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华

林保华英语:[2], 1938年),笔名凌锋艾克思林卫等,生于中国重庆,祖籍福建厦门中华民国国民英国海外公民[3]香港政治评论家。为台湾青年反共救国团发起人之一,曾任台湾维吾尔之友会理事长。

林保华
2012年林保华出席台湾团结联盟记者会
出生1938年
 中华民国重庆市
笔名凌锋、艾克思、林卫
现居地 中华民国台北市[1]
国籍 中华民国(自出生起,2006年后取得台湾地区居留权
英国国民(海外)(1997年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香港回归前为中国籍香港居民
母校中国人民大学
配偶杨月清

生平

他父亲来自福建厦门,母亲为满族。据述其母的祖父是清末民初官员瑞澂。外祖父由清廷赐姓[3]。林保华在重庆出生,出生后不久就随其家人移民到印尼,在印尼长大。就读于雅加达华校巴城中学,在中学时,接触了地下中共党员。

1955年,17岁的林保华取道香港回到中国大陆[3]。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被分派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史。经历反右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工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1976年文革期间,林保华从上海移居到英属香港,母亲也从印尼移居香港[3]。他成为《中报》和《信报》编辑,之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协助院长张五常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在这段时间,他成为新闻评论员。因为直言批评中共,中国政府以在境外从事反中国政府活动为由,在1992年和1995年两次没收了他的港澳同胞回乡证

香港回归前夕,林保华取得英国海外公民身份[3]。时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的林保华获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推荐,以「杰出人才」资格获批准移民美国[4]。6月28日,他与妻子杨月清于离开香港到纽约。在得到多位学者连署后取得美国居留权。在自由亚洲电台担任特约评论员,也成为大纪元新闻网专栏作家。2006年,他与杨月清返回台湾,获得完整的中华民国国籍。夫妻在台北市万华区置宅[1]。2009年创立台湾青年反共救国团

2009年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后,林保华在专栏称,法务部调查局因为怀疑他与疆独人士有关,要求约谈他,被他拒绝[5][6]

2015年为抗议马习会,林保华夫妇与陈为廷太阳花学运成员到台北松山机场等候返国的马英九总统。警方指控这些抗议成员企图冲入空军松山基地指挥部,逮捕27人。陈为廷与林保华夫妇同遭逮捕,侦讯后被移送台北地检署[7][8]

2018年中华民国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林保华极力支持的民主进步党惨败。2018年12月31日,林保华宣布:「鉴于许多因素,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初步决定:退出台湾青年反共救国团,并辞去台湾维吾尔之友会理事长职务。以后从事单纯的评论员工作。」

2019年12月13日,林保华在新唐人亚太电视台政论节目公开支持中华民国总统蔡英文所称「台湾不需要《难民法》」,称《难民法》恐怕被中共政权利用冲击国家安全[9]

家庭

妻子杨月清生于台北市中山区[1]台湾外省人二代[4],出身于深蓝的公务员家庭。据她所述,身为中级公务员的父亲「在上海中央银行跟老蒋来台北,借调到外贸会,跟随的是徐柏园[10]。1975年,杨月清以台商身份移居香港[4]

林保华与杨月清在香港相识、结婚[1]。在香港时,杨月清曾与李柱铭共同创立香港民主党的前身「香港民主同盟[4]。曾任香港民主党东区支部副主席,并参选过东区区议会议员。在香港积极从事民主运动,被称为「清姐」[1],自称「保华嫂」。2001年时,杨月清曾担任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拨款成立的「全侨民主和平联盟」纽约支盟创会理事[4]

著作

林保华(笔名:凌锋)著作:

  • 1989年9月《血与泪 》(凌锋)
  • 1990年6月《老革命遇到性问题》(凌锋)
  • 1990年6月《神州千奇百怪论》(凌锋)
  • 1990年8月《花花香港》(凌锋)
  • 1990年9月斑斓世界(凌锋)
  • 1993年12月《闲话毛伯伯》(凌锋)
  • 1994年8月《闲话邓伯伯》(凌锋)
  • 2001年5月中共风雨八十年(凌锋)
  • 2003年3月《告别江泽民》(凌锋)
  • 2008年1月《一个中国人的台湾情》(林保华)
  • 2019年8月《我的杂种人生 林保华回忆录》(林保华)

注释

  1. 记者:苏永耀. . 自由时报. 2009-06-22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繁体中文).
  2. Pepper, Suzanne. . 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04-17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3. 林保华. . 自由时报网站. 2019-07-31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繁体中文).
  4. 文:施文达. . 数据:李斯达. 大公网. 2018-04-12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繁体中文).
  5. 林保华. . 南方快报. 2009-07-21 [2016-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6. 林保华. . 开放杂志. 2009-090-08 [2016-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6).
  7. 李铭宏、张芳荣、刘文渊. . 台湾苹果日报. 2015-11-07 [2016-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2).
  8. 杨月清. . 自由时报. 2015-11-10 [2016-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9. 高健伦、张东旭. . 新唐人亚太电视台. 2019-12-13 [2020-12-31] (中文(台湾)).
  10. 唐诗. . 民报网站. 2016-08-20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繁体中文).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