稳固。有这样的公民行动展现人民的力量,令人对台湾的未来更加乐观。……从这个行动推动以来,大家可以看到这一些受到检验的政治人物的发言收敛了许多,连署人数的多寡并不是那么关键;人数越多,当然政治人物会越知道人民力量的厉害,这正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内核力量。……真是应该感谢《台湾人俱乐部》的朋友的行动,确实有手术刀的行动效果。」[20]

2007年1月11日,国立中山大学教授陈茂雄评:「若台湾是一个正常国家、也有正常的社会规范,则被点名『十一寇』等人的言行完全正确。不分党派,任何人有错当然要接受批评,党内同志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台湾的意识形态严重对立,已经没有正常的社会规范,要如何批判自己的人?……任何绿营人士都可以抨击民进党,然而必先切割蓝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让民众觉得自己与蓝营或中国唱同一个调。所谓『十一寇』不能被多数绿营人士所接受,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与蓝营与中国切割。」[21]

2007年1月13日,陈茂雄说,任何政党都会有优点与缺点,但是绿营的人容易看到「绿营的优点、蓝营的缺点」,蓝营的人则容易看到「蓝营的优点、绿营的缺点」;例如,他的一位挚友自认为是深绿人士,且认定自己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事情的看法都以是非来评断,「不过,笔者发现,他只看到绿营的缺点,却看不到蓝营的缺失……这位挚友的政治立场已由绿转蓝,只是他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不知被点名的十一寇有没有犯这个毛病?」[22]

2007年1月29日,沈富雄说,台湾团结联盟主席黄昆辉已经宣示台湾团结联盟要走中间偏左路线、弃守深绿,民进党已无深绿后顾之忧,以后民进党要在中间路线比高下,「十一寇」应改称「十一君」,十一君才是民进党的正规军。同日,林浊水说,若沈富雄所谓的「正规军」是「走新中间路线」,他就不会认同,因为他主张走「稳健台独路线」;至于台湾团结联盟是否真的修正路线,还有待观察[23]

2007年3月1日,沈富雄说,上星期的民进党中常会,有民进党支持者宣称带着六万份连署书要求党中央不得提名十一寇参选立委;这些连署的人说洪奇昌是「西进昌」、罗文嘉是「背骨囝仔」,这些都还可以讨论;但他们说萧美琴是「中国琴」、魏明谷是「太监谷」[24],就太没天理与没良心;「我敢说:那六万个人通通加起来,对台湾的贡献,比不上萧美琴一根脚毛!」沈富雄也说,十一寇遭围剿,游锡堃却只说「人民的声音我听到了」,他质疑游锡堃为了参选总统而「对深绿低头到这种程度,是非不明到这种程度」。同日,游锡堃回应,民进党谦卑听取各界声音是应该的,如果有社团对民进党从政党员有所不满,他也是以谦卑的态度听其意见作为参考[25]

2007年5月11日,反贿选研究室负责人王洲明说,新潮流系已经沉沦,新潮流系在2007年民进党立委初选输得不冤枉:1997年新潮流系成员廖永来接任台中县县长,有人出书以「红包来」一词影射廖永来收贿,却未闻廖永来作出任何解释或说明,2001年廖永来当然连任失败;廖永来下台四年后,台中县县民「恐怖记忆犹新」,导致2005年形象清新的民进党县长候选人邱太三在全县21个乡镇市全部惨败;2006年6月新潮流系大老吴乃仁突然请辞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2006年7月新潮流系成员史哲突然请辞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劳工保险局总经理,「是否受到媒体诸多负面报导而请离,值得国人细究」;2006年底的台北市议员选举,新潮流系新秀李伟民选前涉及贿选导致选后被起诉求处有期徒刑六年,而反贿选是民进党在选举期间的内核价值;所以,「以前的新系算是不错,最近瘟疫连连,就让系内成员与支持者共同反省吧」[26]

2007年5月15日,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永明说,新潮流系在2007年民进党立委初选党员投票的表现不佳,「或许新潮流的问题不在于路线的问题,而是在于太组织化了,因标签鲜明,所以一旦(立法委员选举制度)由多席次选区改为单一选区,新潮流的候选人就会成为其他政治人物的假想敌,在地方自动重组成两个派系争夺一个立法委员席次的结构;也就是新潮流的组织化特性刺激了其他民进党势力的团结,路线问题就变成了打新潮流与否的选择。」[27]

2007年5月17日,民进党立委初选结果揭晓,十一寇中的罗文嘉、沈富雄与洪奇昌都跌出安全名单,萧美琴确定败给王世坚。李文忠痛批,如果党的制度让民调高的人无法代表党,将会有很大问题。沈富雄痛批,这次初选在特定媒体、党员大户、重度排蓝民调的夹杀下,党内勇于自省、敢发言的人几乎都惨遭猎杀,「祝福我们的党从此党运昌隆、耳根清静。我们就好像把太阳从东边地平线唤起的公鸡: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公鸡已经被宰了。」洪奇昌讽刺,这次初选结果是极力围剿十一寇的民视新闻台政论节目《头家来开讲》的胜利,当时该节目主持人是民进党台北市议员参选人童仲彦。罗文嘉批评,重度排蓝民调排掉了80%的选民,这样的结果会影响民进党体质,民进党可能渐渐往极端方向靠拢[28][29]

2007年5月17日,由近百家台湾地下电台组成的「台湾先进科技传播管理协会」秘书长李文华说,该会前身是「全国未立案电台联盟」,也有深绿政论节目主持人加入,大家默契是不介入政治运作;但是现在深绿的主持人在民进党内各扶其主,该会毫无约束力,但该会成员都未加入抵制十一寇的行动[30]

2007年5月18日,江春男评:「他们(十一寇)因为好发议论,而在党内备受批评;在重度排蓝和特定媒体的双重包围之下,无法跨越初选门槛,而中箭下马。其实,这些人如与国民党对垒,胜算较大;但他们受制于内规,败在自己人手中。他们退出后,劣币驱逐良币,民进党的战斗力恐将大打折扣。……他们最大的失败是缺乏基层经营,与群众脱节:有些人的个性根本不适合当民意代表,当年因风云际会,意外走上政坛;能做到今天,已属侥幸。也有人满身名牌,菁英口味,与民主斗士形象相差不可以道计,这种人被淘汰出局是理所当然的。……民进党迫切需要改革,党中央却不敢面对真正问题,常以忠诚压制改革;『十一寇』的抹黑战术,就是在这种气氛下炮制出来的。十一寇的去留是小事,整个党发展方向大受扭曲才是大事,也许需要付出惨重代价才会惊醒。」[31]

2007年5月19日,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李丁赞评:「第一,新潮流过去因为各种权力斗争,而与其他派系结下深厚的宿怨。第二,新潮流一直到最近都是民进党权力的重要内核,从府(总统府)、院(行政院)、党中央、到各地方,新潮流都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对很多民进党人来说,新潮流更是可怕的竞选对手。因此,(百万人民倒扁运动)红衫军一出,新潮流又主张反省改革,原来利益的冲突迅速转化成道德指控的借口,这才是十一寇(被指控)『不忠党爱国』的真正原因。……十一寇事件,是后威权时代的白色恐怖。这整段斗争历史与操作手法,都会留下历史的见证。十、二十年后的历史或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会有更公允评断。可悲的是,民进党丧失了一批极其优秀、能真正开疆拓土的人才,对民进党将是极大的损失。」[32]

2007年5月24日,李文忠确定成为唯一通过民进党立委初选的十一寇成员,李文忠批评民进党立委初选制度:「创设一个制度,把一部分人选排除;创设了几个制度,使得几位优秀的候选人不能出线。」[33]

2007年5月25日,林浊水说:「2000年之后,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主流,按理统独对立应有所消退;但朝野政界无开发新愿景能力,只能炒作统独旧议题。另方面,M型社会随着经济不景气愈趋明显,全球化中经济生活的受害者浮现了反全球化(在台湾则为反西进、反三通)的『经济民族主义』、甚至民粹式的台湾民族主义。加上蓝军的内核价值仍然呈现强烈的反台独色彩,于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产生的矛盾意外地又和统独矛盾得到配对。于是左右矛盾不但无法取代统独矛盾,甚至左右统独,成了领导人得以操作民粹民族主义的基础。这种操作既带来了近年来政局最激烈的朝野对立、社会不安,也造成民进党产生令人瞠目结舌的国会初选名单。」[34]

2007年5月27日,世代论坛首席执行官周奕成说:「这次(2007年)民进党内立委初选,亲绿媒体介入很深,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自1991年地下电台兴起,海外台独学者回台组成台教会,民进党已把意识形态外包了。以前是从政者做理论,如许信良林浊水谢长廷等;现在地下电台和名嘴用强烈的民粹语言诉求群众,使得政治领导者逐渐丧失理论论述能力。民进党政党部门与理论论述脱勾,和论述被外人垄断,是民进党面临的危机之一。」[35]

2007年5月28日,瞿海源评:「在民进党各方势力竞合而确定解散派系之后,新潮流这个派系性格特强的派系几乎无法因应;在全面打击新系力量汇聚时,甚至围剿十一寇时,新系成员也反击无力。由于新系成员多直言批判陈水扁的缺失,在各种政治势力逼迫陈水扁下台的各种行动失败后,新系反倒是受到最大的伤害。在两大敌对阵营交锋下,新系进退失据,甚至引爆民进党内长期对新系的不满;新系成了深绿无力对抗蓝色阵营攻击下的替罪羔羊。」[36]

2007年9月7日,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说,党史馆日前进行党籍总整理时发现,包括陈水扁、吴淑珍吕秀莲、谢长廷、邱义仁、游锡堃、叶菊兰陈其迈杜正胜柯建铭李进勇苏焕智施茂林等绿营政治要角都曾于民国50至60年代以学生身分加入国民党;民国50至60年代属于台湾经济转型期,当时国民党一党独大,具有高度热忱或企图参与政治者才会积极加入国民党;目前大部分绿营政治人物,当年都曾加入国民党,如今改投靠绿营,民进党是否也应查看这些党员的忠诚度;他并戏称,上列13人是「绿营新十三寇」[37]

2007年9月26日,学运世代出身的前民进党政策中心首席副首席执行官、时任汉翔航空总经理罗正方说,2006年是民进党的学运世代重创最严重的一年,其中内政部次长颜万进因涉及北投空中缆车弊案遭收押,萧美琴、沈发惠、段宜康、蔡其昌、郑运鹏、罗文嘉等十一寇更纷纷在民进党立委初选中箭落马[38]

2007年10月4日,沈富雄在TVBS频道政论节目《2100全民开讲》痛斥,民进党统治者为了清除异己、斗争政敌,不敢向深绿支持者说真话,才会让深绿支持者排斥十一寇;他说,谢长廷与陈水扁都没有为十一寇说过一句公道话,因为他们认为可以把深绿支持者当作清除异己、斗争政敌的工具[39]

2007年11月3日,蔡其昌说,十一寇不是派系、组织、团队或政党,每个人意见都不一致,每个人被修理的状况也不一样,却被归类为一个群体,非常不公平;若勉强要说十一寇唯一的共同点,他只能说,那就是都必须不断向支持者说明,避免支持者不满的情绪在选举中发酵[40]

2008年,政治评论家公孙策评:「阿扁的贪腐事迹爆发,更引发了红衫军狂潮。那时候,(民进党)元老已离党而去,『十三寇』也『断肠人在天涯』。身后没有元老、手下没有少壮战将的阿扁,召集四大天王及一些『小天王』,询问『我该不该下台』。但是,还能『活』到那时候的,谁还有胆量说真话呢?」[41]

2008年1月14日,郭正亮讽刺民进党:「过去党内放任批判、斗争新潮流,现在斗到党整个要倒了,难道不用平反吗?」[42]

2008年1月16日,陈茂雄评:「恶棍常假爱国之名来运行政治斗争。绿营的恶棍将陈(水扁)总统与台湾划上等号:任何人对陈总统有意见,就被这一群恶棍冠上『反台湾』的罪名。因为群众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一些绿营的民众因而随这些恶棍起舞,造成群众围剿对陈总统有意见的人。恶棍更利用媒体围剿陈总统不喜欢的人〔包含李(登辉)前总统与台联〕,在绿营掀起严重的内斗,造成团结的蓝营对付分裂的绿营。……(恶棍)将陈总统与台湾划上等号,认定对陈总统不敬就是『反台湾』。……现在民智已开,恶棍假『爱台湾』之名以行,或许可以煽动一些基本教义派,但中性选民绝不可能接受,这是民进党大败重要原因之一。在中性选民的心目中,陈总统是人不是神,而且还是犯了不少错误的人。」[43]

2008年3月27日,李丁赞评:陈水扁政府执政期间,「绿色的选民越加努力捍卫民进党,任何错误都可以解释、化妆,价值系统开始混乱,错误也越来越离谱。最后,价值混乱到一定程度之后,浅绿菁英以及知识分子开始发声谴责执政党(民进党)。这种『窝里反』的情形,是可忍,孰不可忍?深绿大为恼怒。于是从过去的化妆掩饰,开始把炮口对内,转换成各种暴力攻击;『十一寇』与『中国琴』是明显的例子,所有杂音都逐一被清除。」[44]

2008年4月4日,李文忠撰写的专文〈民进党再起之路:深绿路线的反省与转型〉中提到,深绿支持者在某个程度上制约了民进党政府与政治人物的政策与表现,但民进党政治人物也引导、强化了他们的立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浅绿及主张维持现状者重视的是生活好过、政府廉能、及其他进步性的价值,他们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因此深绿路线现在反而不利于新的台湾共同意识的形成;深绿并没有错,错的是民进党误以为自己的选票基础只有深绿,错的是民进党把深绿的图像误认为是台湾的图像,错的是民进党的选举操作过度[45]

2008年4月18日,前民进党立委刘进兴说:「选民抛弃民进党,不是因为国民党好,而是对民进党失望。从前他们对民进党又怕又敬畏,怕它太激进、太粗鲁,但又敬它有理想、敢改革。民进党执政后,开始有点样子,也有一些政绩,吸引了150万中间选民,2004年才能过半连任。但阿扁的第二任期,弊端不断、蓝绿缠斗、党内内斗,社会对民进党敬的感觉消失、怕的感觉回来,中间选民就跑掉了。如果民进党不改变这种形象,四年后即使马英九没政绩,选票也不会回来。」[46]

2008年4月21日,淡江大学客座教授阮铭说,2007年民进党立委初选与总统初选,内斗过于激烈,让他百思不解;当时游锡堃积极争取民进党提名参选总统,因此他去请教游锡堃的军师叶国兴,叶国兴表示「先打狼、后打虎,然后因为游锡堃『民调很高』,游锡堃『一定选上总统』」;包括叶国兴、金恒炜、徐永明、罗致政在内的派人士真心服膺这套「先打狼、后打虎」的权力逻辑,所以才会出现被视为排除异己的「排蓝条款」,并掀起排除十一寇等被视为「民主内战」的腥风血雨[47]

2009年2月27日,罗文嘉评,许多在「不正常年代」因为种种理由受害的受害者,在许多年情势转变后,不自觉地变成以同样方式对待别人的加害者;林浊水近来对他的攻击,正是采用当年民进党内围剿十一寇的时候所使用的「贴标签」与「动机揣测」模式[48]

2009年3月25日,外省台湾人协会秘书长黄洛斐评,陈水扁与游锡堃是民进党〈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的主要推动者,却也是后来使用排他性本土语言来争取政治支持的主要人物;他们更进一步操控党内选举机制与对抗逻辑,影响所及是对十一寇等具温和形象的党内政治人物的猎杀与驱逐,并且成为民进党在2008年选举大败的原因之一[49]

2009年7月25日,前民进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许丕龙评:「民进党真的令人舍不得离开吗?本来这个当初为了制衡国民党一党独大的专政,由海内外台湾人民热心支持创立的党,如今仍然把持在挺扁势力手中。他们如同一群嗜血的虎豹豺狼,盘踞权力中心,挟持『误入丛林的小白兔』小英(蔡英文),任凭扁仔(陈水扁)贪腐风暴肆虐摧残倒地,沦落至今还抱着陈水扁图腾不放;作为当时参与运动的一员,哀莫大于心死,眼看着这令人心寒的『尚黑』党。一直以来,依循着陈水扁『逢中必反』的基本路线,落得任何人只要是与中国大陆有事业投资、有业务来往、有文化交流的,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十恶不赦的罪人而遭受攻击。」[50]2009年7月26日,《联合报》【黑白集】正面评价许丕龙此言:「范振宗许荣淑为登陆党纪案,反咬小英主席的姊夫去大陆经商却没事。这位『姊夫』许丕龙特自美国投书本报,他左批许何必留恋民进党而低声下气,右批『尚黑』的挺扁势力挟持蔡英文。……许丕龙不只是个被『牵拖』的亲戚,他曾任民进党中评会主委、曾披绿袍参选澎湖县长,因不满民进党变质而渐行渐远;一个深绿分子对党有这么深的看破,民进党能继续假装绿营基本盘是踢不破的『铁板一块』吗?……对许力争保住党籍,许丕龙有点不屑地说:『民进党真的令人舍不得离开吗?』对于如此『大逆不道』的论调,小英若真有胆识,就来个大义灭亲,连姊夫一起开除吧!」[51]

2009年10月16日,陈茂雄评:「深绿人士有一个特点:任何人只要提台独的主张就会受到群众的支持,即使他昨日还积极反台独;因而,即使陈前总统以前宣示与台独对立的四不一没有,他今日提出台独的主张一样受到深绿人士的拥戴,形成陈前总统绑架台独、而台独再绑架民进党,带给民进党相当大的困扰。」[52]

2010年3月31日,《中国时报》记者何荣幸评:「举凡执政党,都会以『巩固领导中心』之名行『一言堂』之实:民进党执政时要求不分区立委林浊水等闭嘴、用排蓝民调挤压沈富雄等『十三寇』,导致谔谔之士被迫噤声、党内民主精神沦丧,就是绿营走向一言堂而失去反省改革动力的鲜活例证。」[53]

2011年1月13日,江春男评:「党员投票最大弊端,就是很容易变成在本党同志中寻找敌人,派系动员,媒体介入,政策辩论变为人身攻击,排蓝条款变为忠贞调查。前几年的排蓝条款搞得乌烟瘴气,十一寇纷纷中箭下马,民进党形象大坏。」[54]

2011年7月1日,政治评论家曹长青说:「所谓新潮流,就是一路妥协绿营基本盘的理念,倾向讨好国民党、讨好蓝营。绿营民众曾把新潮流的干将们称为十一寇;后来在选举中,他们几乎全部被淘汰了。我在以往的文章和论坛中说过,那些妥协派讨好国民党,泛蓝媒体也表扬赞美他们,但怎么一到选举他们就都输了呢、而且是大输呢?因为明摆着,你妥协理念,伤了绿营基本盘的心;到选举的时候,绿营不感动,蓝营不买账。泛蓝给那些绿营的妥协派掌声,但不给选票;而绿营基本盘也不去含泪投票,所以新潮流会大输、大败。」[55]

2012年2月2日,律师魏千峰评民进党:「就容忍党内异见方面,表面上能够百家齐放,实质上长期以来排斥非台独基本教义派或与当权皆不合的意见,昔日林浊水、沈富雄被视为党内眼中钉即为适例。」[56]

2012年2月24日,林浊水说:「民进党在台独实践上,除了2000陈水扁宣布四不一没有、以及谢长廷的宪法一中、乃至今天主张修改党纲甚至〈台湾前途决议文〉的陈水扁办公室主任陈淞山表示放弃(或)至少模糊化台独立场外,台独路线又可以区分成『稳健』和『冒进』两条,共三条路线。三者在理论依据、对台湾主权的现况认定和实践的途径、以及两岸政策在政治经济能不能分开处理上都有非常大的鸿沟,意图结合的群众也大有不同,各方经常处在尖锐对立的状态;当年萧美琴等被打成十一寇,就是一个例子。更糟的是,民进党的许多主要领袖更常在不求甚解,采取拿来主义在不同路线中前后摇摆;至于党中央、立委、县市长间各行其是至唱反调的,就更不用说了。长期下来,使得国内外尤其是国际的信赖感根本创建不起来。」[57]

2013年7月,民进党籍前台南县县长苏焕智在接受中评社访问时坦言,不少深绿基层群众很难接受民进党政治人物与中国共产党接触,不乏深绿人士或基本教义派政治人物在电台谩骂、甚至蓄意抺黑这些政治人物,他自己也有过类似经验,民进党内有些很优秀的青壮派甚至被扣上「十一寇」这个大帽子,这些都是很麻烦、也很痛苦的经验,所幸现今民进党内的氛围确实朝比较开放的方向迈进[58]

2013年12月6日,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医师柯文哲说,他约见时任民进党台北市长征询小组召集人的段宜康三次,但都遭拒绝;同日,段宜康回应:「从昨天柯医师对民进党的抨击开始,我公开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晩上(我)就在电视上被围攻!2007年『十一寇』的操作模式,仿佛又重现江湖了。我的心情,真是掉到谷底。」[59]

2014年1月10日,江春男评:「1991年台独党纲一旦被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所取代,即变成历史文档,不成为问题。遗憾的是,07年锡堃当主席时,又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推翻〈台湾前途决议文〉,回到台独党纲的原地。……推出〈正常国家决议文〉来取代〈台湾前途决议文〉,这是何等大事,但似乎没有引起党内辩论;当时的民进党根本乱成一团,为了争夺总统候选人,帽子满天飞,所谓民主内战和十一寇纷纷出笼。这场恶斗,揭发政客真面目,改变了民进党的文化生态,创党精神一去不复返。……十一寇事件,不过是几年前,尤其萧美琴被称为『中国琴』,真是莫名的恶毒;但是这些政治疮疤,没人敢碰,没人检讨,没人道歉,集体装睡。」[60]

2014年2月24日,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郑明德评,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崛起与军事威胁,当「爱台湾」成为台湾政治正确词汇时,抹红就成为民进党内的新血滴子,一开始抛向王永庆与大财团,后来也抛向党内同志,「几年前的『十一寇』就是类似的经典之作。萧美琴直接被称为『中国琴』,最终所造成不只是年轻政治人物的落马,而是党内恐怖气氛的弥漫。原来,二位电台主持人刮起的旋风,会是如此质疑党内公职候选人,而结果会是如此骇人。」[61]

2014年6月20日,《旺报》主笔李文辉说:「李文忠……在2006年陈水扁涉及国务机要费案时,与林浊水一同辞去立委,也因此举被深绿人士粘贴『十一寇』标签。影响所及,在最近(南投县长选举)民调可以发现:即便目前国民党在中央执政不力、地方首长官司缠身等双重不利情况下,回乡经营1年多的李文忠仍然只获得6成泛绿受访者的支持。」[62]

2014年11月21日,无党籍彰化县县长候选人黄文玲率领支持者前往民进党彰化县县长候选人魏明谷竞选总部抗议,宣传车上绑着「活捉十一寇段宜康」布条,抗议魏明谷通过段宜康指控她与国民党彰化县县长候选人林沧敏都疑似收取前立委萧景田的金援,要求魏明谷若无法举证就应该退选,也要求段宜康若无法举证就应该辞任立委;魏明谷竞选总部回应,黄文玲此举已丧失民主风范[63]

2015年3月24日,政治评论家林保华说:「2008年民进党总统初选的第一个电视辩论会结束后当晚,我就到民进党总部拜访刚刚结束辩论的游锡堃;当时他参与总统初选,我也支持他。我对他说,他在辩论中批判十一寇不恰当(主要都是新潮流):当时民进党内对新潮流的霸气很不满,但是任何一个派系有好人也有坏人,不要整个派系都骂;到现在我还是这样看,要看每个人做的事情。」[64]

后续

2022年2月16日,名嘴李正皓指控,统派势力将趁2022年九合一大选渗透台湾,其中民进党台北市议员第六选举区党内初选参选人陈圣文与民进党新北市议员第九选举区党内初选参选人黄琳政治立场转变之快、幅度之大堪称离奇,更像是统派披着「本土政党」的外衣、打着觉醒青年的名义借壳上市;如果他们真的当选,就证明「抗中保台」真的只是民进党的选举口号、说说而已[65]。同日,民进党英系立委罗致政说,英系新人黄琳参选新北市议员第九选举区党内初选,却因曾任新党党工而被抹红,「只因为某个年轻人曾经在其他政党工作过,就必须要被质疑、被追杀?任何人曾经是他类,就不可能是我辈?曾经有过不同政治信仰,就不能有反省觉悟?难道这是我们期待看到的可以包容、诉求和解的民进党?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非我族类、除之后快的台湾社会?」[66]同日,陈圣文说,政治立场的转换并不少见,他自认是觉醒青年,他曾经是国民党党员、现在是认同台湾价值的民进党党员,抗中保台不需要血统纯正、更不该拿来对民进党做讪笑的攻击[67]

2022年2月19日,民进党立委管碧玲说,台湾民族主义造成理盲,十一寇事件煽起深绿的危机意识,数以万计的选民群起连署反辅选被点名的「红寇」,当时民进党人士不敢对抗理盲的野火,沉重的氛围演变成排蓝民调,延续到四大天王之争,最后民进党失去政权;针对黄琳被抹红事件,她呼吁,「民进党是民主政党,初选可以竞争,但『十一寇2.0』千万不可以!」[68]管碧玲批评,李正皓讪笑民进党抗中保台,「显然也比较亲统派」。李正皓回批,他找出民进党内部统派埋伏的证据,管碧玲却说他是统派[69]

2022年2月20日,名嘴周玉蔻公开2022年1月16日管碧玲、前总统府国策顾问黄承国、前民进党秘书长洪耀福出席陈圣文感恩茶会的照片,照片显示洪耀福蹲地为陈圣文穿鞋,陈圣文说感谢洪耀褔特地为他举办新鞋交接仪式;由于李正皓指称陈圣文2016年时是前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的超级粉丝,周玉蔻批评陈圣文「这种货色还想代表民进党参选我们(台北市)大安区市议员」,并要求管碧玲、黄承国与洪耀福公开说明出席陈圣文感恩茶会事[70]

2022年2月23日民进党中常会,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说,「保护台湾」是民进党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不能利用在竞争手段,「如果回到2008年那种状况,那我就是一个失败的党主席」[71]。2022年5月3日,民进党公布新北市议员第九选举区党内初选民调结果,黄琳落选。2022年11月26日,2022年九合一大选投票,民进党惨败,蔡英文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陈圣文落选。

2022年11月28日,李文忠批评,民进党「常常把党的价值丢在一旁,失去道德高度」,2022年九合一大选「在苗栗、南投等地我们攻击黑金,但我们可是在中常会有一位黑道中常委」[72]。林浊水批评,蔡英文所称「中央执政很努力」,是将民进党败选的重罪怪给地方,还怪候选人不是人才,「难道英明的中央全被地方所累,以致如此?真是可悲可叹的党中央」;同时批评蔡英文,「辞了主席,总统继续做,算啥『负全责』?这就是总统制的大问题,所谓『负责』根本是假的」[73]

2022年12月31日,洪奇昌表示,民进党近年来惯于口号式地阐述严肃议题,在香港反送中时抛出的是「今日香港,明日台湾」,俄乌战争时也是同样方式简化之,如今提出「和平保台」堪称如出一辙[74]

2023年1月1日,林浊水表示,民进党没有细腻处理,就慌慌张张地粗糙推出新名词「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果然被国民党嘲笑[75]

2023年1月4日,郭正亮在中天新闻台政论节目《大新闻大爆卦》讽刺,蔡英文政府现在会饱受批评,是因为它爱玩民粹、也爱吹牛,结果「吹牛吹过头被噎死」[76]

2023年1月10日,前民进党立委蔡启芳说,民进党部分党员呼吁中央党部开除王世坚与立委高嘉瑜党籍,他深不以为然,「选输了,何必怪东怪西的」;十一寇没一个被开除党籍,现在个个都当官,「民进党不是一言堂,有批评才会有进步」[77]

2023年1月19日,沈富雄表示,民进党内认为「个人不重要,党重新站起来最重要」的人非常少,所有的从政党员都自私地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民进党,甚至「有无考虑党」都令人怀疑,「最明显的就是林智坚,第二明显的就是陈明通,因为他们现在都在做自己未来生涯的名声、在做困兽之斗」。沈富雄表示,民进党的文化其实数十年来从未改变,「他们就是热衷夺权、不想治国」[78]

2023年1月30日,沈富雄以清朝政府人物之间的关系讽刺,蔡英文是「老佛爷」,行政院院长陈建仁是「大仁哥皇帝」,行政院副院长郑文灿是「灿亲王」[79]

2023年3月28日,沈富雄表示,马英九访问中国大陆充满了故事性,是大家茶余饭后值得讨论的话题;但其中最不值得谈的是民进党在这次事件中的角色,因为民进党从头到尾都只有酸言酸语。沈富雄讽刺,民进党的敌友之分令他搞不懂,「『马英九被欺负』你高兴,还是『马英九没被欺负』你才高兴」[80]

2023年5月19日,郭正亮宣布退党。

注释

  1. 林朝亿. .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共和国杂志》第55期. 2007-07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2. 何祥裕. . 联合报. 2009-05-30.
  3. 金恒炜. . 台湾日报. 2006-01-11 (中文(台湾)).
  4. 朱立熙:看公众人物与媒体的交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看公众人物与媒体的交互 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叶柏祥. . 美丽岛新闻网. 2007-03-02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中文(台湾)).
  6. 朱立熙:没有媒体,就没有政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陈茂雄. . 台湾苹果日报. 2009-02-03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0).
  8. 壹观点. . 台湾壹周刊. 2009-02-05.
  9. 朱蒲青. . 中时电子报. 2008-09-09 [2016-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4) (中文(台湾)).
  10. 江春男. . 台湾苹果日报. 2006-12-15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台湾)).
  11. 《民主进步党党章》第27条第1项:「本党党员及各级组织,在党内对本党之路线、策略、纲领、政策及主要干部之言行均得自由讨论及批判。」
  12. 林晨柏. . 中国时报. 2006-12-28 (中文(台湾)).
  13. 王姵雯. . 台湾苹果日报. 2006-12-30 [2014-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台湾)).
  14. 林河名. . 联合报. 2006-12-30 (中文(台湾)).
  15. 瞿海源. . 台湾苹果日报. 2006-12-31 [2014-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台湾)).
  16. 南方朔. . 中国时报. 2007-01-01 [2014-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台湾)).
  17. 蔡惠萍、刘永祥. . 联合报. 2007-01-03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中文(台湾)).
  18. 林怡君. . 中央通信社. 2007-01-02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中文(台湾)).
  19. 温贵香. . 中央通信社. 2007-01-02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6) (中文(台湾)).
  20. 蔡丁贵. . 蔡丁贵官方博客. 2007-01-10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中文(台湾)).
  21. 陈茂雄. . 《Taiwan News财经文化周刊》第272期. 2007-01-11 [2014-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台湾)).
  22. 陈茂雄. . 南方快报. 2007-01-13 [2015-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台湾)).
  23. 曾薏苹. . 中国时报. 2007-01-30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中文(台湾)).
  24. 郑任汶. . 联合晚报. 2007-05-18 [201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台湾)).
  25. 林谕林、林晨柏. . 中国时报. 2007-03-02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中文(台湾)).
  26. 王洲明. . 中国时报. 2007-05-11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7. 徐永明. . 台湾苹果日报. 2007-05-15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中文(台湾)).
  28. 吴家翔、王姵雯、苏圣怡. . 台湾苹果日报. 2007-05-18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台湾)).
  29. 蔡孟真. . TVBS新闻. 2007-05-17 [2015-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中文(台湾)).
  30. 周宗祯. . 联合报. 2007-05-18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中文(台湾)).
  31. 江春男. . 台湾苹果日报. 2007-05-18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台湾)).
  32. 李丁赞. . 中国时报. 2007-05-19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中文(台湾)).
  33. . TVBS新闻. 2007-05-24 [2015-03-31] (中文(台湾)).
  34. 林浊水. . 联合报. 2007-05-25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中文(台湾)).
  35. 郭乃日. . 联合报. 2007-05-28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中文(台湾)).
  36. 瞿海源. . 台湾苹果日报. 2007-05-28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中文(台湾)).
  37. 李明贤. . 联合报. 2007-09-08 (中文(台湾)).
  38. 郭至桢、朱蒲青. . 中时电子报. 2007-09-27 [2014-09-22] (中文(台湾)).
  39. . TVBS新闻. 2007-10-05 [201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中文(台湾)).
  40. 李明宗. . 中央通信社. 2007-11-04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台湾)).
  41. 公孙策着,《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商周出版2010年8月31日初版,ISBN 978-986-12-0189-4,第136至141页:〈民进党的派系基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2. 王姵雯、苏圣怡、颜振凯. . 台湾苹果日报. 2008-01-15 [201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4) (中文(台湾)).
  43. 陈茂雄. . 台湾苹果日报. 2008-01-16 [2015-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中文(台湾)).
  44. 李丁赞. . 中国时报. 2008-03-27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中文(台湾)).
  45. 颜琼玉. . 中国时报. 2008-04-05 (中文(台湾)).
  46. 刘进兴. . 《Taiwan News财经文化周刊》第338期. 2008-04-18 [2015-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47. 杨舒媚. . 中时电子报. 2008-04-22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中文(台湾)).
  48. 罗文嘉. . 台湾苹果日报. 2009-02-27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中文(台湾)).
  49. 黄洛斐. . 中国时报. 2009-03-25 [201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6) (中文(台湾)).
  50. 许丕龙. . 联合报. 2009-07-25 [2015-05-16] (中文(台湾)).
  51. 黑白集. . 联合报. 2009-07-26 (中文(台湾)).
  52. 陈茂雄. . 台湾苹果日报. 2009-10-16 [2015-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53. 何荣幸. . 中国时报. 2010-03-31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中文(台湾)).
  54. 江春男. . 台湾苹果日报. 2011-01-13 [2014-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台湾)).
  55. 曹长青. . 台湾e新闻. 2011-07-01 [2014-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4) (中文(台湾)).
  56. 魏千峰. . 台湾苹果日报. 2012-02-02 [201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中文(台湾)).
  57. 林浊水. . 台湾新社会智库. 2012-02-24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中文(台湾)).
  58. 邹丽泳. . 中评社. 2013-07-19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59. 张丽娜. . 台湾苹果日报即时新闻. 2013-12-06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台湾)).
  60. 江春男. . 台湾苹果日报. 2014-01-10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台湾)).
  61. 郑明德. . 美丽岛电子报. 2014-02-24 [201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5) (中文(台湾)).
  62. 李文辉. . 旺报. 2014-06-20 [2015-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9) (中文(台湾)).
  63. 邓富珍. . 今日新闻网. 2014-11-22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台湾)).
  64. 林保华. . 台湾教授协会《极光希望电子报》. 2015-03-24 [2015-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中文(台湾)).
  65. 张庭维. . 风传媒. 2022-02-16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66. 颜振凯. . 风传媒. 2022-02-16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中文(台湾)).
  67. 颜振凯. . 风传媒. 2022-02-16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68. 范博媛. . 上报. 2022-02-19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中文(台湾)).
  69. 陈弘美. . 中时新闻网. 2022-02-19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中文(台湾)).
  70. 钟秉哲. . 风传媒. 2022-02-20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71. 蔡慧贞. . 上报. 2022-02-23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中文(台湾)).
  72. 吕昭隆. . 中时新闻网. 2022-11-28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73. 崔慈悌. . 中国时报. 2022-11-28 [202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74. 蔡晋宇. . 联合报. 2023-01-01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75. 黄丽蓉. . 中时新闻网. 2023-01-01 [202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76. 焦捷. . 中时新闻网. 2023-01-04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77. 川. . 中时新闻网. 2023-01-10 [2023-01-11].
  78. 钟秉哲. . 风传媒. 2023-01-19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79. 王柏文. . 中时新闻网. 2023-01-30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80. 焦捷. . 中时新闻网. 2023-03-29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