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

东海,通称东瓯,是越人西汉朝廷册封,在今中國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一带建立的外诸侯国。相传其首领为越王勾践的后裔。

东海
东瓯
前192年—前138年
地位外诸侯国[1]
首都东瓯
(今温州大溪,有争议)
常用语言古越语
宗教巫覡宗教
政府君主制
东瓯王 
 前192年-?
驺摇(首)
 ?-前138年
驺望(末)
历史时期西汉
 受朝廷册封建国
前192年
 举国內遷至江淮
前138年
前身
继承
秦朝
西汉
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
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

吴越地区历史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崧澤文化
良渚文化
钱山漾文化
馬橋文化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约前1100﹣前306
東甌
前472﹣前138

前306﹣前222

前222﹣前209
西楚
前209﹣前201

前202﹣196
劉濞
前202﹣前153
孫吳
196﹣280

280﹣420
南朝
420
|
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89﹣618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624﹣907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吴越
907﹣978
杨吴
902﹣937
南唐
937﹣975

978﹣1276
方腊

1276﹣1355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張士誠
1355﹣1367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叶宗留

1646﹣1911


钱宝通
1708
张念一
1709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太平天国
1853﹣1864

中華民國
1911﹣1949
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1938
上海特别市政府 (日占时期)
1938–194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分属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饶市)等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之际,越人首领驺摇曾参与攻打秦军和项羽,因而于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获封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建立从属于汉廷的外诸侯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因遭闽越侵袭威胁,末代东瓯王驺望请求举国内迁,被安置于江淮流域。东瓯就此终结,前后歷時54年。

东瓯的历史主要见载于《史记》及《汉书》中,其记录较少,留下诸多争议,如东瓯与其他百越民族的关系、东瓯王与越国王室的血缘、东瓯国都的所在地等。传统上多认为东瓯国都在今浙江温州;温州如今仍以“瓯”为简称。大溪东瓯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则引发东瓯国都在今浙江台州温岭境内的主张。

历史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無彊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越国于是瓦解,王室诸族子分散在东海沿岸,称王、称君。[2]秦灭六国征百越后,秦始皇将东南沿海的闽越王无诸[3]和闽君[2]废为君长,在其领土上设置闽中郡,但未派军队和官员入驻,实际仍由越人首领统治。[4][5][6][7]

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和摇跟随鄱阳令吴芮反秦。事后两人未获项羽封王,于是改投刘邦一方,协助平定三秦征讨项羽。无诸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获封为闽越王,定都东冶(今福州境内);摇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获封为东海王,定都东瓯(今浙江东南),民间俗称为东瓯王。[4][5]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濞遣使游说闽越和东瓯,闽越没有响应,而东瓯率兵相助。东瓯军队北上至长江,修筑越城(在后世上元县南,今南京境内),驻军于此[lower-alpha 1]。七国兵败,刘濞先逃至越城,再逃往丹徒。在汉廷重金悬赏之下,东瓯王弟夷乌将军在丹徒杀死刘濞。东瓯王因此得到赦免,并获封彭泽王,夷乌将军获封平都王。[4][5][10][11][12][8]

刘濞之子刘驹逃亡至闽越,为报父仇,多次劝说闽越王出兵讨伐东瓯。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遭闽越军队围攻,遂向汉廷求救。太尉田蚡认为从秦朝以来就对越人采取羁縻统治,不必插手其内部纷争。中大夫庄助则认为帮助告急的小国是天子的义务。汉武帝派庄助从会稽发兵,自海路驰援东瓯,闽越闻风而退。为免受闽越侵袭,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其部族四万人被汉廷安置在江淮一带的庐江郡。东瓯就此灭亡,历时54年。[4][5][13][14]

君主

东瓯王室姓,《史记》中有明确名字的只有两人[lower-alpha 2],相差超过一代。[4][14]《史记》记载驺摇是越王無彊的七世孙,《汉书》记为十世孙,后世部分学者则质疑东瓯王并非越王的后裔。[2][19][20][6]

東甌君主
名字在位时间
驺摇惠帝三年(前192年)—?
……
驺望?—建元三年(前138年)

越人勇之在向汉武帝推荐长生之术时,曾提及一位传说中的东瓯王,因虔诚敬鬼而活到160岁,但未提及其具体名字和年代。[21]

东瓯与闽越

东瓯与闽越联系紧密。后世学者对两者的关系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越国瓦解后,于越上层贵族南下至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闽越文化。汉初建立的闽越和随后分出去的东瓯,同属于闽越一族。[22][2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东瓯与闽越在分别建立郡国之前,即为两个不同的百越支系。[6]

古蹟

遗址

东瓯国留下的考古遗存较少。2006年,浙江省考古所对浙江台州温岭大溪镇古城遗址和塘山大墓进行发掘,认定其为汉初东瓯国的遗存,填补了东瓯国考古的空白。[24]发掘报告亦引发了关于东瓯国都所在地的争议。一派认为,大溪古城即东瓯都城,塘山大墓乃东瓯王陵。[24][9][25]另一派坚持传统观点,认为东瓯国都在瓯江下游南岸(今温州市区)或北岸(今温州永嘉瓯北),大溪古城是东瓯国北疆的军事城堡。[26][27]

纪念建筑

重建的东瓯王庙大殿

温州市区西山瓯浦垟建有东瓯王墓。据地方志记载,王墓原位于山顶。现存王墓位于山脚,为纪念性质,最初修建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96年重修,2012年翻修、扩建为东瓯王墓文化公园。[28]:93[29][30]

温州老城内华盖里建有东瓯王庙明朝洪武年间,朝廷诏封驺摇为东瓯王,每年三月初八致祭。王庙原位于海坛山麓;明成化年间迁至华盖山麓原东岳庙。1949年后,王庙改造为学校校舍,原建筑拆除,只留存门台。2013年,新建正殿及配殿,辟为东瓯国历史陈列馆。[31][28]:147[32]

注释

  1. 蒙文通《越史丛考》引用《越绝书》逸文称:“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将东瓯的建国历史上溯至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后来的学者根据上下文,指出此处断句应为“东瓯越王所立也”,所指的是七国之乱中东瓯军队在上元县南建造的越城,并与范蠡在秦淮河南岸筑造的越城混淆。[8][9]
  2. 《史记》和《汉书》记载,越人将领搖毋餘因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中的功绩,于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获封为海阳侯。传至第四代(摇毋馀→昭襄→建→省),于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因没有嫡系后嗣继承而除国。[15][16]部分人将海阳侯搖毋餘和东瓯王驺摇视为同一人,如江南顾姓家谱即持此说。[17][18]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記/卷114》,出自司馬遷史記

参考文献

  1. 吴世明; 王勇. . 求索. 2007, (08): 215-216+35.
  2. 司马迁. .
  3. 班固. . 故粵王亡諸世奉粵祀,秦侵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今以为闽粤王。
  4. 司马迁. .
  5. 班固. .
  6. 蒋炳钊.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4-25. ISBN 978-7-213-04028-3.
  7. 吴春明; 林果.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52. ISBN 7-5615-1460-3.
  8. 王文清.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50-62. ISBN 978-7-213-04028-3.
  9. 周琦.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32-146. ISBN 978-7-213-04028-3.
  10. 司马迁. .
  11. 班固. .
  12. .
  13. 班固. .
  14. 司马迁. .
  15. 司马迁. .
  16. 班固. .
  17. 施元孚. .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 207-208. ISBN 7-5063-1391-X.
  18. 胡珠生. . .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366-374. ISBN 978-7-80707-975-0.
  19. 班固. .
  20. 梁玉繩. .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1. 司马迁. .
  22. 梅华全.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253-269. ISBN 978-7-213-04028-3.
  23. 辛土成; 陈缎治.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15-118. ISBN 978-7-213-04028-3.
  24. 陈元甫.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19-131. ISBN 978-7-213-04028-3.
  25. 佟珊; 吴春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3): 80-86.
  26. 黄展岳.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47-152. ISBN 978-7-213-04028-3.
  27. 林华东.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53-171. ISBN 978-7-213-04028-3.
  28. 金柏东等(编著).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 ISBN 7-5063-1391-X.
  29. . 温州网. 2013-04-04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5).
  30. 余力. . 温州日报. 2014-03-20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31. 王叔杲. .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200-201 [1583]. ISBN 9787806810910.
  32. . 温州网. 2013-04-17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